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記述玄奘“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傳聞者二十八國” (敬播“序”)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與山川地理、風俗人情,是千古不朽的中外交通名著,對研究我國新疆地區和中亞、印度半島等地各國的古代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38]。
值得提及的是,在玄奘譯經過程中曾奉唐太宗之敕把《老子》譯成梵文傳到印度,還把《大乘起信論》譯爲梵文送傳印度流通。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的譯經標志著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此後,人們將玄奘以前的譯經稱爲“舊譯”,而將自玄奘開始的譯經稱爲“新譯”。玄奘的譯經不僅涉及面廣、數量多、部頭大,而且在翻譯水平上也超過前代。
道宣曾被作爲“綴文大德”參加玄奘譯場。他在《續高僧傳·玄奘傳》中說:
自前代已來所譯經教,初從梵語,倒寫本文,次乃回之,順同此俗,然後筆人亂(或作“觀”)理文
句,中間增損,多墜全言。今所翻傳,都有奘旨,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玩。
舊譯的代表人物支谶、竺法護、鸠摩羅什、真谛等外來僧人或外國移民的後裔之中,雖也有人已經學會漢語,然而很難說已經完全精通,盡管有衆多弟子、助譯者協作,然而仍難避免影響翻譯的質量,出現道宣指出的增損文句及“事語易明,義求罕見”,“言語莫通,是非俱濫”的情況。玄奘自幼接受中國文史熏陶,學問淵博,梵漢精通,在譯經過程中又得全唐一流佛學名僧的協助,故譯經質量達到空前水平。
前秦道安曾總結古來譯經經驗提出“五失本,叁不易”的說法。玄奘譯經也有“五種不翻”[39]。據宋代居士周敦義《翻譯名義序》[40]所引,玄奘主張對以下五種情況下的語句不作翻譯,即:“一、秘密故,如陀羅尼(按,密咒)”,如《般若心經》中的“揭帝揭帝……”及密教經典中的大量密咒等;“二、含多義故,如薄加梵具六義”,六義是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佛地經論》卷一),舊譯作“世尊”; “叁、此無故,如閻浮樹,中夏無此木”; “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按,意爲無上正等正覺),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謂像“般若”這個詞,雖意爲“智慧”,但用音譯“智慧”比較莊重。這五種情況皆不翻,而應用音譯。當然,玄奘關于翻譯的理論遠不止此。
從玄奘所重譯的經典和《西域記》中對舊譯地名人名的大量批評來看,玄奘的譯文變化巨大,風格突出。近代以來中外學者對照殘存梵文經卷對玄奘譯經進行了很多研究,一致認爲玄奘是偉大傑出的翻譯家。季羨林說:“他的譯風,既非直譯,也非意譯,而是融會直意自創新風。在中國翻譯史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41]是十分確切的。
玄奘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年六十五。據此,當生于隋開皇二十年(600)[42]。
玄奘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神防、嘉尚、普光、窺基、法泰、圓測、道世、慧立等。其中窺基長住慈恩寺,被尊稱爲慈恩法師,撰有很多著作,號“百本疏主”或“百部論師”。
[1] 《古今譯經圖紀》卷四《玄奘傳》謂“鸠車之齡落采”,謂五歲時爲“孤子”(《周禮·曲禮》:“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但據《叁藏法師傳》卷一“年八歲,父坐于幾側口授《孝經》”,可知五歲時僅喪母。又據《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以奘少罹窮酷(按,當爲怙)”,奘兄長捷法師帶他住洛陽淨土寺,年十一誦《維摩》《法華》。可見在年八至十一歲之間,其父亦亡。
[2] 《全唐文》卷七四叁。
[3] 《叁藏法師傳》卷一。
[4] 關于玄奘出發時間,《廣弘明集》卷二二載玄奘《請禦製經序表》謂貞觀元年,但《大唐西域記·記贊》《續高僧傳·玄奘傳》《叁藏法師傳》《行狀》等皆作貞觀叁年。梁啓超《支那內學院精校本玄奘傳書後》(見《佛教研究十八篇》附叁)主張貞觀元年說。學術界還有人持貞觀二年說。從玄奘“周遊一十七載”及有關史實考證、玄奘沿途時間合計看,貞觀元年說妥當。見楊廷福《玄奘西行道途年月考釋》(載齊魯書社1986年版《玄奘論集》)。
[5] 季羨林《玄奘與大唐西域記》中據《西域記》有關各地佛教流行的記載列表說明並作對比,可以參考。載中華書局1985年版《大唐西域記校注》。
[6] 《叁藏法師傳》卷叁。
[7] 《續高僧傳》卷四。
[8] 《叁藏法師傳》卷四。
[9] 原話是:“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以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譴,所以每形于言。”(《叁藏法師傳》卷四)
[10] 《叁藏法師傳》卷四。
[11] 《叁藏法師傳》卷四。
