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P4

  ..续本文上一页六一一五七三),与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经》同本异译;第七会(卷五七四一一五七五),与梁曼罗陀仙译《文殊说摩诃般若经》、僧伽娑罗译《文殊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八会(卷五七六),与宋翔公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为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七七),与鸠摩罗什、后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三种《金刚般若经》及稍后义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十会(卷五七八),与稍后菩提流志译《实相般若经》,是同本异译。

  可见此经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其中第一、二会篇幅最大,二者虽详略不同,但内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也略同。第二、四会与旧译《大品》《小品》诸译本相比,虽内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约一倍,字句表述也有显著不同。如把第二会与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相比,在称呼方面,称“比丘”、“比丘尼”为“苾刍”、 “苾刍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门方面,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圣道分”,改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把“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改译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把“四禅”译为“四静虑”,“八背舍”译为“八解脱”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29],玄奘译本为:“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便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30];再如,在《摩诃般若经·奉钵品》有一段与《般若心经》十分相近的话:“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

  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玄奘的译文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

  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

  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31]后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确。有一些话,如《第二会·欢喜品》的诸法“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同会《观照品》的诸法但有名, “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著”等等,在旧译相应地方没有。新译比旧译篇幅内容的增加,与其说是旧译者有意删略,不如说是新译梵本有所扩充。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们巳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十月,直中书社行颉笔受。即《大般若经》中的第九会《能断金刚分》的单行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新经》或《新经》,一卷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译,沙门知仁笔受,与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婆罗蜜大明咒经》为同本异译。“心”喻为核心、纲要、精华。此经被认为是般若类经典的提要,仅有260字,在所有7种译本[32]中是最流行的译本。

  《广百论本》一卷,圣天(提婆)著

  永徽元年(650)译,沙门大乘湛笔受。圣天(提婆)著有《四百论》(有藏译本)十六品四OO颂,前八品自成一篇,称“说法百义”,论说教理和宗教实践;后八晶可称为后篇,称“论议百义”,破斥常、我、时、见、根和境、边执、有无相等所谓异见异论,宣传空性和空义的中观学说。《广百论》即其后篇。鸠摩罗什所译《百论》第一品《舍罪福品》则为《四百论》前篇概要,另外九品则为其后篇八品(相当《广百论》)的异译。

  《大乘广百论释论》,简称《广百论释》,十卷

  释论为印度护法(约6世纪中叶)著。永徽元年(650)译,沙门敬明笔受。对《广百论》据瑜伽唯识理论进行论释,虽讲一切“皆识所为”,“随自种子成熟差别,变似种种法相而有”,但也不可认为定有识体,宣称按“胜义理”,不可断定实有实无。

  《大乘掌珍论》二卷

  印度清辩(约490—约570)著。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圆晖笔受。清辩著有《中观心论》(别名《思择焰论》)十一品八千颂(有藏译本)。此为其提要。运用因明比量,对唯实论师(称“相应论师”)的三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及唯识观点也进行批判,说: “就胜义谛,实与不实皆不建立。”

  (二)瑜伽唯识类经典

  “瑜伽”意为“相应”,原指通过止观思悟佛法真理的修行方法。唯识学派提倡以瑜伽现观体认“万法唯识”,故被称为瑜伽行派或瑜伽宗,其学者也被称为瑜伽师。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为基本经典,自称祖承弥勒,实际创始人为四五世纪的无著、世亲。为介绍方便,故将本派依据的经、论集在一起。

  《解深密经》五卷

  贞观二十一年(647)译,普光笔受。此经部分内容的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相当于后二品)、陈真谛译《解节经》一卷(相当于前二品);全部的异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全经以问答体论证离言胜义真如、八识体相及三自性(相)、三无性,最后讲瑜伽唯识观法。本经对“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异名)对身心的“执持”作用的叙述,很具特色。玄奘弟子圆测撰疏十卷今存。

