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和諧思想诠釋及其當代意義▪P3

  ..續本文上一頁相應于自己的善惡行爲所帶來的善惡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的惡報”,有今世報(現報)、來世報(生報)、後世報(後報)等的說法。佛教稱行爲爲業,善惡行爲的報應即善惡業報。業,分爲身業、語業(口業)和意業(心業),概稱叁業。當年佛陀爲了保障僧俗信衆能夠如法生活和修行,使他們能夠勝任社會教化的責任,並且爲了維護教團內部的團結和諧,處理好僧衆和社會民衆的關系,提出帶有道德理念和規範、條規性質的八正道和五戒、十善等來製約他們的身、語、意叁業。

  1、對身業的製約和規範,如八正道中的正業(正確的行爲)、正命(正當的職業和生活)、正精進(正確的修行)、正定(正確地修行禅定);五戒和十善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不飲酒,以及大乘菩薩戒中的不敬師友戒(《梵網經》)等,是向廣大信衆提出的約束自己行爲的基本要求。

  雖然這些條目對于僧俗信衆來說它們蘊含著佛教信仰所要求的特殊內容,然而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對社會普通民衆也要求他們遵循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從事正當的職業,做到行爲正當,不僅不能違犯法律,而且也不能違背道德。從這方面來說,佛教的八正道、五戒、十善等確實與社會公德是相通的。中國古代不少佛教高僧甚至儒者將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名教會通,以五戒比附仁義禮智信五常,將儒家的孝悌忠信等倫理納入佛教的“善”的範疇,將不忠不孝等違背儒家名教的行爲納入“惡”的範疇,等等。

  2、對語業的製約和規範,如八正道中的正語;五戒中的不妄語(不說謊話);十善中不兩舌(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不惡口(不漫罵,不惡口傷人)、不绮語(不花言巧語),以及菩薩戒中的“自贊毀他戒、悭惜加毀戒、謗毀戒” (《梵網經》)等。

  世間道德本來貫徹于人的言語和行動之中。上列這些條目中雖有的是以戒規的形式出現,然而總的來看,應當說是屬于佛教倫理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意思是要求佛教信衆不論在教團內部還是與社會各界人們的交往中,都要舉止文明、語言文明,不講違背道理的話,不胡言亂語,不說謊話空話,不信謠傳謠,不在人群中撥弄是非挑撥離間,不以粗俗語言罵人,不惡口傷人,不贊美自己而貶毀別人,不要在別人求助時吝啬不幫助反而加以毀辱,不在背後誹謗人等等。這些條目與中國傳統道德中的正直、誠實、謙恭、寬厚等是一致的。

  在當代的法製社會,憲法和各種法律規定公民有言論自由,有發表自己主張的自由,然而公民個人也必須遵守社會公德,說話要負責任,要有根據,發表意見應以不觸犯國家法製,危害國家根本利益和安全爲前提,並且要尊重別人的人格、不能傷害別人的權益。在自己的家庭和在各個工作單位以及在各種公共場合,不能罵人、誹謗人,也不能挑撥離間等,否則必然在不同範圍損害團結,影響安定,造成不和諧的局面。

  在今天,佛教如果以八正道和五戒、十善等等帶有道德理念和規範意義的思想來傳法,不僅對僧俗信衆有道德教化的意義,也可通過自己的宣傳、以寺院爲單位的僧團的正面展示,推動社會公民的道德建設和文明禮儀的改進,促進營建和諧社會。

  3、對心業(意業)的製約和規範,如八正道中的正見(正確的見解)、正念(正確地憶念緣起和四谛道理);十善中的不貪、不嗔、不癡等。對于佛教自身來說,所謂“正見”、“正念”有特定的含義,然而如果從一般的角度來運用這些詞語,可以解釋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正確的思想、意識,對自己的行爲起著支配和製約作用。所謂“正”,也就是佛教講的自心清淨,是通過克製乃至斷除貪、嗔、癡叁種根本煩惱而達到的自心淨化的精神境界。

  雖然對一般人來說完全做到很難,然而作爲佛教修行或一般人的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卻是應當提倡的。《維摩結經

  佛國品》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強調淨化自心的重要性。中國禅宗北宗文獻《觀心論》提出心是萬物的本原,也是人的一切行爲的根本,說“一切善惡,皆由于心”,“心是衆聖之源,心爲萬惡之主……,心爲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認爲人的善惡行爲是由自己的心決定的,最後能否達到解脫也由自己的心決定。因此修行者應當通過退治、斷除貪、嗔、癡“叁毒”的修行,斷惡修善,促成心識的轉變而達到解脫。

  (四)以大乘菩薩的慈悲濟世的精神關懷人生,利益人群,造福社會

  慈悲或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和菩薩之道的至高道德理念。大慈大悲的理念既與中國傳統道德的仁愛、惠民等有一致之處,與現在世界人民普遍提倡的人道主義也有一致之處。佛教教團和僧俗尊奉這種精神致力于利益人群,造福社會的事業,興辦文教和社會慈濟事業,例如赈災、濟貧、助殘、助學和興辦醫院、養老院、孤兒院等,努力爲促進社會安定和和諧、文教的發展和改進道德風尚等做出貢獻,受到各界民衆的贊揚。

