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养自己的众生不产生喜爱之心。对“嗔骂打害”自己的众生也不生怨恨嗔恚之心。法忍是认识诸法性空,心不为一切内外事物所动。(4)精进(毗梨耶),指奋发努力修持佛法,“要须精进,得甚深禅定、实智慧及无量诸佛法”(《大智度论》卷15)。(5)禅定(禅那)。(6)智慧(般若)。
从六度的含义来说,禅定与智慧没有道德规范的意义,但因为“是否认真修禅”,“是否愿求真实智慧”也具有道德评价的意思,所以可以把它们连同前四项看作是道德的信条或规范。大乘佛教把是否修持六度作为衡量信徒行为的善恶、邪正的基本标准。《大智度论》
页223
卷89说:“行六波罗蜜,摄一切善法”,认为修持六度就等于修一切善行、善德。
5.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前面已介绍,大乘己不局限于禅观内容之中,认为应把它们投诸实践。《十善业道经》说:“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乜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创造条件使众生安乐,此为慈;设法使众生摆脱苦难困厄,此为悲。慈悲是大乘伦理的重要道德原则,前面已详述。喜意为“庆悦”,原意修此禅观以对治嫉妒,大乘进而主张对一切修善功德,做好事的人应予鼓励和赞助,对别人获得利益,取得成就应同样感到高兴。隋慧远《大乘义章》卷11说:“喜能庆物”;“喜除不乐,以嫉妒故,见他得利,心不喜乐,故喜治之。”舍意为“亡怀”,平等地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大乘义章》卷11说舍有七个含义:心平等;舍怨亲;舍一切贪嗔痴等;舍放众生;得空平等;舍离众相;自舍己乐,施与众生;化众生,舍离希求。四无量心中以慈悲最为重要,有了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才能随喜助人为乐,才能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
6.四摄。也作四摄事、四事摄法,是菩萨为亲近化度众生所采取的四种方法。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或同行)。据《摩诃般若经》卷24,布施是财施与法施;爱语是“以六波罗蜜为众生说法”;利行是教导众生修持六度;同事是菩萨借助神通变化,以各种形象深入各界众生之中,应机六度佛法教化众生。中心旨趣是通过接近众生,给众生以利益,取得众生的信赖,然后应机以六度教化众生。《大乘义章》卷11说:“言四摄者,化他行也。”如果缩小众生的范围,仅以人为四摄的对象,此四项也有明显的道德含意。《大乘义章》对四摄的解释是综合各种佛经而写的,没有特别强调六度。它
页224
对爱语摄的解释是:“美辞可玩,令他爱乐,名为爱语;因其爱言,缘物从道,名爱语摄”;利行摄,“劝物起修,名为利行;以道润彼,故云利益,因利缘物,名利行摄”;同利摄,“菩萨为化,先同众生苦乐等事,名为同事;同利为次,菩萨为化,亦与众生同修诸善,名为同行;同利最上,化物成德,来同菩萨,名为同利;因同缘物,名同利摄”。在四摄中,最后的同事(或同行、同利)最具“菩萨行”特色。不难看出,四摄贯彻著菩萨道的慈悲精神。
四、三聚净戒的大乘伦理的实践意义
大乘僧俗通受的三聚净戒把持戒、修习佛法、普度众生合为一体,通过受戒的方式让信徒自觉实行,最具大乘伦理实践的意义。三聚净戒包括三类戒法:(1)摄律仪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式叉摩那、僧尼具足戒及大乘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2)摄善法戒,修持佛法六度等;(3)摄众生戒,也作饶益众生戒,用四摄等善法饶益、普度众生。《地持经》、《瑜伽师地论》、《璎珞经》等都谈到三聚净戒。《大乘义章》卷10有综合介绍。
唐代道宣在建立以《四分律》为中心的律学体系时也论证了三聚净戒。他在《行事钞》卷上3〈受戒缘集篇〉中说,发心受戒,“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宋代元照《资持记》卷上3〈释受戒篇〉对此详加解释,认三聚净戒统摄一切修行的法门(“摄行斯尽”),说摄律仪戒“禁恶”,断除烦恼,是“止行”(止恶之行);摄善法行是修证佛法,属于“作行”(作善之行);摄众生戒,为度一切众生,是“四摄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说修此三戒分别可修得“无
页225
作”、“空”、“无相”三解脱门等。道宣在《羯磨疏》卷3(见《济缘记》卷16)中又把三聚净戒与三佛(法报应)、三德(断智恩)等等配合在一起,提出三戒圆融说。认为三戒互摄互入,共为一体,“如是心受,即发圆体;如是心持,即成圆行”。这里说的“圆体”指因在心中受持三聚圆戒所成的“戒体”用现在通俗的话讲,是受戒后所树立的对遵守戒律的信心和意志,相当于道德意志。道宣把戒体解释为心的善的意念(原文是阿赖耶识中的“善种子”),说戒体使人对所受之戒“能忆能持”,对恶“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心源”,无非是强调意志在持戒修行中的能动积极的作用。重视人的内心信仰和道德意识的修养[1],重主观意志宗教实践和道德实践中的决定意义,是大乘佛教和大乘伦理的重要特点。
五、大乘伦理和现代社会
佛教这一古老的宗教至今仍在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流行,并且已开始向欧美等地传播。在北传大乘佛教流行的范围内,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对社会发生影响,在有的国家还产生了一些新兴佛教团体,在传教的同时还采取各种形式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上,作为大乘佛教协调内部僧俗信众之间的关系和教团与社会关系的伦理,情况如何?它是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如何对社会发生影响,人们是如何评价这些影响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笔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里仅提出几点想法供
