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P4

  ..續本文上一頁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對不義利之事的戒是:“勿賭博、勿閑蕩、勿消費遺産而不事生産、勿丐求度日而不圖立身”,所舉義利之事是:“當教育兒女、當孝養父母、當供奉師長、當惠施幼弱”等。第叁戒“不邪淫而禮節”的戒相是:“不非人淫、不非器淫、不非處淫、不非時淫”等。第五戒“不服亂性情品而調善身心”的戒相是:“勿食鴉片、勿食各種煙草、勿飲酒、勿食各種興奮性、毒性藥品”。在對五戒的解釋中己提出了製止現代社會中常見的一些公害的意見。這種嘗試,至今猶有借鑒的價值。

  3.人生佛教和大乘倫理

  佛教如何適應現代社會?佛教界一些人士提出了實行人生佛教的主張。人生佛教,也稱人間佛教。雖然人們的主張不盡相同,但大致都認爲:人生佛教應以人生爲本位,它不脫離人生,結合于人生,以改善人生爲基礎,把大乘佛法中與社會人生密切相關的倫理觀念和道德准則作爲主要實踐內容。關于這個問題我本人沒有更新的見解,僅簡要地介紹佛教界的一些主張。

  在中國現代史上最早積極提倡人生佛教的佛教界人士是太虛法師。他生前就人生佛教發表了很多講演和文章,一九四五年他的弟子還專門收集有關言論編了《人生佛教》一書(海潮音月刊社出版)。明清以來佛教尤重死、重靈魂、重經忏超度。太虛批評這是“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提出與此相對的以重視人生、改善人生爲基礎的“人生佛教”。一九二八年他在《人生佛教的說明》中說,適應現代世界文化的叁個特點:現實的人生化、證據的科學化、組織的群衆

  頁229

  化,“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今以適應現代人生之組織的群衆化故,當以大悲、大智普爲群衆之大乘法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大乘法有圓滿、圓頓之別,今以適應重征驗、重秩序、重證據之現代科學化故,當以圓漸的大乘法爲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此叁項即爲人生佛教的叁義。這種佛教“且從“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發達爲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現代的人生化、群衆化、科學化爲基,于此基礎上建設趨向無上正偏覺之圓漸的大乘佛學。”佛教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佛乘。太虛尤重人乘,說“五戒之行”、“十善之化”屬于五乘共法,由人生改善,才進而修證其他乘法,經證得“後世增勝”(生天),“生死解脫”,最後達到“法界圓明”而成佛(《人生佛教開題》)。他說人生佛教極爲注重“充實人生道德”(《人生的佛教》)。在人的行爲標准方面,他會通五乘,提出“應以十善六度爲標准,此通于出世法善法,從初發心,以至于等覺,無不依此修行,佛則于此十善六度已圓滿,而利他亦仍在此”(《佛學之簡明標准》)。太虛的人生佛教,把重點放在改善人生方面,可以爭取多數一般信衆的支持,也可得到社會的理解;把最高目標規定爲成菩薩、成佛,則保持了大乘佛教的特色。還應指出,他還把菩薩、佛作了新的解釋,說:“若以合理的理想、道德的行爲,推動整個的人生向上進步、向上發達,就是菩薩,亦即一般所謂賢人君子;再向上進步到最高一層,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謂大聖人”(《人生的佛教》)。這樣一來,佛、菩薩就不是“神秘的”,可望不可即的了。