  《瑜伽师地论》,也称《十七地论》,一百卷

  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译完,灵会、朗浚笔受。旧译本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论》十卷(相当于其三五一五O卷前半的“菩萨地”上半部分)、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大体同前)及从这些译本略出的《菩萨戒本》等。据传,陈真谛曾译《十七地论》五卷,今已不传,但他译的《决定藏论》三卷(相当于今论的卷五一一五四)今存。

  此论传说由弥勒口授,无著记录。全书有五部分:(1)本地分(卷一一五O);把瑜伽禅观境界分为从底到高的“十七地”,最重要的是其中的“菩萨地”; (2)摄抉择分(卷五一一一八O),论十七地的要义;(3)摄释分(卷八一、八二),略释佛经体例和名相;(4)摄异门分(卷八三、八四),述经中诸法的名义和差别;(5)摄事分(卷八五一一OO),略述三藏要义。全书论八识的自性及其所依,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和果位。

  《三藏法师传》卷六载,此论译出后玄奘曾向太宗口述其大意,太宗命有司将此论与其他新译经写为九本,送雍、洛、并、兖、相、荆、;杨、凉、益等九州流通。此论的注释有唐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遁伦《瑜伽论记》等。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

  印度最胜子等著。永徽元年(650)译,圆晖笔受。《瑜伽论记》卷一之上谓,原本略译可达五百卷,全译可达八百卷。是对《瑜伽师地论》的概要解释。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印度无著著,贞观二十年(646)正月译完,智证等笔受。全书有颂和释论两部分,引证《瑜伽师地论》的要义,比较全面地论述瑜伽唯识学派的教义体系。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是前论中颂的部分。贞观十九年(645)六月译,辩机笔受。

  《摄大乘论本》三卷

  印度无著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译完,大乘巍笔受。与北魏佛陀扇多、陈真谛所译《摄大乘论》同本异译。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译完,大乘巍笔受。与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分别所译《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释论》同本异译。

  《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

  贞观二十三年(649)译完,大乘巍等笔受。无性是印度瑜伽行派论师。与世亲的释文相比,.除释文外,还就一些问题作详细论证,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等在引《摄论》时多用无性释。

  《佛地经论》七卷

  印度亲光著。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一月译完,普光笔受。是对《佛地经》的论释,用护法系的唯识思想对《佛地经》中所说的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地五法相)进行论释,为唯识学派“转识成智”说的重要依据之一。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简称《集论》,也称《对法论》,七卷

  印度无著著。永徽三年(652)译,普光等笔受。以阿毗达摩论书的体裁广释佛教名相、教义,宣传瑜伽行派主张。其中不少部分据说来自《大乘阿毗达摩经》,与《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书多有相通之处。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简称《杂集论》、《对法论》,十六卷

  贞观二十年(646)闰三月译完,玄赜等笔受。此书是印度安慧对《集论》的解释。

  《辩中边论颂》一卷

  据称是弥勒述。龙朔元年(661)五月译,窥基笔受。以颂的形式论说建立在唯识教义之上的中道理论。

  《辩中边论》三卷

  印度世亲著。龙朔元年(661)五月译,窥基笔受。通过对《论颂》的论释,用大乘基本思想组织瑜伽唯识的理论体系。陈真谛译《中边分别论》二卷是其同本异译。窥基撰有《辩中边论述记》三卷。

  《大乘成业论》一卷 ,

  印度世亲著。永徽二年(651)闰九月译,普光笔受。用瑜伽唯识学说批判小乘的业感缘起,论述阿赖耶识种子缘起理论。北魏毗目智仙等译《业成就论》是其同本异译。

  《唯识二十论》,也作《二十唯识论》,一卷

  印度世亲著。龙朔元年(661)六月译,窥基笔受。旧译本有北魏般若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唯识论》各一卷。论“三界唯识”,常用梦境喻境无实,谓“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注释此论的有印度护法《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义净译)、唐窥基《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

  …

《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