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P2

  ..續本文上一頁來,滅衆生苦故”(晉譯本60卷)。正是這點,是大乘佛教道德區別于小乘道德的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在大乘倫理體系中只有反映普度一切衆生的道德概念,才能作爲大乘倫理的至高的原則和道德規範。本人認爲慈與悲反映了以普度衆生爲宗旨的菩薩道的基本精神,它們就是大乘佛教的道德原則。

  慈、悲,准確地講應是“大慈大悲”。小乘佛教也講慈悲,在禅觀“四無量”中有慈悲兩種禅定,各以修慈心、悲心爲禅觀內容,目的是克製嗔恚。大乘佛教認爲此是小慈、小悲。《大智度論》卷27說:

  頁217

  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爲小……小慈但心念與衆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衆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愍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令衆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愍衆生苦,亦能令脫苦。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衆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按,無上覺悟)。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祇(按,永恒時間)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爲大。若無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這是說:(1)大乘的慈悲與小乘作爲禅觀內容的不同,能在實際上給人以利益:悲爲拔苦,慈爲與樂。《法華經

  觀世音普門品》所說觀世音以種種化身爲衆生解苦救難,可看做是生動的說明。(2)慈悲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因爲有慈悲之心,才發心求證無上覺悟。(3)菩薩之所以是菩薩,不中道涅槃,就是爲了實踐慈悲精神,普救一切衆生。應當指出的是,佛教所講的普度衆生雖主要是講應機宣傳佛法,引導衆生修持六度等佛法達到解脫,但並不排斥社會上一般意義上的從物質生活方面救濟衆生,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菩薩修持的“四攝”中,就有這方面的內容。

  用現代的話講,菩薩道中的“上求菩提”屬認識論的範疇,“下化衆生”才可列入理學的內容之中,包含利他、度他意義的慈悲,確是大乘倫理的至高原則。

  修持慈悲要有一種自我奉獻精神,《道行般若經

  貢高品》中所

  頁218

  說:“我當爲十方人作橋,令悉蹈我上度去”;晉譯《華嚴經》卷11說:“我當代一切衆生受一切苦,普令衆生離一切苦”,以及《放光般若經》卷14菩薩自誓在衆生普度之前“不中道取證”等,都表達了這種精神。

  叁、大佛教倫理的主要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

  任何一種倫理體系,都有一系列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主張凡是遵循這些道德觀念和規範去思想、去行動的,就是品行善良的、道德高尚的,反之就是品行惡劣、道德低下的。那麼大乘佛教倫理有哪些主要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範呢?五戒、十善、叁皈依、六度、慈悲喜舍、四攝等,可以說都具有道德的意義,可以做是大乘倫理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爲規範。其中大部分源自小乘,但大乘佛教用“菩薩道”的精神作了發揮,在《郁伽羅越問菩薩經》、《十善業道經》以及《般若經》、《大智度論》、《華嚴經》,特別在中國佛教高僧的大量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證。

  1.五戒。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禁止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對出家者則要求不淫)、不妄語(不說謊話)、不飲酒。有的佛教(如《無量壽經》)也把五戒稱爲五善,因爲與此相反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是“五惡”。五戒是在家信徒應遵守的,說修此五戒,積善功德,死後可再轉生爲人。出家僧尼所受持的具足戒中包含這五項內容,如嚴重違犯前四戒,將受到被逐出僧團的處罰。實際上這些戒條在佛教産生之前已被作爲道德規範以至法律規定而存在。如殺生(此特指殺人)、偷盜等行爲,被社會普遍看做是罪惡,並有法規製止。佛教把禁止這種行爲的戒規稱爲“性戒”,

  頁219

  亦稱“性重戒”(意爲對重罪的禁戒),與從佛教教義引伸出來的“遮戒”(亦稱“息世譏嫌戒”,對輕罪的禁戒,如不飲酒)相對。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上說:“性戒元有,無論大聖(按,釋迦)製與不製,無非結業叁途(指地獄、餓鬼、畜生);遮戒不爾,佛出方製。”《大涅槃經》卷11 把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稱爲“四性重戒”,而把“輕秤小鬥”進行販賣、營田經商、蓄財養仆等稱爲“息世譏嫌戒”。大乘佛教對五戒有所發展,如早期大乘佛經《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法鏡經》異譯,西晉竺法護譯)在五戒各條之後附加上:“等心于一切,常有慈心行”;“不貪他人財,遠離谀谄無黠之事,自知止足,不著他有,草葉毛米不犯不與取”;“不當念淫,計習淫侄……當令立願,令我後不習淫欲,何況念欲與共會合”;“所言至誠,所說審谛,所行如語,不兩舌,不增減,無失說,當行覺意,如所聞見說護于法,甯失身命,終不妄語”;“不樂酒,不嘗酒,當安谛性,無卒暴,無愚不定,心意當強”。不僅要求做到五戒,還進而從積極意義提出了加強道德意識的要求。

