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唯识三十论》,或作《唯识三十论颂》,一卷
印度世亲著。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译,窥基笔受。全论有三十颂,按“唯识相” “唯识性”、“唯识行位”的层次,论述八识及其功能和相应的心所、一切唯识所变、“唯识实性”,最后论三性三无性和修行程序、果位。是法相唯识宗的基本经典。印度瑜伽行派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后三人皆护法弟子)[33]都曾为此论作注释。
《成唯识论》十卷
显庆四年(659)闰十月译编。据载,印度瑜伽论师护法等十人都撰有《唯识三十论》的译文,玄奘译时接受窥基的建议,以护法释文为主,杂采其他人的解释“糅为一部”[34],即为本书。注释书很多,其中影响大的有: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
《观所缘缘论》一卷 。
印度陈那著。陈真谛译的《无相思尘论》是其同本异译。主张识所缘的境,非外实有,是“内色”(此指内识一分,即所取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印度护法著《观所缘论释》(义净译)是其解释。
《大乘五蕴论》一卷
印度世亲著。与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广五蕴论》同本。用大乘唯识教义对色受想行识五蕴及有关名相进行解释。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
印度世亲著。对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进行解释。窥基撰有《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二卷,普光著《大乘百法明门论疏》二卷,是其解释。
《王法正理论》一卷
相传为弥勒作。借佛向国王说“正理”的形式,劝国王应“得大自在” “性不暴恶”乃至“善观察摄受群臣”及行六度等,可看作是瑜伽行派的政论。
(三)其他大乘经典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贞观十九年(645)九月译,智证笔受,道宣证文。用“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对早期大乘佛经宣说的教理进行系统组织。对“般若”尤重视,说明般若之相(闻慧)、正行、如理正观、如理方便和证人,认为构成般若有“十善巧” (蕴、处、界、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法、缘起、一切法),主张修“无相行”等。对瑜伽行派有较大影响[35]。此经后被编人《大宝积经》第十二会。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与旧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同本。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是《华严经·寿量品》的异译。
《说无垢称经》六卷
是《维摩诘经》的异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
与隋达摩笈多译《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同本。专论十二因缘之首的“无明”,为本经特色。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与隋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及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为同本异译。为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经典[36]。
此外还译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与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一卷同本;《甚希有经》一卷,与《未曾有经》一卷(后汉失译)同本;《最无比经》一卷,与隋阁那崛多译《稀有较量功德经》一卷同本;《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与唐智严译《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同本;《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与刘宋沮渠京声译《谏王经》同本,此后义净译《胜光天子经》亦为异译本;《缘起圣道经》一卷,与吴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同本;《佛地经》一卷;《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佛临涅架记法住经》,简称《法住经》,一卷,谓正法住世千年后将灭,当有诸菩萨出世护法,饶益众生;《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故亦称《瑜伽戒本》;《菩萨戒羯磨文》一卷,出处同前。
玄奘还译有密教经典:《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十一面神咒心经》《咒五首经》《胜幢臂印陀罗尼经》《诸佛心陀罗尼经》,《拔济苦难陀罗尼经》《八名普密陀罗尼经》《持世陀罗尼经》《六门陀罗尼经》各一卷。
(四)小乘经典
《缘起经》一卷
译于龙朔元年(661年)。是《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的异译,讲十二因缘。
《本事经》七卷
《天请问经》一卷
《阿毗达摩发智论》,简称《发智论》,二十卷
印度伽多衍尼子著。显庆五年(660)译完,玄则笔受。是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书,故也称《发智身论》。“身”喻根本。全书分八蕴(音译犍度)四十四纳息,意为八章四十四节。以说一切有部学说为基本内容,兼论部派之间争论的一切问题。前秦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是其异译本。此论另有六部辅助性论书,称“六足论”,玄奘译了其中的如下五种。
