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共同弘揚和實踐的佛教思想,是中國佛教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環境而逐漸形成的面向現實社會的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號召的人間佛教思想。
趙樸初居士所倡導和實踐的人間佛教思想可歸納以下六個要點:
1、愛國愛教,團結進步,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
2、將佛教勸善止惡的戒規和倫理規範――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薩四攝、六度等進行現代诠釋,使之與社會公德、公民道德建設和思想教育相會通,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3、佛教必須關心現實社會,自覺地以建設“人間淨土”爲己任,造福社會,利益人群,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而努力奮鬥,積極奉獻;
4、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優良傳統,主要有“農禅並重”、“注重學術研究”和“國際友好交流”叁大傳統;
5、佛教必須“續佛慧命”,傳承正信正法,保持組織的純潔性,爲此必須加強自身的信仰、道風、人才、教製、組織五大建設,並且不斷發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業;
6、維護法律尊嚴、人民利益、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維護祖國統一。
這種人間佛教既繼承傳統又富有創新精神,不僅促使中國佛教煥發新的活力,推進佛教適應當代社會轉型的變革,而且極大地充實和豐富了中國佛教道德的內容和積極向上的道德榮辱觀。
愛國、愛教不僅是當代中國佛教徒必須堅持的政治原則,也是中國佛教的傳統美德。至于五戒、十善和大乘菩薩四攝、六度等,本來就是構成佛教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然而趙樸初居士強調通過現代诠釋使之與社會公德、公民道德建設和思想教育相會通,特別增加進去積極關心現實社會人生,爲利益人群,福利社會努力奉獻的思想。加強包括信仰、道風建設在內的佛教自身建設的要求,本身就具有加強佛教道德建設,提高佛教四衆弟子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的要求。至于引導佛教適應時代要求,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社會的現代化建設;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優良傳統;維護人民利益、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維護祖國統一等等現實內容,既是當代中國大陸所奉行的人間佛教的內容,也是當代佛教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重要內容。這些內容中所蘊含的“愛國愛教”、“濟世利生”、“奉公守法”、“勤勉盡職”、“勸善止惡”等道德因素和成份,也是當代佛教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代中國佛教界以實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爲旗幟,在廣大四衆弟子中正在形成富有朝氣和進取精神的道德追求、道德風尚和道德榮辱觀。
四、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發展佛教道德和榮辱觀
中國佛教2000多年的曆史用豐富有力的事實證明,中國佛教是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和創新能力的,是能夠隨順時代和社會進步不斷向前發展的。僅從大的方面來說,中國佛教雖源自印度,然而並沒有固守印度佛教的窠臼,而是通過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習俗實現民族化,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中國佛教學者通過诠釋來自印度的戒律和創立叢林清規,發展了佛教的戒律、教製和道德思想;中國佛教在近現代適應社會的轉型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提出富有朝氣的人間佛教思想。
當代中國的人間佛教是開放和與時俱進的,是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上面,在保留自己傳統和特色的基礎上,正在將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以集體主義爲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爲基本要求的道德思想納入自己的道德體系之中,將佛教道德理念、規範和道德榮辱觀與當代的社會公德、公民道德建設加以融合會通。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共中央爲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構建以人爲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先後做出很多英明決策和指示。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具有曆史意義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集中概括爲:“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這是中國共産黨對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的最新認識成果,標志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2月,中共中央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把“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爲今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做好的重點工作之一。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衆,特別是青少年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堅持以熱愛祖國爲榮、以危害祖國爲恥,以服務人民爲榮、以背離人民爲恥,以崇尚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以辛勤勞動爲榮、以好逸惡勞爲恥,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爲恥,以誠實守信爲榮、以見利忘義爲恥,以遵紀守法爲榮、以違法亂紀爲恥,以艱苦奮鬥爲榮、以驕奢淫逸爲恥。
這“八榮八恥”言簡意赅,涵蓋了社會主義道德理念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是中國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
對黨中央的這些決策和指示,中國佛教團體和廣大信衆熱烈響應,迅速付諸行動,並且通過各種場合向民衆進行宣傳。可以預料,在舉國上下深入貫徹中共中央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曆史實踐中,中國佛教徒必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佛教的倫理道德和榮辱觀,讓佛教更加煥發生氣和具有時代精神。
2007年4月18日
《中國佛教的榮辱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