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于他人之物,若在义理不当取者,而辄取之,皆为偷盗也。”不饮酒,解释为不因饮酒扰乱“修心”。
契嵩为了回应当时儒者鼓吹以兴“仁义”、“礼义”来排斥佛教,强调五戒在内容上与儒家的五常相通,修持五戒同样可以达到儒家提倡的修身、显亲尽孝的目的,进而说明佛、儒二教可以“同于为善”,“同归于治”。
十善,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充来的,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恶口伤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贪、不嗔、不痴,是以五戒为基础扩充来的,分属身(行动)、口(语言)、意(思想)三个方面,实际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前人在解释中贯彻大乘慈悲济世和利生思想,将消极的“不”杀生、“不”偷盗等十项称为“止善”;而将积极做善事,说善语,作善想,例如:放生,布施,对非己之妻恭敬,对人说诚实语,说有利于彼此和睦的话,说和善的话,说朴实有意义的话,修不净观体认外在一切皆不净不可贪求,以慈善忍让之心待人,相信因果归依正道增长智慧,皆称为“行善”。要求信众以此来提高道德修养,济世利民。
可见,五戒、十善最富有道德意蕴,也可以说就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三)大乘菩萨之道——六度、四宏誓愿、慈悲
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基础上成立的。以《般若经》为代表的大乘经典讲“诸法性空”,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幻无实的,然而“空”不意味着绝对的无,承认其“假相”存在,进而提出“色(按:相当于物质)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中道”或“不二”的观察问题的方法。《大涅槃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成佛的内在依据),皆能成佛,与另一部主张一切人皆能成佛的《法华经》一样,在理论上寓示的是对一切生命存在价值、特别是人在宇宙中崇高地位的尊重。般若空论和涅槃佛性论是构成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所阐扬的具有深奧的哲学思辩理论来分,大乘佛教先后有大乘般若中观学派、法相唯识学派和瑜伽密教。
大乘佛教在重视从宏观上对自然世界、人生的哲学考察和论证的同时,在对现实社会人生方面也提出比较积极的应对理论,此即以“大慈大悲”为最高理念的菩萨之行或菩萨之道,主要体现在六度、菩萨誓愿、慈悲喜舍、四摄、六和以及在北传佛教各国先后成立的佛教宗派的理论和实践中。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富有深厚的道德意蕴,与慈悲、五戒、十善等在内容上密切相通。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是指从慈悲之心出发济助人以财物,向众生宣传佛法,用宽慰的语言并采取可行的方法为众生解除苦厄和恐惧之心,使他们产生希望和信心。忍辱既包括生忍,也包括法忍。生忍是指在受到别人恭敬或供养时不产生傲慢和安逸之心,在遭遇别人误解而受到“嗔骂打害”之辱时不生怨恨嗔恚之心。法忍是体认诸法性空,心不为一切内外事物所动,不畏寒热饥渴,不生嗔恚、忧愁、疑、淫欲、憍慢之心。(参考《大智度论》卷六及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
菩萨誓愿,即四弘誓愿,表达大乘信奉者应当为之进取的宏大誓愿,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或“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华经
药草喻品》) 。表明大乘菩萨不仅要终生学习无量佛法,终生修行以断除烦恼,永远朝着觉悟解脱的最高目标前进,而且要将普度众生作为毕生的要务,
慈悲喜舍和大慈大悲。慈悲喜舍既是禅法,也是利益群生应有的四种心境,源于小乘的禅法四无量心,大乘以菩萨之道加以解释,要求给众生以安乐(慈),为众生解除苦难(悲),乐善好施(喜施财宝、喜),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舍),贯穿着平等博爱的精神,可以用来克制贪欲、嗔恚、恼害、嫉妒、歧视等心理。晋译《华严经》卷六十说:“菩萨但为教化救护众生,从大慈悲来,灭众生苦故。” 何为大慈大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菩萨以大慈大悲为崇高理念,强调在现实社会为众生解除苦难,给予安乐,体现了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精神。菩萨之所以是菩萨,不中道涅槃,就是为了实践大慈大悲的精神,普救一切众生。大乘佛教所说的普度众生不仅是向众生弘传佛法,引导众生达到解脱,也要求从物质生活方面救济众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大萨遮尼乾子经》卷八、《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仁王般若经》卷下及《法界次第初门》等)
(四)贯彻慈悲、和谐精神的四摄和六和敬
四摄,也称四摄事、四事摄法,源自小乘,是菩萨用以引导、教化和救济众生的方式方法。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上面已解释;爱语,是以巧妙方式和人们喜见乐闻的语言对人说法、开示或劝导,对做错事者者予以教诲,使之悔改;利行,是做“利他”之行,给人帮助、信心和欢乐;同事,做到与信徒和民众同甘共苦。在这四摄当中贯彻着菩萨之道的大慈大悲的精神,特别是最后的同事(或同行、同利)最富有“菩萨行”的特色。(《菩萨地持经》卷三、《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九)
