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述玄奘“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 (敬播“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山川地理、风俗人情,是千古不朽的中外交通名著,对研究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各国的古代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38]。
值得提及的是,在玄奘译经过程中曾奉唐太宗之敕把《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还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送传印度流通。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的译经标志着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此后,人们将玄奘以前的译经称为“旧译”,而将自玄奘开始的译经称为“新译”。玄奘的译经不仅涉及面广、数量多、部头大,而且在翻译水平上也超过前代。
道宣曾被作为“缀文大德”参加玄奘译场。他在《续高僧传·玄奘传》中说:
自前代已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乱(或作“观”)理文
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翻传,都有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旧译的代表人物支谶、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等外来僧人或外国移民的后裔之中,虽也有人已经学会汉语,然而很难说已经完全精通,尽管有众多弟子、助译者协作,然而仍难避免影响翻译的质量,出现道宣指出的增损文句及“事语易明,义求罕见”,“言语莫通,是非俱滥”的情况。玄奘自幼接受中国文史熏陶,学问渊博,梵汉精通,在译经过程中又得全唐一流佛学名僧的协助,故译经质量达到空前水平。
前秦道安曾总结古来译经经验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说法。玄奘译经也有“五种不翻”[39]。据宋代居士周敦义《翻译名义序》[40]所引,玄奘主张对以下五种情况下的语句不作翻译,即:“一、秘密故,如陀罗尼(按,密咒)”,如《般若心经》中的“揭帝揭帝……”及密教经典中的大量密咒等;“二、含多义故,如薄加梵具六义”,六义是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佛地经论》卷一),旧译作“世尊”;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中夏无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按,意为无上正等正觉),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谓像“般若”这个词,虽意为“智慧”,但用音译“智慧”比较庄重。这五种情况皆不翻,而应用音译。当然,玄奘关于翻译的理论远不止此。
从玄奘所重译的经典和《西域记》中对旧译地名人名的大量批评来看,玄奘的译文变化巨大,风格突出。近代以来中外学者对照残存梵文经卷对玄奘译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一致认为玄奘是伟大杰出的翻译家。季羡林说:“他的译风,既非直译,也非意译,而是融会直意自创新风。在中国翻译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41]是十分确切的。
玄奘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年六十五。据此,当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42]。
玄奘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神防、嘉尚、普光、窥基、法泰、圆测、道世、慧立等。其中窥基长住慈恩寺,被尊称为慈恩法师,撰有很多著作,号“百本疏主”或“百部论师”。
[1] 《古今译经图纪》卷四《玄奘传》谓“鸠车之龄落采”,谓五岁时为“孤子”(《周礼·曲礼》:“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但据《三藏法师传》卷一“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可知五岁时仅丧母。又据《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以奘少罹穷酷(按,当为怙)”,奘兄长捷法师带他住洛阳净土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可见在年八至十一岁之间,其父亦亡。
[2] 《全唐文》卷七四三。
[3] 《三藏法师传》卷一。
[4] 关于玄奘出发时间,《广弘明集》卷二二载玄奘《请御制经序表》谓贞观元年,但《大唐西域记·记赞》《续高僧传·玄奘传》《三藏法师传》《行状》等皆作贞观三年。梁启超《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见《佛教研究十八篇》附三)主张贞观元年说。学术界还有人持贞观二年说。从玄奘“周游一十七载”及有关史实考证、玄奘沿途时间合计看,贞观元年说妥当。见杨廷福《玄奘西行道途年月考释》(载齐鲁书社1986年版《玄奘论集》)。
[5] 季羡林《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中据《西域记》有关各地佛教流行的记载列表说明并作对比,可以参考。载中华书局1985年版《大唐西域记校注》。
[6] 《三藏法师传》卷三。
[7] 《续高僧传》卷四。
[8] 《三藏法师传》卷四。
