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的荣辱观▪P2

  ..续本文上一页共同弘扬和实践的佛教思想,是中国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环境而逐渐形成的面向现实社会的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的人间佛教思想。

  赵朴初居士所倡导和实践的人间佛教思想可归纳以下六个要点:

  1、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2、将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佛教必须关心现实社会,自觉地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积极奉献;

  4、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主要有“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传统;

  5、佛教必须“续佛慧命”,传承正信正法,保持组织的纯洁性,为此必须加强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大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

  6、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

   这种人间佛教既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精神,不仅促使中国佛教焕发新的活力,推进佛教适应当代社会转型的变革,而且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佛教道德的内容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荣辱观。

  爱国、爱教不仅是当代中国佛教徒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也是中国佛教的传统美德。至于五戒、十善和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本来就是构成佛教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然而赵朴初居士强调通过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特别增加进去积极关心现实社会人生,为利益人群,福利社会努力奉献的思想。加强包括信仰、道风建设在内的佛教自身建设的要求,本身就具有加强佛教道德建设,提高佛教四众弟子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至于引导佛教适应时代要求,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维护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等等现实内容,既是当代中国大陆所奉行的人间佛教的内容,也是当代佛教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中所蕴含的“爱国爱教”、“济世利生”、“奉公守法”、“勤勉尽职”、“劝善止恶”等道德因素和成份,也是当代佛教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佛教界以实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为旗帜,在广大四众弟子中正在形成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的道德追求、道德风尚和道德荣辱观。

  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展佛教道德和荣辱观

   中国佛教2000多年的历史用丰富有力的事实证明,中国佛教是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的,是能够随顺时代和社会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仅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佛教虽源自印度,然而并没有固守印度佛教的窠臼,而是通过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实现民族化,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学者通过诠释来自印度的戒律和创立丛林清规,发展了佛教的戒律、教制和道德思想;中国佛教在近现代适应社会的转型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富有朝气的人间佛教思想。

  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是开放和与时俱进的,是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上面,在保留自己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正在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思想纳入自己的道德体系之中,将佛教道德理念、规范和道德荣辱观与当代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加以融合会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后做出很多英明决策和指示。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具有历史意义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2月,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把“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今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八荣八耻”言简意赅,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理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

   对党中央的这些决策和指示,中国佛教团体和广大信众热烈响应,迅速付诸行动,并且通过各种场合向民众进行宣传。可以预料,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实践中,中国佛教徒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佛教的伦理道德和荣辱观,让佛教更加焕发生气和具有时代精神。

  2007年4月18日

  

《中国佛教的荣辱观》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