六和敬,简称六和,源自小乘,是佛教教团内部应遵循的组织原则,是一起修行者彼此之间应当努力做到的行为规范。智顗《法界次第初门》中说:“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蕴含着平等、宽厚、和谐、谦让和互相尊重、恭敬、爱护的精神。北宋睦庵善卿所编禅宗辞书《祖庭事苑》卷五对“六和”作了如下介绍:身和共住(在生活上互相关怀照顾),口和无诤(在语言上彼此劝善止过),意和同事(在思想上互相尊重和敬),戒和同修(遵守共同的戒律一起修行)、见和同解(见解一致共同悟道),利和同均(平等地分配受用共同财物)。六和敬既是教团内部应遵循的原则,也可作为大乘修行者与信徒、民众相处当中应当努力做到的原则。
可见,从佛教的整体上说,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在它们的基本教义和伦理、戒规与规范中皆蕴含着丰富的有助于促成人们身与心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
二、佛教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及其现实意义
在进入21世纪的现在,对佛教教义和伦理、戒规与规范中所蕴含和谐思想应结合时代和社会环境进行既忠于原意又富有创新意义的诠释和弘扬,以发挥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笔者在这里尝试进行以下的诠释和发挥。
(一)从佛教“四谛”中汲取克制贪、嗔之心
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况下,可以从佛教四谛教义对贪、嗔危害的说教中得到警示,引导人们注意克制贪爱之心,节制各种非分的欲望,做到廉洁奉公,生活节俭,避免奢华浪费,为社会民众多作奉献。应当经常调节身心,在顺利的场合能做到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在遭遇逆境时能努力抑制嗔恚情绪,做到心平气和,既不悲观失望,也不怨天尤人,防止感情用事,以宽容、忍让、谅解等来处理自己与周边人们的关系。在负责自然资源开发工作的场合,应当注意防止对自然界各种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开发,着眼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保护和再生自然资源。
从当前世界的总的形势来看,在推动经济、科技和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经常提醒人们克制贪取的欲望,抑制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嗔恚和仇恨心理。这样无论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是在政治决策领域都是十分必要的。
2006年4月13日至16日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响亮主题向全世界佛教徒和人民的心灵呼吁:人人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园、和谐的社区,进而营造和谐的城乡、和谐的省市、和谐的国家,直至营造和谐的亚洲、和谐的世界。可以认为,在净化自己心灵的过程中应当将克制贪、嗔之心置于首位。
(二)佛教以无明为十二缘起首要环节的启示
佛教在解释生死烦恼的十二缘起中,将无明(痴)作为首要环节,认为人们不懂得世间一切事物皆由一定的因缘而生灭的道理,受贪、嗔之心牵引而发生各种恶的行为和烦恼,导致流转于生死苦恼之中,不得解脱。这种教理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向僧俗信众讲,结合相关教义进行阐释和发挥,而且对于教外民众也有启迪作用。
因为这种说教含有对人自我的认识、心理修养的重视。从一般意义上说,如果不明事理,或是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低劣,在从事任何工作和处理任何事务中,皆会产生不好的后果或影响,仅从精神层面来讲,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苦恼。反过来说,如果通晓事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便能克制贪欲和嗔恚的感情,把事情办好,产生好的影响,自己便会身心愉快。无明与智慧是相对的,随着佛教的发展,对无明与智慧的解释也不断填充新的内容,用以对治无明的道理也在发展,例如大乘的般若空论、中道或不二法门等,是尊奉这些理论的学僧学派用以对治执著有见、边见、断见等无明的,皆可从中看到佛教是特别重视智慧和心性修养的。从逻辑上说,要断除贪、嗔,首先要对治无明,通过闻、思、修增长智慧。正是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佛教将无明作为一切苦恼之源的说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三)八正道和五戒、十善等在社会教化和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长期以来最容易为普通信众接受,具有明显的劝善止恶,增强道德意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佛教所说的报应是指…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