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于他人之物,若在義理不當取者,而辄取之,皆爲偷盜也。”不飲酒,解釋爲不因飲酒擾亂“修心”。
契嵩爲了回應當時儒者鼓吹以興“仁義”、“禮義”來排斥佛教,強調五戒在內容上與儒家的五常相通,修持五戒同樣可以達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顯親盡孝的目的,進而說明佛、儒二教可以“同于爲善”,“同歸于治”。
十善,是以五戒爲基礎擴充來的,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爲規範,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不惡口(不罵人,不惡口傷人)、不绮語(不花言巧語)、不貪、不嗔、不癡,是以五戒爲基礎擴充來的,分屬身(行動)、口(語言)、意(思想)叁個方面,實際是佛教的基本道德觀念和行爲規範。前人在解釋中貫徹大乘慈悲濟世和利生思想,將消極的“不”殺生、“不”偷盜等十項稱爲“止善”;而將積極做善事,說善語,作善想,例如:放生,布施,對非己之妻恭敬,對人說誠實語,說有利于彼此和睦的話,說和善的話,說樸實有意義的話,修不淨觀體認外在一切皆不淨不可貪求,以慈善忍讓之心待人,相信因果歸依正道增長智慧,皆稱爲“行善”。要求信衆以此來提高道德修養,濟世利民。
可見,五戒、十善最富有道德意蘊,也可以說就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叁)大乘菩薩之道——六度、四宏誓願、慈悲
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基礎上成立的。以《般若經》爲代表的大乘經典講“諸法性空”,說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空幻無實的,然而“空”不意味著絕對的無,承認其“假相”存在,進而提出“色(按:相當于物質)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中道”或“不二”的觀察問題的方法。《大涅槃經》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成佛的內在依據),皆能成佛,與另一部主張一切人皆能成佛的《法華經》一樣,在理論上寓示的是對一切生命存在價值、特別是人在宇宙中崇高地位的尊重。般若空論和涅槃佛性論是構成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論基礎。從所闡揚的具有深奧的哲學思辯理論來分,大乘佛教先後有大乘般若中觀學派、法相唯識學派和瑜伽密教。
大乘佛教在重視從宏觀上對自然世界、人生的哲學考察和論證的同時,在對現實社會人生方面也提出比較積極的應對理論,此即以“大慈大悲”爲最高理念的菩薩之行或菩薩之道,主要體現在六度、菩薩誓願、慈悲喜舍、四攝、六和以及在北傳佛教各國先後成立的佛教宗派的理論和實踐中。
六度或稱六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富有深厚的道德意蘊,與慈悲、五戒、十善等在內容上密切相通。布施,包括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是指從慈悲之心出發濟助人以財物,向衆生宣傳佛法,用寬慰的語言並采取可行的方法爲衆生解除苦厄和恐懼之心,使他們産生希望和信心。忍辱既包括生忍,也包括法忍。生忍是指在受到別人恭敬或供養時不産生傲慢和安逸之心,在遭遇別人誤解而受到“嗔罵打害”之辱時不生怨恨嗔恚之心。法忍是體認諸法性空,心不爲一切內外事物所動,不畏寒熱饑渴,不生嗔恚、憂愁、疑、淫欲、憍慢之心。(參考《大智度論》卷六及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門》)
菩薩誓願,即四弘誓願,表達大乘信奉者應當爲之進取的宏大誓願,包括:“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或“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華經
藥草喻品》) 。表明大乘菩薩不僅要終生學習無量佛法,終生修行以斷除煩惱,永遠朝著覺悟解脫的最高目標前進,而且要將普度衆生作爲畢生的要務,
慈悲喜舍和大慈大悲。慈悲喜舍既是禅法,也是利益群生應有的四種心境,源于小乘的禅法四無量心,大乘以菩薩之道加以解釋,要求給衆生以安樂(慈),爲衆生解除苦難(悲),樂善好施(喜施財寶、喜),平等地對待一切衆生(舍),貫穿著平等博愛的精神,可以用來克製貪欲、嗔恚、惱害、嫉妒、歧視等心理。晉譯《華嚴經》卷六十說:“菩薩但爲教化救護衆生,從大慈悲來,滅衆生苦故。” 何爲大慈大悲?《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說:“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菩薩以大慈大悲爲崇高理念,強調在現實社會爲衆生解除苦難,給予安樂,體現了大乘佛教以普度衆生爲宗旨的精神。菩薩之所以是菩薩,不中道涅槃,就是爲了實踐大慈大悲的精神,普救一切衆生。大乘佛教所說的普度衆生不僅是向衆生弘傳佛法,引導衆生達到解脫,也要求從物質生活方面救濟衆生,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大薩遮尼乾子經》卷八、《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仁王般若經》卷下及《法界次第初門》等)
(四)貫徹慈悲、和諧精神的四攝和六和敬
