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P3

  ..續本文上一頁供養自己的衆生不産生喜愛之心。對“嗔罵打害”自己的衆生也不生怨恨嗔恚之心。法忍是認識諸法性空,心不爲一切內外事物所動。(4)精進(毗梨耶),指奮發努力修持佛法,“要須精進,得甚深禅定、實智慧及無量諸佛法”(《大智度論》卷15)。(5)禅定(禅那)。(6)智慧(般若)。

  從六度的含義來說,禅定與智慧沒有道德規範的意義,但因爲“是否認真修禅”,“是否願求真實智慧”也具有道德評價的意思,所以可以把它們連同前四項看作是道德的信條或規範。大乘佛教把是否修持六度作爲衡量信徒行爲的善惡、邪正的基本標准。《大智度論》

  頁223

  卷89說:“行六波羅蜜,攝一切善法”,認爲修持六度就等于修一切善行、善德。

  5.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前面已介紹,大乘己不局限于禅觀內容之中,認爲應把它們投諸實踐。《十善業道經》說:“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衆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乜無嫌嫉。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創造條件使衆生安樂,此爲慈;設法使衆生擺脫苦難困厄,此爲悲。慈悲是大乘倫理的重要道德原則,前面已詳述。喜意爲“慶悅”,原意修此禅觀以對治嫉妒,大乘進而主張對一切修善功德,做好事的人應予鼓勵和贊助,對別人獲得利益,取得成就應同樣感到高興。隋慧遠《大乘義章》卷11說:“喜能慶物”;“喜除不樂,以嫉妒故,見他得利,心不喜樂,故喜治之。”舍意爲“亡懷”,平等地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大乘義章》卷11說舍有七個含義:心平等;舍怨親;舍一切貪嗔癡等;舍放衆生;得空平等;舍離衆相;自舍己樂,施與衆生;化衆生,舍離希求。四無量心中以慈悲最爲重要,有了普度衆生的慈悲之心,才能隨喜助人爲樂,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衆生。

  6.四攝。也作四攝事、四事攝法,是菩薩爲親近化度衆生所采取的四種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或同行)。據《摩诃般若經》卷24,布施是財施與法施;愛語是“以六波羅蜜爲衆生說法”;利行是教導衆生修持六度;同事是菩薩借助神通變化,以各種形象深入各界衆生之中,應機六度佛法教化衆生。中心旨趣是通過接近衆生,給衆生以利益,取得衆生的信賴,然後應機以六度教化衆生。《大乘義章》卷11說:“言四攝者,化他行也。”如果縮小衆生的範圍,僅以人爲四攝的對象,此四項也有明顯的道德含意。《大乘義章》對四攝的解釋是綜合各種佛經而寫的,沒有特別強調六度。它

  頁224

  對愛語攝的解釋是:“美辭可玩,令他愛樂,名爲愛語;因其愛言,緣物從道,名愛語攝”;利行攝,“勸物起修,名爲利行;以道潤彼,故雲利益,因利緣物,名利行攝”;同利攝,“菩薩爲化,先同衆生苦樂等事,名爲同事;同利爲次,菩薩爲化,亦與衆生同修諸善,名爲同行;同利最上,化物成德,來同菩薩,名爲同利;因同緣物,名同利攝”。在四攝中,最後的同事(或同行、同利)最具“菩薩行”特色。不難看出,四攝貫徹著菩薩道的慈悲精神。

  四、叁聚淨戒的大乘倫理的實踐意義

  大乘僧俗通受的叁聚淨戒把持戒、修習佛法、普度衆生合爲一體,通過受戒的方式讓信徒自覺實行,最具大乘倫理實踐的意義。叁聚淨戒包括叁類戒法:(1)攝律儀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式叉摩那、僧尼具足戒及大乘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等;(2)攝善法戒,修持佛法六度等;(3)攝衆生戒,也作饒益衆生戒,用四攝等善法饒益、普度衆生。《地持經》、《瑜伽師地論》、《璎珞經》等都談到叁聚淨戒。《大乘義章》卷10有綜合介紹。

  唐代道宣在建立以《四分律》爲中心的律學體系時也論證了叁聚淨戒。他在《行事鈔》卷上3〈受戒緣集篇〉中說,發心受戒,“成叁聚戒故,趣叁解脫門,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導衆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宋代元照《資持記》卷上3〈釋受戒篇〉對此詳加解釋,認叁聚淨戒統攝一切修行的法門(“攝行斯盡”),說攝律儀戒“禁惡”,斷除煩惱,是“止行”(止惡之行);攝善法行是修證佛法,屬于“作行”(作善之行);攝衆生戒,爲度一切衆生,是“四攝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說修此叁戒分別可修得“無

