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P2

  ..续本文上一页来,灭众生苦故”(晋译本60卷)。正是这点,是大乘佛教道德区别于小乘道德的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在大乘伦理体系中只有反映普度一切众生的道德概念,才能作为大乘伦理的至高的原则和道德规范。本人认为慈与悲反映了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菩萨道的基本精神,它们就是大乘佛教的道德原则。

  慈、悲,准确地讲应是“大慈大悲”。小乘佛教也讲慈悲,在禅观“四无量”中有慈悲两种禅定,各以修慈心、悲心为禅观内容,目的是克制嗔恚。大乘佛教认为此是小慈、小悲。《大智度论》卷27说:

  页217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无上觉悟)。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按,永恒时间)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这是说:(1)大乘的慈悲与小乘作为禅观内容的不同,能在实际上给人以利益:悲为拔苦,慈为与乐。《法华经

  观世音普门品》所说观世音以种种化身为众生解苦救难,可看做是生动的说明。(2)慈悲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因为有慈悲之心,才发心求证无上觉悟。(3)菩萨之所以是菩萨,不中道涅槃,就是为了实践慈悲精神,普救一切众生。应当指出的是,佛教所讲的普度众生虽主要是讲应机宣传佛法,引导众生修持六度等佛法达到解脱,但并不排斥社会上一般意义上的从物质生活方面救济众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菩萨修持的“四摄”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

  用现代的话讲,菩萨道中的“上求菩提”属认识论的范畴,“下化众生”才可列入理学的内容之中,包含利他、度他意义的慈悲,确是大乘伦理的至高原则。

  修持慈悲要有一种自我奉献精神,《道行般若经

  贡高品》中所

  页218

  说:“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蹈我上度去”;晋译《华严经》卷11说:“我当代一切众生受一切苦,普令众生离一切苦”,以及《放光般若经》卷14菩萨自誓在众生普度之前“不中道取证”等,都表达了这种精神。

  三、大佛教伦理的主要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任何一种伦理体系,都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主张凡是遵循这些道德观念和规范去思想、去行动的,就是品行善良的、道德高尚的,反之就是品行恶劣、道德低下的。那么大乘佛教伦理有哪些主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呢?五戒、十善、三皈依、六度、慈悲喜舍、四摄等,可以说都具有道德的意义,可以做是大乘伦理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其中大部分源自小乘,但大乘佛教用“菩萨道”的精神作了发挥,在《郁伽罗越问菩萨经》、《十善业道经》以及《般若经》、《大智度论》、《华严经》,特别在中国佛教高僧的大量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

  1.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禁止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对出家者则要求不淫)、不妄语(不说谎话)、不饮酒。有的佛教(如《无量寿经》)也把五戒称为五善,因为与此相反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是“五恶”。五戒是在家信徒应遵守的,说修此五戒,积善功德,死后可再转生为人。出家僧尼所受持的具足戒中包含这五项内容,如严重违犯前四戒,将受到被逐出僧团的处罚。实际上这些戒条在佛教产生之前已被作为道德规范以至法律规定而存在。如杀生(此特指杀人)、偷盗等行为,被社会普遍看做是罪恶,并有法规制止。佛教把禁止这种行为的戒规称为“性戒”,

  页219

  亦称“性重戒”(意为对重罪的禁戒),与从佛教教义引伸出来的“遮戒”(亦称“息世讥嫌戒”,对轻罪的禁戒,如不饮酒)相对。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上说:“性戒元有,无论大圣(按,释迦)制与不制,无非结业三途(指地狱、饿鬼、畜生);遮戒不尔,佛出方制。”《大涅槃经》卷11 把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称为“四性重戒”,而把“轻秤小斗”进行贩卖、营田经商、蓄财养仆等称为“息世讥嫌戒”。大乘佛教对五戒有所发展,如早期大乘佛经《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法镜经》异译,西晋竺法护译)在五戒各条之后附加上:“等心于一切,常有慈心行”;“不贪他人财,远离谀谄无黠之事,自知止足,不著他有,草叶毛米不犯不与取”;“不当念淫,计习淫侄……当令立愿,令我后不习淫欲,何况念欲与共会合”;“所言至诚,所说审谛,所行如语,不两舌,不增减,无失说,当行觉意,如所闻见说护于法,宁失身命,终不妄语”;“不乐酒,不尝酒,当安谛性,无卒暴,无愚不定,心意当强”。不仅要求做到五戒,还进而从积极意义提出了加强道德意识的要求。