《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十二卷
印度大采菽氏著。“六足论”之一。译于显庆四年(659)九月。
《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印度舍利子说。“六足论”之一。译毕于龙朔三年十二月(已进入664年)。
《阿毗达摩识身足论》十六卷
印度提婆设摩著。“六足论”之一。译毕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八月。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十八卷
印度筏苏蜜多罗著。“六足论”之一。译于显庆五年(660)十月。与刘宋求那跋陀罗等译《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为同本异译。
《阿毗达摩界身足论》三卷
印度筏苏蜜多罗著。“六足论”之一。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简称《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召集五百比丘于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作《大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论藏。“毗婆沙”意为“广解”、“广说”,即广为解释。译毕于显庆四年(659)7月。全书按《法智论》所分八蕴: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作详细论释,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进行批判。北凉浮陀跋摩与道泰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仅有前三犍度,相当新译卷一一一以前部分)是其同本异译。
《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三十卷
印度世亲著。永徽五年(654)译完,元瑜笔受。长期以来认为此论虽吸收经量部许多观点,但仍是《大毗婆沙论》提要之著。近人研究,此论的教理体系和论证方法受法救《杂阿毗昙心论》的影响较大[37]。全书以四谛为中心,设八品(界、根、世、业、随眠、贤圣、智、定)对有部学说重加组织。异译本有陈真谛译《阿毗达摩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注释本有普光《俱舍论记》、法宝《俱舍论疏》、圆晖《俱舍论颂疏》各三十卷。
《阿毗达摩俱舍论本颂》一卷
印度世亲著。永徽二年(651)译,元瑜笔受。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八十卷
印度众贤著。永徽五年(654)七月译完,元瑜笔受。“正理”是指有部正统理论。该论据有部正统理论,对《俱舍论》采取经量部观点批评有部的学说进行批判。《大唐西域记》卷四载,此论原称《俱舍雹论》,世亲评为“理虽不足,辞乃有余”,认为仍对《俱舍论》有“发明”,改称《顺正理论》。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中称之为《随实论》。释文有元瑜《顺正理论述文记》二十四卷。
《阿毗达摩显宗论》四十卷
印度众贤著。永徽三年(652)十月译完,慧朗、嘉尚等笔受。是《顺正理论》的节要本,重点在从正面显扬有部宗义。
《入阿毗达摩》二卷
印度塞建地罗著。为有部理论的初学人f、刁书。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
印度法救著。是对六足论之一的《品类足论》第一品《辩五事品》的注释。五事指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五法”。现已不全,仅存前三事注释。
《异部宗轮论》一卷 ”
印度世友著。译于龙朔二年(662)七月,窥基笔受。与《十八部论》(后秦,失译)、真谛译《部执异论》为同本异译。讲佛灭百年至四百年间佛教分裂为二十部派的情况。释文有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
(五)其他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一卷
译于永徽五年(654)闰五月,普光笔受。谓执师子国有难提蜜多罗(汉译“庆友”)告众人说,佛灭后有十六罗汉住世“护持”佛法,饶益有情。为中国十六罗汉信仰所据的经典。卷末所提到众多大小乘经典之名,对研究佛教史很有价值。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印度商羯罗主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译。是新因明理论的纲要书。注疏有窥基《因明人正理论疏》三卷、慧治《因明义断》一卷和《因明人正理论义纂要》一卷等。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印度大域龙著。贞观二十三年(649)译。依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量、似现量、真比量、似比量八门为纲,述新因明的基本理论。义净译《因明正理门论》一卷是其异译本。释文有神泰《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一卷。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
印度胜论学者(“卫世师”)慧月著。是胜论学派的理论。《开元录》卷十三说:“鸺鹃仙人本所造论,但六句义,慧月加四,足成十句”, “为上欲令博学之者委悉异道之宗,故译之也”。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六句是指:实、德、业、同、异、和合;所加四句是:有能、无能、俱分、无说。
玄奘在贞观二十年(646)奉敕撰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又出《西域传》十二卷,沙门辩机亲受时事,连纰前后。”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八也说此书“沙门辩机承旨缀辑”。可以说是玄奘口述,辩机奉命笔录缀辑而成。古来此书多署:“三藏法师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辩机撰”,是不确当的。《西域记…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