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宋初的達摩傳記
楊曾文
內容提要:首先概要介紹記載菩提達摩傳記的《續高僧傳》、《楞伽師資記》等七種史書及對編撰達摩傳記以較大影響的兩種著作《四行論》、《寶林傳》,然後介紹七種達摩傳記是如何接受這兩種著作影響的。
關鍵詞:菩提達摩、達摩、禅宗、寶林傳、四行論、景德傳燈錄
作者楊曾文,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佛學院研究生導師。
在中國汗牛充棟的佛教文獻中,被提到的次數最多的人是誰呢
不是別人,正是被禅宗奉爲初祖的菩提達摩。菩提達摩,唐以後多寫爲菩提達磨,簡稱達摩或達磨。在曆代留下的卷帙浩繁的禅宗燈史和語錄中,所謂“祖師西來意”、“祖師意”、“祖師正令”、“祖師心印”等語句中的“祖師”,指的是菩提達摩。
按照中國禅宗所奉祖師的傳承世系,有“西土”(古印度)和“東土”(中國)兩大系統。西土有從佛陀的弟子大迦葉、阿難以來前後傳承的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是第二十八代祖師。同時,菩提達摩又是東土的初祖,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四代,至慧能爲六代祖師。自慧能以後,師徒之間傳法雖不再限定一人嗣法(所謂“單傳”、“正傳”,“嫡傳”),然而一些著名禅師、禅派的後繼世系仍可大體分辨出代數。
菩提達摩雖在佛教史書文獻中被反複提到,然而記述他真實事迹的資料並不是很多。現存最有影響的達摩傳記有唐中期至宋初陸續編撰的七種,加上《寶林傳》卷八的〈達摩行教遊漢土章〉是八種。至于宋代雲門宗僧契嵩所撰《傳法正宗記》及此後陸續出世的多種禅宗燈史中的菩提達摩傳,因爲多屬改編而未能提供新的內容。
下面對唐至宋初出世的七種達摩傳記進行考察和介紹。
一、自禅宗成立至宋初最有影響的七種達摩傳記
中國禅宗奉北魏時來華的印度僧菩提達摩爲初祖,經慧可、僧璨二代相承,到道信、弘忍二代時在蕲州黃梅(在今湖北省)正式創立禅宗,被稱做“東山法門”。在弘忍去世之後,以弘忍的弟子神秀、普寂爲代表的“北宗禅”曾長期流行在以長安、洛陽兩京爲中心的北方廣大地區,而以弘忍的另一弟子慧能爲代表的“南宗禅”則流行于南方一帶,逐漸成爲中國禅宗的主流派,唐末五代初形成“禅門五宗”。
在這個過程中,菩提達摩的名聲越來越大。不僅北宗奉達摩爲初祖,南宗也奉達摩爲初祖。各地叢林的禅師在日常傳法中經常提到達摩的名字、事迹和禅法。這種情況自然也反映在相繼出現的佛教史書中,從唐中期至宋初相繼形成的佛教史書中,對達摩事迹的介紹越來越多,並且增添不少神話的色彩。
自唐中期至宋初相繼形成的菩提達摩的傳記有如下七種:
現將載錄這七種達摩傳記的史書略作介紹。
(一)唐道宣《續高僧傳》
道宣(596—667)是唐代著名律僧和佛教史學者,繼南朝梁慧皎《高僧傳》之後編撰此
僧傳體史書,分爲譯經、義解、習禅、明律等十科。初稿是從南朝梁代初葉開始,到唐貞觀十九年(645)爲止,此後二十年間陸續有所增補,達四十卷,共有正傳498人,附見229人。菩提達摩傳載于第十六卷〈習禅初〉之中。
(二)唐淨覺《楞伽師資記》
淨覺(683-
)先後師事弘忍弟子神秀和玄赜,在玄赜所著《楞伽人法志》的基礎上編撰此書,是對《楞伽經》的譯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羅和提倡以《楞伽經》心性思想指導坐禅修行的菩提達摩及其後繼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簡曆和禅法的集錄。此書久佚,從上世紀20年代中日學者開始從敦煌文獻中陸續發現它的多種殘本,經過多人相繼研究,逐漸拼湊成一個基本完整的本子。
現主要有以下校本:(1)金久經據敦煌文獻S2054、S4272、P3436所校勘的《校刊唐寫本楞伽師資記》,1831年由北京待曙堂出版,收人他的《姜園叢書》之內;(2)日本矢吹慶輝據敦煌文獻S2054,參金久經校本重加校勘,載于《大正藏》第85卷之中;(3)漿原壽雄《楞伽師資記校注》,載于1954年出版《內野臺嶺先生追悼論文集》;(4)柳田聖山利用以往成果並參照P4564抄本,重校《楞伽師資記》,收入他編撰的《初期的禅史I》之中,1971年由築摩書房出版。
(叁)唐杜朏《傳法寶紀》
《傳法寶紀》當撰于開元四年(716)至開元二十年(732)之間,流傳不久就在社會上湮沒無聞,直到上世紀叁十年代才從敦煌文獻中發現。
現主要有以下校本:(1)日本矢吹慶輝據敦煌文獻P2634號校寫,內容僅存序和<達摩>章的一部分,1932年被收編于《大正藏》卷八十五之中;(2)神田喜一郎據敦煌文獻P3559寫本校,內容完整,1943年收在白石虎月編的《續禅宗編年史》的附錄中發表;(3)柳田聖山據敦煌文獻P3559本重校,收入1967年由法藏館出版的《初期禅宗史書的研究》後邊的{資料的校注)之中,1971年對全文重新校訂注釋並譯成日文,收在由築摩書房出版的《初期的禅史I》之中。(4)楊曾文校本是以柳田校本爲底本,用敦煌文書P2634號、P3559重新校訂,收載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2001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附編之中。