  2.十善。也稱十善業,是以五戒爲基礎擴充來的,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規範。佛教把十善分別與身、口(語)、意(心)叁業(行爲)相聯系,說修此十善,死後可以生到天上(叁十叁天等)。這十善與叁業的關系是:

  不殺生   ┐

  不偷盜   ├叁身善業

  不邪淫   ┘

  頁220

  不妄語   ┐

  不兩舌(不挑撥是非)  |

  不惡口(不罵人,說人壞話)├ 四口善業

  不绮語(不花言巧語)  ┘

  不貪欲   ┐

  不嗔恚   ├ 叁意善業

  不邪見(不違背佛教見解) ┘

  唐代實叉難陀譯的《十善業道經》對十善有很大發展,稱十善是“永離殺生、偷盜……邪見”,並作了詳細說明。此僅引叁例:

  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爲十?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叁、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爲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爲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叁、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衆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爲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爲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叁、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

  頁221

  慈心;六、常作利益安衆心;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連生梵世。是爲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僅此叁例可以看出,與小乘十善相比,大乘更重視心理上的道德修養,從消極意義的不殺等,到修持積極意義的“慈心”、“施意”、“安衆生心”等等,並且詳細指出修持十善可以得到的功德利益,最後把修持十善皆與求無上菩提聯系起來。

  中國佛教對此有新的解釋。把不殺等看做是不做惡業,稱之爲“止善”(止惡之善),同時主張應積極地去做善業,稱之爲“行善”(行善之善)。隋代智顗在《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上提出與不殺等十項“止善”相對應的十項“行善”,它們分別是:放生、布施、恭敬、實語、和合、軟語、義語、修不淨觀、慈忍、信歸正道,發展了十善的道德蘊含的意義。唐道宣在論釋戒律中提出“止持”、“作持”的說法,“諸惡莫作”相當于止持;“諸善奉行”相當作持。又認爲止持中有作持,作持中有止持,《行事鈔》 卷中4〈持犯方軌篇〉說:“若就修行解止、持者,如止殺盜、先修慈、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爲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即止中有作也。若就修行解作持者,如欲誦戒羯磨,先止外緣,望離粗過名止,後善行或名作,即作中有止也。”確實,人的行爲是有選擇的,如果有善的道德意識修養,自然就會在特定環境選取善的行爲,反之也一樣。道宣對持戒所作出的止、作二持的理論,對大乘佛教徒積極實踐大乘倫理、戒規有推動作用。

  3.叁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簡稱皈依叁寶。這是佛教信徒教必須履行的禮儀,似乎並不具道德的含義。但本文講的是

  頁222

  佛教倫理,在大小乘佛教內部,是否能做到叁皈依,做到與此相應的“信”、“虔信”(而不是“不信”),是評價一個信徒是否有道德的重要准則之一。正是由于這一點,佛教道德區別于世俗道德和其它宗教道德。當然在解釋叁寶方面,大小乘有區別。佛典中有一體叁寶、理體叁寶、別體叁寶、住持叁寶等說法,這裏不擬解釋。只是說大乘信徒所皈依的叁寶是按大乘理論予以解釋的,一般可解釋爲皈依法身佛、六度等法、小地位上的菩薩僧。由于有叁皈依的信仰,才有佛教倫理的實踐。

  4.六度。即六波羅蜜,也譯六度無極、六到彼岸,意爲六種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是大乘佛教修習的主要內容。包括:(1)布施(檀那)包括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是指從慈悲之心出發濟助人以財物,向衆生宣講佛法,用寬慰的語言並采取可行的方法爲衆生解除苦厄和恐懼之心。《六度集經》第一章說:“慈育人物,悲愍群邪,喜賢成度,護濟衆生,跨天逾地,潤弘河海。”《大智度論》強調以淨心布施,沒有利己動機,卷11說:“清淨心生,無諸結使,不求今世後世報,恭敬憐愍故,是爲淨施。(2)持戒(屍羅),遵守戒律。(3)忍辱(羼提)包括生忍、法忍。生忍指對恭敬…

《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