四攝,也稱四攝事、四事攝法,源自小乘,是菩薩用以引導、教化和救濟衆生的方式方法。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上面已解釋;愛語,是以巧妙方式和人們喜見樂聞的語言對人說法、開示或勸導,對做錯事者者予以教誨,使之悔改;利行,是做“利他”之行,給人幫助、信心和歡樂;同事,做到與信徒和民衆同甘共苦。在這四攝當中貫徹著菩薩之道的大慈大悲的精神,特別是最後的同事(或同行、同利)最富有“菩薩行”的特色。(《菩薩地持經》卷叁、《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九)
六和敬,簡稱六和,源自小乘,是佛教教團內部應遵循的組織原則,是一起修行者彼此之間應當努力做到的行爲規範。智顗《法界次第初門》中說:“外同他善,稱爲和;內自謙卑,稱爲敬。”蘊含著平等、寬厚、和諧、謙讓和互相尊重、恭敬、愛護的精神。北宋睦庵善卿所編禅宗辭書《祖庭事苑》卷五對“六和”作了如下介紹:身和共住(在生活上互相關懷照顧),口和無诤(在語言上彼此勸善止過),意和同事(在思想上互相尊重和敬),戒和同修(遵守共同的戒律一起修行)、見和同解(見解一致共同悟道),利和同均(平等地分配受用共同財物)。六和敬既是教團內部應遵循的原則,也可作爲大乘修行者與信徒、民衆相處當中應當努力做到的原則。
可見,從佛教的整體上說,無論是小乘還是大乘,在它們的基本教義和倫理、戒規與規範中皆蘊含著豐富的有助于促成人們身與心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思想。
二、佛教和諧思想的現代诠釋及其現實意義
在進入21世紀的現在,對佛教教義和倫理、戒規與規範中所蘊含和諧思想應結合時代和社會環境進行既忠于原意又富有創新意義的诠釋和弘揚,以發揮它們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諧中的積極作用
筆者在這裏嘗試進行以下的诠釋和發揮。
(一)從佛教“四谛”中汲取克製貪、嗔之心
在經濟、科技高度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日益富裕的情況下,可以從佛教四谛教義對貪、嗔危害的說教中得到警示,引導人們注意克製貪愛之心,節製各種非分的欲望,做到廉潔奉公,生活節儉,避免奢華浪費,爲社會民衆多作奉獻。應當經常調節身心,在順利的場合能做到不趾高氣揚,忘乎所以;在遭遇逆境時能努力抑製嗔恚情緒,做到心平氣和,既不悲觀失望,也不怨天尤人,防止感情用事,以寬容、忍讓、諒解等來處理自己與周邊人們的關系。在負責自然資源開發工作的場合,應當注意防止對自然界各種資源的過度索取和開發,著眼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致力于保護和再生自然資源。
從當前世界的總的形勢來看,在推動經濟、科技和社會繁榮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經常提醒人們克製貪取的欲望,抑製由各種因素引起的嗔恚和仇恨心理。這樣無論在道德修養方面,還是在政治決策領域都是十分必要的。
2006年4月13日至16日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共同舉辦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響亮主題向全世界佛教徒和人民的心靈呼籲:人人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園、和諧的社區,進而營造和諧的城鄉、和諧的省市、和諧的國家,直至營造和諧的亞洲、和諧的世界。可以認爲,在淨化自己心靈的過程中應當將克製貪、嗔之心置于首位。
(二)佛教以無明爲十二緣起首要環節的啓示
佛教在解釋生死煩惱的十二緣起中,將無明(癡)作爲首要環節,認爲人們不懂得世間一切事物皆由一定的因緣而生滅的道理,受貪、嗔之心牽引而發生各種惡的行爲和煩惱,導致流轉于生死苦惱之中,不得解脫。這種教理在今天也有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向僧俗信衆講,結合相關教義進行闡釋和發揮,而且對于教外民衆也有啓迪作用。
因爲這種說教含有對人自我的認識、心理修養的重視。從一般意義上說,如果不明事理,或是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低劣,在從事任何工作和處理任何事務中,皆會産生不好的後果或影響,僅從精神層面來講,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苦惱。反過來說,如果通曉事理,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便能克製貪欲和嗔恚的感情,把事情辦好,産生好的影響,自己便會身心愉快。無明與智慧是相對的,隨著佛教的發展,對無明與智慧的解釋也不斷填充新的內容,用以對治無明的道理也在發展,例如大乘的般若空論、中道或不二法門等,是尊奉這些理論的學僧學派用以對治執著有見、邊見、斷見等無明的,皆可從中看到佛教是特別重視智慧和心性修養的。從邏輯上說,要斷除貪、嗔,首先要對治無明,通過聞、思、修增長智慧。正是從這一點上,可以說佛教將無明作爲一切苦惱之源的說法具有普遍的意義。
(叁)八正道和五戒、十善等在社會教化和道德建設中的意義
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的思想,長期以來最容易爲普通信衆接受,具有明顯的勸善止惡,增強道德意識,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佛教所說的報應是指…
《佛教和諧思想诠釋及其當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