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宋初的达摩传记
杨曾文
内容提要:首先概要介绍记载菩提达摩传记的《续高僧传》、《楞伽师资记》等七种史书及对编撰达摩传记以较大影响的两种著作《四行论》、《宝林传》,然后介绍七种达摩传记是如何接受这两种著作影响的。
关键词:菩提达摩、达摩、禅宗、宝林传、四行论、景德传灯录
作者杨曾文,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
在中国汗牛充栋的佛教文献中,被提到的次数最多的人是谁呢
不是别人,正是被禅宗奉为初祖的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唐以后多写为菩提达磨,简称达摩或达磨。在历代留下的卷帙浩繁的禅宗灯史和语录中,所谓“祖师西来意”、“祖师意”、“祖师正令”、“祖师心印”等语句中的“祖师”,指的是菩提达摩。
按照中国禅宗所奉祖师的传承世系,有“西土”(古印度)和“东土”(中国)两大系统。西土有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阿难以来前后传承的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是第二十八代祖师。同时,菩提达摩又是东土的初祖,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四代,至慧能为六代祖师。自慧能以后,师徒之间传法虽不再限定一人嗣法(所谓“单传”、“正传”,“嫡传”),然而一些著名禅师、禅派的后继世系仍可大体分辨出代数。
菩提达摩虽在佛教史书文献中被反复提到,然而记述他真实事迹的资料并不是很多。现存最有影响的达摩传记有唐中期至宋初陆续编撰的七种,加上《宝林传》卷八的〈达摩行教游汉土章〉是八种。至于宋代云门宗僧契嵩所撰《传法正宗记》及此后陆续出世的多种禅宗灯史中的菩提达摩传,因为多属改编而未能提供新的内容。
下面对唐至宋初出世的七种达摩传记进行考察和介绍。
一、自禅宗成立至宋初最有影响的七种达摩传记
中国禅宗奉北魏时来华的印度僧菩提达摩为初祖,经慧可、僧璨二代相承,到道信、弘忍二代时在蕲州黄梅(在今湖北省)正式创立禅宗,被称做“东山法门”。在弘忍去世之后,以弘忍的弟子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禅”曾长期流行在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北方广大地区,而以弘忍的另一弟子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则流行于南方一带,逐渐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派,唐末五代初形成“禅门五宗”。
在这个过程中,菩提达摩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北宗奉达摩为初祖,南宗也奉达摩为初祖。各地丛林的禅师在日常传法中经常提到达摩的名字、事迹和禅法。这种情况自然也反映在相继出现的佛教史书中,从唐中期至宋初相继形成的佛教史书中,对达摩事迹的介绍越来越多,并且增添不少神话的色彩。
自唐中期至宋初相继形成的菩提达摩的传记有如下七种:
现将载录这七种达摩传记的史书略作介绍。
(一)唐道宣《续高僧传》
道宣(596—667)是唐代著名律僧和佛教史学者,继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之后编撰此
僧传体史书,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等十科。初稿是从南朝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为止,此后二十年间陆续有所增补,达四十卷,共有正传498人,附见229人。菩提达摩传载于第十六卷〈习禅初〉之中。
(二)唐净觉《楞伽师资记》
净觉(683-
)先后师事弘忍弟子神秀和玄赜,在玄赜所著《楞伽人法志》的基础上编撰此书,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简历和禅法的集录。此书久佚,从上世纪20年代中日学者开始从敦煌文献中陆续发现它的多种残本,经过多人相继研究,逐渐拼凑成一个基本完整的本子。
现主要有以下校本:(1)金久经据敦煌文献S2054、S4272、P3436所校勘的《校刊唐写本楞伽师资记》,1831年由北京待曙堂出版,收人他的《姜园丛书》之内;(2)日本矢吹庆辉据敦煌文献S2054,参金久经校本重加校勘,载于《大正藏》第85卷之中;(3)浆原寿雄《楞伽师资记校注》,载于1954年出版《内野台岭先生追悼论文集》;(4)柳田圣山利用以往成果并参照P4564抄本,重校《楞伽师资记》,收入他编撰的《初期的禅史I》之中,1971年由筑摩书房出版。
(三)唐杜朏《传法宝纪》
《传法宝纪》当撰于开元四年(716)至开元二十年(732)之间,流传不久就在社会上湮没无闻,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从敦煌文献中发现。
现主要有以下校本:(1)日本矢吹庆辉据敦煌文献P2634号校写,内容仅存序和<达摩>章的一部分,1932年被收编于《大正藏》卷八十五之中;(2)神田喜一郎据敦煌文献P3559写本校,内容完整,1943年收在白石虎月编的《续禅宗编年史》的附录中发表;(3)柳田圣山据敦煌文献P3559本重校,收入1967年由法藏馆出版的《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后边的{资料的校注)之中,1971年对全文重新校订注释并译成日文,收在由筑摩书房出版的《初期的禅史I》之中。(4)杨曾文校本是以柳田校本为底本,用敦煌文书P2634号、P3559重新校订,收载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附编之中。