  2.十善。也称十善业,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充来的,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规范。佛教把十善分别与身、口(语)、意(心)三业(行为)相联系,说修此十善,死后可以生到天上(三十三天等)。这十善与三业的关系是:

  不杀生   ┐

  不偷盗   ├三身善业

  不邪淫   ┘

  页220

  不妄语   ┐

  不两舌(不挑拨是非)  |

  不恶口(不骂人,说人坏话)├ 四口善业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  ┘

  不贪欲   ┐

  不嗔恚   ├ 三意善业

  不邪见(不违背佛教见解) ┘

  唐代实叉难陀译的《十善业道经》对十善有很大发展,称十善是“永离杀生、偷盗……邪见”,并作了详细说明。此仅引三例:

  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

  页221

  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连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仅此三例可以看出,与小乘十善相比,大乘更重视心理上的道德修养,从消极意义的不杀等,到修持积极意义的“慈心”、“施意”、“安众生心”等等,并且详细指出修持十善可以得到的功德利益,最后把修持十善皆与求无上菩提联系起来。

  中国佛教对此有新的解释。把不杀等看做是不做恶业,称之为“止善”(止恶之善),同时主张应积极地去做善业,称之为“行善”(行善之善)。隋代智顗在《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提出与不杀等十项“止善”相对应的十项“行善”,它们分别是:放生、布施、恭敬、实语、和合、软语、义语、修不净观、慈忍、信归正道,发展了十善的道德蕴含的意义。唐道宣在论释戒律中提出“止持”、“作持”的说法,“诸恶莫作”相当于止持;“诸善奉行”相当作持。又认为止持中有作持,作持中有止持,《行事钞》 卷中4〈持犯方轨篇〉说:“若就修行解止、持者,如止杀盗、先修慈、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即止中有作也。若就修行解作持者,如欲诵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粗过名止,后善行或名作,即作中有止也。”确实,人的行为是有选择的,如果有善的道德意识修养,自然就会在特定环境选取善的行为,反之也一样。道宣对持戒所作出的止、作二持的理论,对大乘佛教徒积极实践大乘伦理、戒规有推动作用。

  3.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这是佛教信徒教必须履行的礼仪,似乎并不具道德的含义。但本文讲的是

  页222

  佛教伦理,在大小乘佛教内部,是否能做到三皈依,做到与此相应的“信”、“虔信”(而不是“不信”),是评价一个信徒是否有道德的重要准则之一。正是由于这一点,佛教道德区别于世俗道德和其它宗教道德。当然在解释三宝方面,大小乘有区别。佛典中有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别体三宝、住持三宝等说法,这里不拟解释。只是说大乘信徒所皈依的三宝是按大乘理论予以解释的,一般可解释为皈依法身佛、六度等法、小地位上的菩萨僧。由于有三皈依的信仰,才有佛教伦理的实践。

  4.六度。即六波罗蜜,也译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意为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布施(檀那)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是指从慈悲之心出发济助人以财物,向众生宣讲佛法,用宽慰的语言并采取可行的方法为众生解除苦厄和恐惧之心。《六度集经》第一章说:“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贤成度,护济众生,跨天逾地,润弘河海。”《大智度论》强调以净心布施,没有利己动机,卷11说:“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为净施。(2)持戒(尸罗),遵守戒律。(3)忍辱(羼提)包括生忍、法忍。生忍指对恭敬…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