--------------------------------------------------------------------------------
1. 心性问题是大乘佛教,也是大乘伦理的重要问题,涉及面广,本文不拟展开论述。希望有人对此专作探讨。
页226
诸位参考。
1.研究与借鉴
佛教从产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从佛教传入中国到现在也接近二千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又最后形成大乘佛教。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佛教中,大乘佛教占有主导地位。在佛教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哲学、佛教义理、佛教律学、佛教伦理、佛教仪轨、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美术等等。我们应结合佛教历史的研究对此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综合性的研究。在佛教伦理方面,应研究在佛教体系中哪些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它们具有什么形态,它们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如何。还应研究在大乘佛教中,大乘伦理占有什么地位和产生什么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中吸收了大量传统的民族道德成份,可以进行若干专题研究,如“中国佛教与儒家伦理”、“中国佛教中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等等。以此为基础和借鉴,可以展开对“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种种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
在日本近代以后,佛教进行了适应时代变化的种种改革,虽然世俗化十分突出,但各宗各派仍有自己的戒规和道德规范。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大乘看来是“小乘”,但在佛教传承方面,与民众联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对外国佛教伦理的研究,也是可以作为借鉴。
中国自进入近代以后,在佛教方面虽变化不显著,但也有发展。有不少高僧、居士在一些佛教著述中也探讨过佛教伦理问题,对此应搜集整理资料,可参考。
2.继承与发展
页227
在佛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佛教影响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它的伦理道德,它关系到社会人们对佛教的评价,关系到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以慈悲为道德原则的大乘伦理,从古至今被广大佛教信徒所遵循,但在不同时代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佛教教团可以通过怎样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来继承以实践慈悲为中心的大乘伦理的基本观念和规范呢?例如可以结合传教引导信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倡社会公德,结合五戒、十善的宣传,制止危害公众卫生健康的污染、公害和贩毒吸毒现象;集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发扬传统的福田、悲田思想;结合维持山林寺院,美化环境,发展观光事业;按照“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的不二思想,可兴办产业,安置贫困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提倡各宗派之间、各宗教之间的对话协商、避免纷争;在国际间配合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开展有利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和解,促进裁减军备,防止核战争的和平运动……这些都符合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萨道”。佛教伦理是在实践中继承,在实践中发展的。
说到发展,似乎还应对旧有伦理和戒规中的显然过时的东西进行清理。如一些大乘佛经中及《高僧传》等史书中记述、表彰的残身供养、轻视妇女及律藏中某些过于束缚身体行为的戒条(如三十舍堕、九十单堕中的部分条款)。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早已废止不行了。
另外,对一些常用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可以应现代社会的情况丰富它们的内涵。如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及四摄等,本来伸缩性就大,丰富它们的内涵并不困难,也容易得到社会人们的理解。一九一六年太虚法师在〈佛教人乘正法论〉一文中已作过这种尝试。他对五戒的解释是:(1)不残杀而仁爱;(2)不偷盗而义利;(3)不邪淫而礼节;
页228
(4)不欺妄而诚信;(5)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身心。既继承中国古代佛教吸收儒家伦理的做法,又结合时代作了新的发挥。例如第二戒“不偷盗而义利”,闲说“偷…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