(四)刘澄集《南阳和上问答杂征义》
六祖慧能弟子神会(684-758)开元二十年(732)在滑台大云寺与北宗僧人崇远进行辩论,说是要“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批评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独孤沛撰《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及刘澄集《南阳和上问答杂征义》,皆记述了这次辩论。[1]《南阳和上问答杂征义》记载:“远法师问曰:“禅师口称达摩宗旨,未审禅门有相传付嘱,以为是说
”答曰:“从上以来,具有相传付嘱。”又问曰:“复经今几代
”答曰:“经今六代。请为说六代大德是谁,并叙传授所由。””接着记述禅宗所奉六代祖师一一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的传记。独孤沛在《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的序中记述编撰此论的缘由,其中说:“后有《师资血脉传》一卷,亦在世流行。”可以认为,这六代祖师的传记就是所谓《师资血脉传》,作者应是神会。
(五)历代法宝记
从全书内容和后面所附门人儒者孙寰所写的《大唐保唐寺和上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来推测,此书当在成都保唐寺无住(714-774)于大历九年(774)去世后不久由其弟子编撰的。
书中所称的“梁朝第一祖菩提达摩多罗禅师”就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与达磨多罗本是两个人。达摩多罗是4、5世纪印度西北说一切有部的禅师,东晋时佛陀跋陀罗在庐山译的《达摩多罗禅经》介绍的就是他与佛大先的禅法。此经上卷记载从佛一一迦叶一一阿难……僧伽罗叉一一达摩多罗——不若蜜多罗的禅法传承世系。撰写于7世纪末的《法如禅师行状》、8世纪前期的北宗史书《传法宝纪》皆提到此经,然而皆以菩提达摩代替达摩多罗。《历代法宝记》又进一步,把此二人的名字合并称之为“菩提达摩多罗”或“达摩多罗”。这一提法一直影响到后世的禅宗史书。
《历代法宝记》在敦煌文献中有首尾完整的写本。日本《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所收的此书是以敦煌写本S516为底本,用P2125写本校对的本子。此后矢吹庆辉的《鸣沙余韵》(1930年,岩波书店)和《鸣沙余韵解说》(1933年,同上)分别收有敦煌写本的影印本及介绍文章。1935年朝鲜学者金久经又据《大正藏》本并参照前述两种写本加以校订,收在沈阳出版的《姜园丛书》之中。日本石井光雄藏有此书的一个写本(《石井积翠轩文库善本书目》,现下落不明),另外还有五种写本(P3717、P3727、S1611、S1776、S5916,见商务印书馆1962年《敦煌遗书目录》)。柳田圣山以错漏较少的P2125为底本,参校其它各本重加校订,并译为日文,编为《禅的语录3·初期的禅史Ⅱ—历代法宝记》出版(1976年筑摩书房初版,1984年有第三次印本)。
(六)南唐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祖堂集》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南宗记言体史书,在中国久佚,上世纪20年代于朝鲜发现。全书二十卷,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由泉州招庆寺的静、筠二位禅僧编撰,继承编于唐贞元十七年(801)的史书《宝林传》的祖统世系,从过去七佛,至禅宗所奉初祖大迦叶……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第三十二祖弘忍——第三十三祖慧能,以及从慧能弟子青原行思至第八代属于雪峰义存法系的禅师;从慧能另一弟子南岳怀让至第七代属于临济义玄法系的禅师或居士246人的传记。在日本有中文出版社1975年的影印本。近年中国出版的校勘本有:吴福祥、顾之川点校本,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张华点校的简体字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七)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景德传灯录》原称《佛祖同参集》,法眼宗禅僧道原编撰。“景德”是取自宋真宗的年号,一般以景德元年(1004)作为《景德传灯录》的编撰年代,然而实际以后又有修补。道原按照禅宗派系编录传法语句,记述过去七佛、西土二十八祖、东土六祖、曹溪慧能下一世南岳与青原、怀让下七世和青原下十一世(法眼文益下三世),共五十二世1701人的传录,上奉朝廷。真宗诏翰林学士左司谏知制诰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勒成三十卷,大中祥符四年(1011)诏编入藏。
在这其中,除道宣《续高僧传》之外,皆属于禅宗史书或语录,而《楞伽师资记》和《传法宝纪》则属于北宗史书。
二、对编撰达摩传记最有影响的两…
《唐至宋初的达摩传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