[12] 以上見《叁藏法師傳》卷四。《續高僧傳·玄奘傳》對這位順世論者的觀點略加介紹,謂: “彼計四大爲人、物因,旨理沈密,最難征核。”一般認爲原始佛教時期六道之一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是順世論的先驅,以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爲世界本原,有唯物主義傾向。
[13] 《叁藏法師傳》卷五。
[14] 《叁藏法師傳》卷五。
[15] 《叁藏法師傳》卷一。
[16] 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七《道寵傳》中對此有介紹。
[17] 《叁藏法師傳》卷五。
[18] 以上關于玄奘活動年代,參見楊廷福《玄奘生平簡譜》,載齊魯書社1986年版《玄奘論集》;楊廷福《玄奘年譜》,中華書局,1988年。
[19] 《續高僧傳》卷四。
[20] 《叁藏法師傳》卷六。
[21] “譯主”之稱起于唐代,爲主譯人,譯經主持者的意思。以往的主譯人一般被稱爲“譯人”“譯者”。
[22] 《叁藏法師傳》卷八。
[23] 關于譯場,可參考《續高僧傳》卷叁、四、《宋高僧傳》卷一至叁、《開元錄》卷八。《宋高僧傳》卷叁之“論”有集中介紹。此外《佛祖統紀》卷四叁所載宋天息災《譯經儀式》,雖講的是宋代譯經,也可參考。
[24] 《叁藏法師傳》卷六。
[25] 《叁藏法師傳》卷九。
[26] 《叁藏法師傳》卷九。
[27] 《叁藏法師傳》卷七。
[28] 《開元錄》大小乘人藏錄,經藏共收2791卷大小乘佛經,其中般若類佛經有736卷,占26.3%。
[29]《摩诃般若經》卷一。
[30] 《第二會·歡喜品》。
[31] 《第二會·觀照品》。
[32] 玄奘譯本外,尚有鸠摩羅什、唐代法成、般若與利言、法月、慧輪、宋代施護的譯本。施護的譯本稱《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33]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其中親勝、火辯與世親同時;護法在世親之後,德慧爲安慧之師,淨月與安慧同時。
[34] 《成唯識論述記·序》及《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
[35]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對此經有扼要評述,見第174—176頁。
[36] 東晉帛屍梨密多羅譯《大灌頂經》第十二卷的《普光品》(單行本爲《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也與此同本,是早期藥師佛信仰的經典。
[37] 水野弘元、中村元、平川彰、玉城康四郎編《佛典解題事典》第118頁,日本春秋社1080年第二版第叁次印刷。
[38] 近年我國在研究《西域記》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季羨林等編著《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是迄今最好的校注本。書後所列參考書目反映了中外的研究成果。
[39] 請詳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第182頁至18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出版。
[40] 載宋代法雲《翻譯名義集》卷首,有的著作把“周敦義”寫成“周敦頤”,誤。
[41]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載《大唐西域記校注》卷首。
[42] 因史書記載玄奘壽年不一,故史學界對其生年有不同看法。此據《續高僧傳·玄奘傳》。此外有六十叁歲生于602年說(據《行狀》)、六十九歲生于596年說(據《塔銘》)等等。見楊廷福《玄奘年壽考論》(載《玄奘論集》)及其《玄奘年譜》(中華書局1988年版)。
附錄: 唐玄奘譯經及撰述目錄(645年—664年)
┌────────────┬────┬────┐
│譯名 │ 撰述│卷數 │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 │600卷 │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 │1卷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1卷 │
├────────────┼────┼────┤
│大菩薩藏經 │ │20卷 │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 │10卷 │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 │ │1卷 │
├────────────┼────┼────┤
│說無垢稱經 │ │6卷 │
├────────────┼────┼────┤
│解深密經 : │ │5卷 │
├────────────┼────┼────┤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 │2卷 │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1卷 │
├────────────┼────┼────┤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 │1卷 │
├──────…
《唐玄奘及其佛經翻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