  頁225

  作”、“空”、“無相”叁解脫門等。道宣在《羯磨疏》卷3(見《濟緣記》卷16)中又把叁聚淨戒與叁佛(法報應)、叁德(斷智恩)等等配合在一起,提出叁戒圓融說。認爲叁戒互攝互入,共爲一體,“如是心受,即發圓體;如是心持,即成圓行”。這裏說的“圓體”指因在心中受持叁聚圓戒所成的“戒體”用現在通俗的話講,是受戒後所樹立的對遵守戒律的信心和意志,相當于道德意志。道宣把戒體解釋爲心的善的意念(原文是阿賴耶識中的“善種子”),說戒體使人對所受之戒“能憶能持”,對惡“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心源”,無非是強調意志在持戒修行中的能動積極的作用。重視人的內心信仰和道德意識的修養[1],重主觀意志宗教實踐和道德實踐中的決定意義,是大乘佛教和大乘倫理的重要特點。

  五、大乘倫理和現代社會

  佛教這一古老的宗教至今仍在亞洲不少國家和地區流行,並且已開始向歐美等地傳播。在北傳大乘佛教流行的範圍內,佛教作爲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對社會發生影響,在有的國家還産生了一些新興佛教團體,在傳教的同時還采取各種形式積極從事社會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在現代社會上,作爲大乘佛教協調內部僧俗信衆之間的關系和教團與社會關系的倫理,情況如何?它是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如何對社會發生影響,人們是如何評價這些影響的?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鑒于筆者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這裏僅提出幾點想法供

  

  --------------------------------------------------------------------------------

  1. 心性問題是大乘佛教,也是大乘倫理的重要問題,涉及面廣,本文不擬展開論述。希望有人對此專作探討。

  頁226

  諸位參考。

  1.研究與借鑒

  佛教從産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而從佛教傳入中國到現在也接近二千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佛教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又最後形成大乘佛教。在以中國爲中心的北傳佛教中,大乘佛教占有主導地位。在佛教的發展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佛教哲學、佛教義理、佛教律學、佛教倫理、佛教儀軌、佛教文學、佛教音樂、佛教美術等等。我們應結合佛教曆史的研究對此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和綜合性的研究。在佛教倫理方面,應研究在佛教體系中哪些屬于倫理道德的範疇,它們具有什麼形態,它們的形成發展的曆史如何。還應研究在大乘佛教中,大乘倫理占有什麼地位和産生什麼影響。佛教在傳入中國和其他國家、地區中吸收了大量傳統的民族道德成份,可以進行若幹專題研究,如“中國佛教與儒家倫理”、“中國佛教中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規範”等等。以此爲基礎和借鑒,可以展開對“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的種種專題研究和綜合研究。

  在日本近代以後,佛教進行了適應時代變化的種種改革,雖然世俗化十分突出,但各宗各派仍有自己的戒規和道德規範。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大乘看來是“小乘”,但在佛教傳承方面,與民衆聯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對外國佛教倫理的研究,也是可以作爲借鑒。

  中國自進入近代以後,在佛教方面雖變化不顯著,但也有發展。有不少高僧、居士在一些佛教著述中也探討過佛教倫理問題,對此應搜集整理資料,可參考。

  2.繼承與發展

  頁227

  在佛教流行的國家和地區,佛教影響社會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它的倫理道德,它關系到社會人們對佛教的評價,關系到佛教的存在和發展。以慈悲爲道德原則的大乘倫理,從古至今被廣大佛教信徒所遵循,但在不同時代和條件下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現代社會,佛教教團可以通過怎樣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來繼承以實踐慈悲爲中心的大乘倫理的基本觀念和規範呢?例如可以結合傳教引導信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提倡社會公德,結合五戒、十善的宣傳,製止危害公衆衛生健康的汙染、公害和販毒吸毒現象;集資興辦社會福利事業,發揚傳統的福田、悲田思想;結合維持山林寺院,美化環境,發展觀光事業;按照“一切世間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的不二思想,可興辦産業,安置貧困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員;提倡各宗派之間、各宗教之間的對話協商、避免紛爭;在國際間配合和平與發展的總趨勢,開展有利于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和解,促進裁減軍備,防止核戰爭的和平運動……這些都符合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佛教倫理是在實踐中繼承,在實踐中發展的。

  說到發展,似乎還應對舊有倫理和戒規中的顯然過時的東西進行清理。如一些大乘佛經中及《高僧傳》等史書中記述、表彰的殘身供養、輕視婦女及律藏中某些過于束縛身體行爲的戒條(如叁十舍墮、九十單墮中的部分條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早已廢止不行了。

  另外,對一些常用的道德觀念和規範可以應現代社會的情況豐富它們的內涵。如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及四攝等,本來伸縮性就大,豐富它們的內涵並不困難,也容易得到社會人們的理解。一九一六年太虛法師在〈佛教人乘正法論〉一文中已作過這種嘗試。他對五戒的解釋是:(1)不殘殺而仁愛;(2)不偷盜而義利;(3)不邪淫而禮節;

  頁228

  (4)不欺妄而誠信;(5)不服亂性情品而調善身心。既繼承中國古代佛教吸收儒家倫理的做法,又結合時代作了新的發揮。例如第二戒“不偷盜而義利”,閑說“偷…

《大乘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