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P3

  ..续本文上一页相应于自己的善恶行为所带来的善恶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的恶报”,有今世报(现报)、来世报(生报)、后世报(后报)等的说法。佛教称行为为业,善恶行为的报应即善恶业报。业,分为身业、语业(口业)和意业(心业),概称三业。当年佛陀为了保障僧俗信众能够如法生活和修行,使他们能够胜任社会教化的责任,并且为了维护教团内部的团结和谐,处理好僧众和社会民众的关系,提出带有道德理念和规范、条规性质的八正道和五戒、十善等来制约他们的身、语、意三业。

  1、对身业的制约和规范,如八正道中的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五戒和十善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饮酒,以及大乘菩萨戒中的不敬师友戒(《梵网经》)等,是向广大信众提出的约束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

  虽然这些条目对于僧俗信众来说它们蕴含着佛教信仰所要求的特殊内容,然而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对社会普通民众也要求他们遵循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从事正当的职业,做到行为正当,不仅不能违犯法律,而且也不能违背道德。从这方面来说,佛教的八正道、五戒、十善等确实与社会公德是相通的。中国古代不少佛教高僧甚至儒者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名教会通,以五戒比附仁义礼智信五常,将儒家的孝悌忠信等伦理纳入佛教的“善”的范畴,将不忠不孝等违背儒家名教的行为纳入“恶”的范畴,等等。

  2、对语业的制约和规范,如八正道中的正语;五戒中的不妄语(不说谎话);十善中不两舌(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不恶口(不漫骂,不恶口伤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以及菩萨戒中的“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谤毁戒” (《梵网经》)等。

  世间道德本来贯彻于人的言语和行动之中。上列这些条目中虽有的是以戒规的形式出现,然而总的来看,应当说是属于佛教伦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思是要求佛教信众不论在教团内部还是与社会各界人们的交往中,都要举止文明、语言文明,不讲违背道理的话,不胡言乱语,不说谎话空话,不信谣传谣,不在人群中拨弄是非挑拨离间,不以粗俗语言骂人,不恶口伤人,不赞美自己而贬毁别人,不要在别人求助时吝啬不帮助反而加以毁辱,不在背后诽谤人等等。这些条目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正直、诚实、谦恭、宽厚等是一致的。

  在当代的法制社会,宪法和各种法律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有发表自己主张的自由,然而公民个人也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说话要负责任,要有根据,发表意见应以不触犯国家法制,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和安全为前提,并且要尊重别人的人格、不能伤害别人的权益。在自己的家庭和在各个工作单位以及在各种公共场合,不能骂人、诽谤人,也不能挑拨离间等,否则必然在不同范围损害团结,影响安定,造成不和谐的局面。

  在今天,佛教如果以八正道和五戒、十善等等带有道德理念和规范意义的思想来传法,不仅对僧俗信众有道德教化的意义,也可通过自己的宣传、以寺院为单位的僧团的正面展示,推动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的改进,促进营建和谐社会。

  3、对心业(意业)的制约和规范,如八正道中的正见(正确的见解)、正念(正确地忆念缘起和四谛道理);十善中的不贪、不嗔、不痴等。对于佛教自身来说,所谓“正见”、“正念”有特定的含义,然而如果从一般的角度来运用这些词语,可以解释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起着支配和制约作用。所谓“正”,也就是佛教讲的自心清净,是通过克制乃至断除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而达到的自心净化的精神境界。

  虽然对一般人来说完全做到很难,然而作为佛教修行或一般人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却是应当提倡的。《维摩结经

  佛国品》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强调净化自心的重要性。中国禅宗北宗文献《观心论》提出心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说“一切善恶,皆由于心”,“心是众圣之源,心为万恶之主……,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最后能否达到解脱也由自己的心决定。因此修行者应当通过退治、断除贪、嗔、痴“三毒”的修行,断恶修善,促成心识的转变而达到解脱。

  (四)以大乘菩萨的慈悲济世的精神关怀人生,利益人群,造福社会

  慈悲或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和菩萨之道的至高道德理念。大慈大悲的理念既与中国传统道德的仁爱、惠民等有一致之处,与现在世界人民普遍提倡的人道主义也有一致之处。佛教教团和僧俗尊奉这种精神致力于利益人群,造福社会的事业,兴办文教和社会慈济事业,例如赈灾、济贫、助残、助学和兴办医院、养老院、孤儿院等,努力为促进社会安定和和谐、文教的发展和改进道德风尚等做出贡献,受到各界民众的赞扬。