(四)劉澄集《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
六祖慧能弟子神會(684-758)開元二十年(732)在滑臺大雲寺與北宗僧人崇遠進行辯論,說是要“爲天下學道者辨其是非,爲天下學道者定其宗旨”,批評北宗“師承是傍,法門是漸”。獨孤沛撰《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及劉澄集《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皆記述了這次辯論。[1]《南陽和上問答雜征義》記載:“遠法師問曰:“禅師口稱達摩宗旨,未審禅門有相傳付囑,以爲是說
”答曰:“從上以來,具有相傳付囑。”又問曰:“複經今幾代
”答曰:“經今六代。請爲說六代大德是誰,並敘傳授所由。””接著記述禅宗所奉六代祖師一一菩提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的傳記。獨孤沛在《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的序中記述編撰此論的緣由,其中說:“後有《師資血脈傳》一卷,亦在世流行。”可以認爲,這六代祖師的傳記就是所謂《師資血脈傳》,作者應是神會。
(五)曆代法寶記
從全書內容和後面所附門人儒者孫寰所寫的《大唐保唐寺和上傳頓悟大乘禅門門人寫真贊文並序》來推測,此書當在成都保唐寺無住(714-774)于大曆九年(774)去世後不久由其弟子編撰的。
書中所稱的“梁朝第一祖菩提達摩多羅禅師”就是菩提達摩。菩提達摩與達磨多羅本是兩個人。達摩多羅是4、5世紀印度西北說一切有部的禅師,東晉時佛陀跋陀羅在廬山譯的《達摩多羅禅經》介紹的就是他與佛大先的禅法。此經上卷記載從佛一一迦葉一一阿難……僧伽羅叉一一達摩多羅——不若蜜多羅的禅法傳承世系。撰寫于7世紀末的《法如禅師行狀》、8世紀前期的北宗史書《傳法寶紀》皆提到此經,然而皆以菩提達摩代替達摩多羅。《曆代法寶記》又進一步,把此二人的名字合並稱之爲“菩提達摩多羅”或“達摩多羅”。這一提法一直影響到後世的禅宗史書。
《曆代法寶記》在敦煌文獻中有首尾完整的寫本。日本《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所收的此書是以敦煌寫本S516爲底本,用P2125寫本校對的本子。此後矢吹慶輝的《鳴沙余韻》(1930年,岩波書店)和《鳴沙余韻解說》(1933年,同上)分別收有敦煌寫本的影印本及介紹文章。1935年朝鮮學者金久經又據《大正藏》本並參照前述兩種寫本加以校訂,收在沈陽出版的《姜園叢書》之中。日本石井光雄藏有此書的一個寫本(《石井積翠軒文庫善本書目》,現下落不明),另外還有五種寫本(P3717、P3727、S1611、S1776、S5916,見商務印書館1962年《敦煌遺書目錄》)。柳田聖山以錯漏較少的P2125爲底本,參校其它各本重加校訂,並譯爲日文,編爲《禅的語錄3·初期的禅史Ⅱ—曆代法寶記》出版(1976年築摩書房初版,1984年有第叁次印本)。
(六)南唐招慶寺靜、筠二禅僧《祖堂集》
《祖堂集》是現存最早的禅宗南宗記言體史書,在中國久佚,上世紀20年代于朝鮮發現。全書二十卷,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由泉州招慶寺的靜、筠二位禅僧編撰,繼承編于唐貞元十七年(801)的史書《寶林傳》的祖統世系,從過去七佛,至禅宗所奉初祖大迦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第叁十二祖弘忍——第叁十叁祖慧能,以及從慧能弟子青原行思至第八代屬于雪峰義存法系的禅師;從慧能另一弟子南嶽懷讓至第七代屬于臨濟義玄法系的禅師或居士246人的傳記。在日本有中文出版社1975年的影印本。近年中國出版的校勘本有:吳福祥、顧之川點校本,嶽麓書社1996年出版;張華點校的簡體字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七)宋道原《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原稱《佛祖同參集》,法眼宗禅僧道原編撰。“景德”是取自宋真宗的年號,一般以景德元年(1004)作爲《景德傳燈錄》的編撰年代,然而實際以後又有修補。道原按照禅宗派系編錄傳法語句,記述過去七佛、西土二十八祖、東土六祖、曹溪慧能下一世南嶽與青原、懷讓下七世和青原下十一世(法眼文益下叁世),共五十二世1701人的傳錄,上奉朝廷。真宗诏翰林學士左司谏知製诰楊億等人加以刊定,勒成叁十卷,大中祥符四年(1011)诏編入藏。
在這其中,除道宣《續高僧傳》之外,皆屬于禅宗史書或語錄,而《楞伽師資記》和《傳法寶紀》則屬于北宗史書。
二、對編撰達摩傳記最有影響的兩…
《唐至宋初的達摩傳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