  至于包括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在內的四攝,既是大乘佛教修行和傳法的四個重要環節,也是踐行大乘菩薩之道的過程,除其原有的特殊意義外,可以根據場合作出爲一般民衆容易接受的解釋。例如其中的同事,就蘊含著深入民衆之中,與民衆同甘共苦的意思,在碰到困難、災害的時候更應當如此。

  佛教教團內部以六合爲組織原則和道德規範條目——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用以處理個人與教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教團正常的秩序和和諧協作的局面。如果佛教寺院、僧團能夠嚴格地遵守戒律、清規,並且做到六和敬法,不僅可以使僧衆在修行、學習上都得到保障,生活秩序得以安定,而且對教內外也可以起到示範的作用。例如中國東晉名士習鑿齒看到道安(312-385)率領下的僧衆修行嚴整,進止有序,曾給予很高評價:“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之術可以惑常人之耳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高僧傳》卷五〈道安傳〉) 宋代理學家程颢(1032-1085)一日訪問鍾山定林寺,看見僧衆遵照齋堂禮儀過堂,不由得贊歎說:“叁代禮樂盡在是矣!” 習鑿齒、程顥都是著名儒者,得到他們的稱贊並非容易,影響所及可使人對佛教、僧衆産生好感和敬意。

  在當代,如果寺院、僧團努力加強自身的道風建設和組織建設,堅持持戒修行,做到六和敬,自然對社會的道德建設,對淨化社會、淨化人心都將起到示範和推動作用。

  叁、佛教在當代的神聖職責

  在當今的世界,雖然在一些國家或地區經常受到局部戰爭、沖突和各種恐怖主義的威脅,然而從總的形勢來看,和平、發展與合作仍是時代的主要潮流。各國佛教團體和廣大信衆有責任與一切堅持正義和愛好和平的各界人士、民衆一道,爲維護國際環境的穩定和和平,爲營建亞洲和世界和諧的秩序而努力奉獻。

  2006年4月中國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爲主題成功地舉行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國際宗教界乃至政界文化界産生了良好的影響。出席會議的各國佛教界領袖和學者,在發表的論文或講話中對當今世界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提出佛教徒應當通過弘揚佛教教義理論,引導民衆淨化心靈,加強道德修養,從個人到家庭,從社區到社會,從一國到世界,建立彼此理解、寬容和友好合作的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和諧的社區、和諧的社會,進而構建和諧的亞洲和世界。

  筆者認爲,中國和各國佛教團體、廣大信衆在當代可以爲利益人群、造福社會和促進本國的社會和諧,進而促進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和諧的環境,采取多種方式以取得成效,做出貢獻。例如:

  (一)以佛教緣起理論和“少欲知足”的思想,引導信徒和社會普通民衆在充盈的財富和豐富的消費品面前克製貪欲,淡泊名利,一心爲民衆和社會努力奉獻。這樣既能有益于個人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減少煩惱,使身心愉快,也能在關愛和利益群生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受到周圍人們的尊敬。由一個人可影響全家,由一家可影響鄰裏……,影響所及,必將推進和諧社會的共建,進而有利于營造世界和諧的環境。

  (二)以佛教的教人止惡行善的思想進行教化,使信衆乃至一般民衆從身、語,意叁方面提高道德修養,以慈悲、戒貪、廉潔、寬容、誠實、忍讓、和藹等道德規範要求自己,並且致力積德行善,以關懷人幫助人爲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與興辦慈濟事業和社會福利機構,積極參加國內外的扶危濟困,赈災救難的活動。

  (叁)以佛教的“不殺”和慈悲的思想,教導民衆愛護人乃至一切生靈,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和睦協調的關系,爲促進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共處,和解和合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並且積極參加保護動物,保持生態平衡的活動。

  (四)一些國家或地區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例如地震、海嘯、雨雪乾旱、疫病等災害時,必然對民衆的生活帶來困難,甚至發生饑馑,也會影響社會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佛教徒應當發揚大慈大悲的精神,實踐“拔苦與樂”的菩薩之道,積極參加國際救援活動,通過有組織的募捐或其他方式,向受害民衆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援助。

  (五)中國和其他國家佛教團體、信衆應當遵循佛教的寬容、和平、和諧、平等、協作、忍讓等精神,不僅要尊重其他兄弟宗教,構建各種不同宗教之間平等對話、友好協商的氛圍和關系,而且應聯合其他宗教建立國際合作,爲製止不同民族或宗教間的仇殺,建立各民族之間、各宗教之間和各國之間的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國際秩序,互相支援,彼此協作。

  (六)各國佛教徒可以聯合舉辦國際性會議,或派人出席相關國際會議,對關于維護世界和平,製止各種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戰爭、恐怖主義及其他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向有關方面提出建議、呼籲,動員廣大民衆共同參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和諧的行動。

  (七)佛教自古是聯結東亞各國友好往來的“黃金紐帶”。在當代,中國佛教徒和各國佛教徒應當進一步開展彼此之間的友好交往和佛教文化交流活動,爲增進相互間的理解和友誼,爲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發展和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佛教在適應時代和社會民衆的過程中正在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在通過弘法利生的實踐促進社會安定和諧、促進亞洲和世界的和諧和發展的過程中,必將不斷擴大自身的影響,取得新的進步和發展。

  

  

《佛教和諧思想诠釋及其當代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