  至于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在内的四摄,既是大乘佛教修行和传法的四个重要环节,也是践行大乘菩萨之道的过程,除其原有的特殊意义外,可以根据场合作出为一般民众容易接受的解释。例如其中的同事,就蕴含着深入民众之中,与民众同甘共苦的意思,在碰到困难、灾害的时候更应当如此。

  佛教教团内部以六合为组织原则和道德规范条目——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用以处理个人与教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教团正常的秩序和和谐协作的局面。如果佛教寺院、僧团能够严格地遵守戒律、清规,并且做到六和敬法,不仅可以使僧众在修行、学习上都得到保障,生活秩序得以安定,而且对教内外也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例如中国东晋名士习凿齿看到道安(312-385)率领下的僧众修行严整,进止有序,曾给予很高评价:“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之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 宋代理学家程颢(1032-1085)一日访问钟山定林寺,看见僧众遵照斋堂礼仪过堂,不由得赞叹说:“三代礼乐尽在是矣!” 习凿齿、程顥都是著名儒者,得到他们的称赞并非容易,影响所及可使人对佛教、僧众产生好感和敬意。

  在当代,如果寺院、僧团努力加强自身的道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持戒修行,做到六和敬,自然对社会的道德建设,对净化社会、净化人心都将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佛教在当代的神圣职责

  在当今的世界,虽然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经常受到局部战争、冲突和各种恐怖主义的威胁,然而从总的形势来看,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时代的主要潮流。各国佛教团体和广大信众有责任与一切坚持正义和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民众一道,为维护国际环境的稳定和和平,为营建亚洲和世界和谐的秩序而努力奉献。

  2006年4月中国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成功地举行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国际宗教界乃至政界文化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出席会议的各国佛教界领袖和学者,在发表的论文或讲话中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佛教徒应当通过弘扬佛教教义理论,引导民众净化心灵,加强道德修养,从个人到家庭,从社区到社会,从一国到世界,建立彼此理解、宽容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区、和谐的社会,进而构建和谐的亚洲和世界。

  笔者认为,中国和各国佛教团体、广大信众在当代可以为利益人群、造福社会和促进本国的社会和谐,进而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谐的环境,采取多种方式以取得成效,做出贡献。例如:

  (一)以佛教缘起理论和“少欲知足”的思想,引导信徒和社会普通民众在充盈的财富和丰富的消费品面前克制贪欲,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众和社会努力奉献。这样既能有益于个人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减少烦恼,使身心愉快,也能在关爱和利益群生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受到周围人们的尊敬。由一个人可影响全家,由一家可影响邻里……,影响所及,必将推进和谐社会的共建,进而有利于营造世界和谐的环境。

  (二)以佛教的教人止恶行善的思想进行教化,使信众乃至一般民众从身、语,意三方面提高道德修养,以慈悲、戒贪、廉洁、宽容、诚实、忍让、和蔼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并且致力积德行善,以关怀人帮助人为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兴办慈济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参加国内外的扶危济困,赈灾救难的活动。

  (三)以佛教的“不杀”和慈悲的思想,教导民众爱护人乃至一切生灵,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睦协调的关系,为促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解和合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并且积极参加保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活动。

  (四)一些国家或地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海啸、雨雪乾旱、疫病等灾害时,必然对民众的生活带来困难,甚至发生饥馑,也会影响社会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徒应当发扬大慈大悲的精神,实践“拔苦与乐”的菩萨之道,积极参加国际救援活动,通过有组织的募捐或其他方式,向受害民众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援助。

  (五)中国和其他国家佛教团体、信众应当遵循佛教的宽容、和平、和谐、平等、协作、忍让等精神,不仅要尊重其他兄弟宗教,构建各种不同宗教之间平等对话、友好协商的氛围和关系,而且应联合其他宗教建立国际合作,为制止不同民族或宗教间的仇杀,建立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和各国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国际秩序,互相支援,彼此协作。

  (六)各国佛教徒可以联合举办国际性会议,或派人出席相关国际会议,对关于维护世界和平,制止各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战争、恐怖主义及其他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呼吁,动员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谐的行动。

  (七)佛教自古是联结东亚各国友好往来的“黄金纽带”。在当代,中国佛教徒和各国佛教徒应当进一步开展彼此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友谊,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佛教在适应时代和社会民众的过程中正在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在通过弘法利生的实践促进社会安定和谐、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将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