  由于海峽兩岸多年沒有直接交往,大陸學者對臺灣佛教所知甚少。一九八九年四月佛光山星雲法師率團回大陸探親訪問,傳遞了臺

  頁230

  灣佛教的信息。打開《佛光山開山二十周年紀念特刊》,看到〈佛光山的性格〉、〈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怎樣做個佛光人〉等,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星雲在吸收太虛的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佛光山建設和傳法的經驗,對人生佛教的理論和實踐從不同方面作了說明。星雲稱人生佛教爲人間佛教。他認爲,既然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並以度化人爲本懷,佛教就應是“人本的宗教,而非神權的宗教”,主張“人間佛教的性格是重視生活的、重視人生的,尤其在生活上注重“平常心是道”的體驗”。佛教是宗教,自然要宣傳脫離生死、涅槃出世的內容。但星雲特別強調:“固然要行者能了生脫死解脫煩惱,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先福利有情;固然要學子宣揚出世精神,但是更重要的是先入世服務。”星雲在指導佛光山僧團佛法事業中,主張會通大小乘,八宗兼弘,立足于改善人生而實踐佛法和倫理,說“四念住可以安頓身心,四威儀可以軌範行爲,五戒是健全人道之本,六度是普利人我之行,八正道是修行之路,十大願是成佛之基,因爲人間有佛法,人間才能和平安樂。”又說:“以道德莊嚴人生”,並提倡慈悲、四弘誓願、四無量心、“發心利益社會大衆”。在〈怎樣做個佛光人〉中提出的“常住第一,自己第二”、“事業第一、自已第二”、“佛教第一、自已第二”、“先入世後出世”……“不私收徒衆”、“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要有宗教情操”……都貫徹了大乘倫理,並結合現實有新的發展。在星雲的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中,重視佛教的現代化是另一個特點,在僧團製度、管理、傳教設施和傳教方法、佛學人才培養等方面,都適應現代社會情況作了重大改進,並引進現代最新科技手段。佛光山的建設和佛教事業的發展,已引起國內外佛教界和佛教研究學者的廣泛注目。

  頁231

  接著想對大陸佛教的有關情況略作介紹。衆所周知,大陸社會實行社會主義製度。總部設在北京廣濟寺的中國佛教協會是各民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一九八七年通過了該會的新章程,其中規定“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發揚佛教優良傳統。”以會長趙樸初先生爲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不少場合演講或著文提倡人間佛教,希望佛教徒發揚農禅並重、注重佛學研究、開展國際友好交流的傳統,實踐佛教倫理,以“入世度生”的精神,爲社會發展和人民福利而積極作出貢獻。趙樸初在一九八七年佛協五屆代表會議上作的“團結起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貢獻”的報告中說:“佛教的利生思想,如“五明”中的“工巧明”,“四攝”中的“利行”、“同事”,“八正道”中的“正命”、“正業”,以及“一切資生産業(即工農商業)悉是佛道”的教義,中國佛教“農禅並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可以激勵佛教徒參加社會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佛教教義中建設人間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想;衆生平等的主張;報國家恩、報衆生恩、普度衆生的願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原則;慈悲喜舍,四攝六合的精神;廣學多聞,難學能學,盡一切學的教誡;自利利他、廣種福田的思想;禁止殺、盜、淫、妄等戒規;以及中國佛教的許多優良傳統”,都可激勵佛教徒進行道德修養,提高文化,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有益的貢獻。此外,他一再呼籲要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他針對把“燒香磕頭,求神拜佛”看做是佛教的簡單化看法,對佛教作了全面概括的介紹。一九八六年他在〈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一文(《文史知識》第十期)中指出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就佛教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和廣泛的影響作了介紹。在文章的最後又談到人間佛教,說:“要吸收佛教文化的精華,要發

  頁232

  揚“人間佛教”的精神。“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攝,前者著重在淨自己的身心,後者著重在利益社會人群。”多年來,廣大佛教信徒在生産、保護寺院和文物、護林造林、修橋補路、贊助社會公益福利事業以及開展佛學研究、培養人才、出版佛教文獻、增進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顯著成就,受到社會各界的稱譽。

  據以上所述,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已不僅是個理論問題,而且已是付諸社會實踐的現實問題。佛教界關于人生佛教的各種理論和實踐,可以說是對“佛教如何適應現代社會”這一曆史性問題所作的回答。相信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人生佛教理論和大乘佛教倫理思想將進一步得到充實和豐富。

  最後,謹向這次國際佛學會議的總召集人聖嚴法師和爲會議作出貢獻的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謝。

  一九八九年十月四日于北京

  

《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