[9] 原话是:“法师又以《中》《百》论旨唯破遍计所执,不言以他起性及圆成实性,师子光不能善悟,见论称“一切无所得”,谓《瑜伽》所立圆成实等亦皆须谴,所以每形于言。”(《三藏法师传》卷四)
[10] 《三藏法师传》卷四。
[11] 《三藏法师传》卷四。
[12] 以上见《三藏法师传》卷四。《续高僧传·玄奘传》对这位顺世论者的观点略加介绍,谓: “彼计四大为人、物因,旨理沉密,最难征核。”一般认为原始佛教时期六道之一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顺世论的先驱,以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为世界本原,有唯物主义倾向。
[13] 《三藏法师传》卷五。
[14] 《三藏法师传》卷五。
[15] 《三藏法师传》卷一。
[16] 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七《道宠传》中对此有介绍。
[17] 《三藏法师传》卷五。
[18] 以上关于玄奘活动年代,参见杨廷福《玄奘生平简谱》,载齐鲁书社1986年版《玄奘论集》;杨廷福《玄奘年谱》,中华书局,1988年。
[19] 《续高僧传》卷四。
[20] 《三藏法师传》卷六。
[21] “译主”之称起于唐代,为主译人,译经主持者的意思。以往的主译人一般被称为“译人”“译者”。
[22] 《三藏法师传》卷八。
[23] 关于译场,可参考《续高僧传》卷三、四、《宋高僧传》卷一至三、《开元录》卷八。《宋高僧传》卷三之“论”有集中介绍。此外《佛祖统纪》卷四三所载宋天息灾《译经仪式》,虽讲的是宋代译经,也可参考。
[24] 《三藏法师传》卷六。
[25] 《三藏法师传》卷九。
[26] 《三藏法师传》卷九。
[27] 《三藏法师传》卷七。
[28] 《开元录》大小乘人藏录,经藏共收2791卷大小乘佛经,其中般若类佛经有736卷,占26.3%。
[29]《摩诃般若经》卷一。
[30] 《第二会·欢喜品》。
[31] 《第二会·观照品》。
[32] 玄奘译本外,尚有鸠摩罗什、唐代法成、般若与利言、法月、慧轮、宋代施护的译本。施护的译本称《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33]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其中亲胜、火辩与世亲同时;护法在世亲之后,德慧为安慧之师,净月与安慧同时。
[34] 《成唯识论述记·序》及《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
[35]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对此经有扼要评述,见第174—176页。
[36] 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大灌顶经》第十二卷的《普光品》(单行本为《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也与此同本,是早期药师佛信仰的经典。
[37] 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玉城康四郎编《佛典解题事典》第118页,日本春秋社1080年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38] 近年我国在研究《西域记》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季羡林等编着《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是迄今最好的校注本。书后所列参考书目反映了中外的研究成果。
[39] 请详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182页至1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40] 载宋代法云《翻译名义集》卷首,有的著作把“周敦义”写成“周敦颐”,误。
[41]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载《大唐西域记校注》卷首。
[42] 因史书记载玄奘寿年不一,故史学界对其生年有不同看法。此据《续高僧传·玄奘传》。此外有六十三岁生于602年说(据《行状》)、六十九岁生于596年说(据《塔铭》)等等。见杨廷福《玄奘年寿考论》(载《玄奘论集》)及其《玄奘年谱》(中华书局1988年版)。
附录: 唐玄奘译经及撰述目录(645年—664年)
┌────────────┬────┬────┐
│译名 │ 撰述│卷数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600卷 │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 │1卷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1卷 │
├────────────┼────┼────┤
│大菩萨藏经 │ │20卷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 │10卷 │
├────────────┼────┼────┤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 │1卷 │
├────────────┼────┼────┤
│说无垢称经 │ │6卷 │
├────────────┼────┼────┤
│解深密经 : │ │5卷 │
├────────────┼────┼────┤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 │2卷 │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1卷 │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 │1卷 │
├──────…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