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P4

  ..续本文上一页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对不义利之事的戒是:“勿赌博、勿闲荡、勿消费遗产而不事生产、勿丐求度日而不图立身”,所举义利之事是:“当教育儿女、当孝养父母、当供奉师长、当惠施幼弱”等。第三戒“不邪淫而礼节”的戒相是:“不非人淫、不非器淫、不非处淫、不非时淫”等。第五戒“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的戒相是:“勿食鸦片、勿食各种烟草、勿饮酒、勿食各种兴奋性、毒性药品”。在对五戒的解释中己提出了制止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些公害的意见。这种尝试,至今犹有借鉴的价值。

  3.人生佛教和大乘伦理

  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佛教界一些人士提出了实行人生佛教的主张。人生佛教,也称人间佛教。虽然人们的主张不尽相同,但大致都认为:人生佛教应以人生为本位,它不脱离人生,结合于人生,以改善人生为基础,把大乘佛法中与社会人生密切相关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作为主要实践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我本人没有更新的见解,仅简要地介绍佛教界的一些主张。

  在中国现代史上最早积极提倡人生佛教的佛教界人士是太虚法师。他生前就人生佛教发表了很多讲演和文章,一九四五年他的弟子还专门收集有关言论编了《人生佛教》一书(海潮音月刊社出版)。明清以来佛教尤重死、重灵魂、重经忏超度。太虚批评这是“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提出与此相对的以重视人生、改善人生为基础的“人生佛教”。一九二八年他在《人生佛教的说明》中说,适应现代世界文化的三个特点:现实的人生化、证据的科学化、组织的群众

  页229

  化,“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大乘法有圆满、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此三项即为人生佛教的三义。这种佛教“且从“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发达为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于此基础上建设趋向无上正偏觉之圆渐的大乘佛学。”佛教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佛乘。太虚尤重人乘,说“五戒之行”、“十善之化”属于五乘共法,由人生改善,才进而修证其他乘法,经证得“后世增胜”(生天),“生死解脱”,最后达到“法界圆明”而成佛(《人生佛教开题》)。他说人生佛教极为注重“充实人生道德”(《人生的佛教》)。在人的行为标准方面,他会通五乘,提出“应以十善六度为标准,此通于出世法善法,从初发心,以至于等觉,无不依此修行,佛则于此十善六度已圆满,而利他亦仍在此”(《佛学之简明标准》)。太虚的人生佛教,把重点放在改善人生方面,可以争取多数一般信众的支持,也可得到社会的理解;把最高目标规定为成菩萨、成佛,则保持了大乘佛教的特色。还应指出,他还把菩萨、佛作了新的解释,说:“若以合理的理想、道德的行为,推动整个的人生向上进步、向上发达,就是菩萨,亦即一般所谓贤人君子;再向上进步到最高一层,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谓大圣人”(《人生的佛教》)。这样一来,佛、菩萨就不是“神秘的”,可望不可即的了。

  由于海峡两岸多年没有直接交往,大陆学者对台湾佛教所知甚少。一九八九年四月佛光山星云法师率团回大陆探亲访问,传递了台

  页230

  湾佛教的信息。打开《佛光山开山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看到〈佛光山的性格〉、〈佛光山对佛教的影响〉、〈怎样做个佛光人〉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星云在吸收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佛光山建设和传法的经验,对人生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从不同方面作了说明。星云称人生佛教为人间佛教。他认为,既然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并以度化人为本怀,佛教就应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权的宗教”,主张“人间佛教的性格是重视生活的、重视人生的,尤其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体验”。佛教是宗教,自然要宣传脱离生死、涅槃出世的内容。但星云特别强调:“固然要行者能了生脱死解脱烦恼,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先福利有情;固然要学子宣扬出世精神,但是更重要的是先入世服务。”星云在指导佛光山僧团佛法事业中,主张会通大小乘,八宗兼弘,立足于改善人生而实践佛法和伦理,说“四念住可以安顿身心,四威仪可以轨范行为,五戒是健全人道之本,六度是普利人我之行,八正道是修行之路,十大愿是成佛之基,因为人间有佛法,人间才能和平安乐。”又说:“以道德庄严人生”,并提倡慈悲、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发心利益社会大众”。在〈怎样做个佛光人〉中提出的“常住第一,自己第二”、“事业第一、自已第二”、“佛教第一、自已第二”、“先入世后出世”……“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要有宗教情操”……都贯彻了大乘伦理,并结合现实有新的发展。在星云的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中,重视佛教的现代化是另一个特点,在僧团制度、管理、传教设施和传教方法、佛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适应现代社会情况作了重大改进,并引进现代最新科技手段。佛光山的建设和佛教事业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佛教界和佛教研究学者的广泛注目。

  页231

  接著想对大陆佛教的有关情况略作介绍。众所周知,大陆社会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总部设在北京广济寺的中国佛教协会是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一九八七年通过了该会的新章程,其中规定“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以会长赵朴初先生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不少场合演讲或著文提倡人间佛教,希望佛教徒发扬农禅并重、注重佛学研究、开展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实践佛教伦理,以“入世度生”的精神,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而积极作出贡献。赵朴初在一九八七年佛协五届代表会议上作的“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的报告中说:“佛教的利生思想,如“五明”中的“工巧明”,“四摄”中的“利行”、“同事”,“八正道”中的“正命”、“正业”,以及“一切资生产业(即工农商业)悉是佛道”的教义,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可以激励佛教徒参加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众生平等的主张;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慈悲喜舍,四摄六合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教诫;自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戒规;以及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可激励佛教徒进行道德修养,提高文化,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此外,他一再呼吁要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针对把“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看做是佛教的简单化看法,对佛教作了全面概括的介绍。一九八六年他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文史知识》第十期)中指出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和广泛的影响作了介绍。在文章的最后又谈到人间佛教,说:“要吸收佛教文化的精华,要发

  页232

  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著重在净自己的身心,后者著重在利益社会人群。”多年来,广大佛教信徒在生产、保护寺院和文物、护林造林、修桥补路、赞助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以及开展佛学研究、培养人才、出版佛教文献、增进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显著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誉。

  据以上所述,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已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已是付诸社会实践的现实问题。佛教界关于人生佛教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可以说是对“佛教如何适应现代社会”这一历史性问题所作的回答。相信随著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生佛教理论和大乘佛教伦理思想将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

  最后,谨向这次国际佛学会议的总召集人圣严法师和为会议作出贡献的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谢。

  一九八九年十月四日于北京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