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P3

  ..续本文上一页它超越了一切束缚,不曾陷入任何虚妄认知当中,所以,本来自在解脱,这就是一切如来呀。

  因此呀,所谓的生死轮回,我相就是其根本。而无明呢?它和我相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因为无明而有了我相;反过来,无明心,又时时刻刻地为了维护我相而造作着,这时呢,无明,就表现成为了我执。

  在我相的基础上,在咱的自证境界之外,还有诸多境界,可以明了地观察到,于是,就有了人相和众生相,乃至于寿命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关于人相,世尊如此解说道:

  “各位善男子!什么是人相呢?就是指一切众生内心深处的自证境界之外,其余的所悟境界。”

  

  哎,人相的这个“心悟证者”,和前面我相的那个“心所证者”,有啥差别呢?

  ——嘿嘿,这个地方相当微妙啊,我相的“所证”呢,是指自我所拥有的境界,所以叫做我相;而人相的“悟证”呢,是指啊,在自我拥有的境界之外,还是会有许多的悟境,既然前面已经确认过自我了,这些额外的悟境呢,显然就不是自我了,所以,给它个新名字,就叫做人相,也就好像是自我之外的别人一样呀!

  

  就着这个道理,所以世尊补充解说道: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各位善男子!在众生的我相当中,已经把内心深处所自证的境界,当做了自我,所以,对于其它的境界,就不会再确认为自我了。”

  “而在众生内心所自证的境界之外呢,还是会有许多其它的悟境,它们不是自我,但同样会被觉悟观察到。”

  “像这些,众生所觉悟到的,超过了一切自证境界范围之外的悟境,都叫做人相。”

  

  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说呀,咱必须要知道,每个人的悟境都是无量无边的。

  ——为啥呢?嘿嘿,因为呀,法界无量无边,所以,咱的觉悟与观察呢?自然也就无量无边了,不可能有尽头呀。

  可是,一切众生当中的任何人,都不会把整个法界确认为是自证境界,当做是自我。而是呢?只会把其中一部分最密切的证悟境界,确认为是自我,那就是我相了。

  ——而除此之外的那些悟境呢?嘿嘿,就是人相呀。

  就好比在生活当中,咱把自己的这个色身当做是自我,这就是生活里的我相;而周围的人们,父母兄弟,师长亲友,领导同事,等等,和咱关系很密切,但是,咱不会把他们当做是自我,而只能当做是别人,自我之外的别人,这就是生活里的人相了。

  可是,除此之外,咱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各类生命们,它们呢?那就是生活里的众生相了。哎,关于修行当中的众生相,后面咱再细说。

  

  紧接着,对于修行当中的我相和人相,世尊做了如下小结: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各位善男子!修行人的心呀,乃至于自以为圆满觉悟了究竟涅槃,那都是我相;”

  “心里面只要还存有一点点悟境,乃至于以为,已经完全穷尽了涅槃妙理,都叫做人相。”

  

  哎,“俱是我者”当中的“我者”,也就是我相。那为啥不直接译为“我相”呢?

  ——嘿嘿,这是行文的需要,哎,古人学问大,非常注重文采,在上下句当中,结尾都用同一个字,是不太好的,念起来呢,会有一点儿拗口。而且,上下句之间,在文言文当中,往往讲究对仗,您看:上句“俱是我者”,下句“皆名人相”,哎,这就是一副对联,虽然不算工整,词性做到了大体相同,平仄没有完全做到相反,但读起来呢,还是非常有韵味的。

  依据对联的常识,上下句之间,同样的位置,不能用同一个字。所以,译经大师在这里充分照应到了文言文的文采,下句用“人相”,上句就用“我者”来代替“我相”了。

  

  简短的两句话,世尊就把我相和人相进行了小结,哎,“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就告诉咱大家,对于修行人来说,乃至于自以为圆满觉悟了大般涅槃,那都是我相;而“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呢,就告诉咱,咱自以为圆满觉悟大般涅槃以后,其中所含的那些妙理,就是修行当中的人相。

  简而言之,对于修行人来说,所觉悟的涅槃是我相;而涅槃当中所蕴含的妙法和妙理,就是人相呀。所以,我相是人相的基础,也是众生相和寿命相的基础,在四相当中,我相是根本。我相若存,四相都在;我相若无,四相皆亡。

  

  好,接下来解读修行当中的众生相,世尊说道: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各位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呢?就是指一切修行的众生,他们的心,自证、自悟所到达不了的那些境界。”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必须要知道,修行人一旦有了我相和人相,就有了局限性,其中,自证的涅槃境界是我相,自悟的涅槃妙理是人相。除此之外呢?难道啥都没有了吗?

  嘿嘿,哪儿能呢!芸芸法界,境界多了去啦!

  ——所以呀,对于那些咱的自证所到达不了的境界,咱的自悟所到达不了的妙理,就给它们一个名字,叫做“众生相”。

  

  可是,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什么境界,不在他的自证境界范围之内;没有什么妙理,不在他的自悟妙理范围之内呢?

  ——嘿嘿,有啊,那就是大觉世尊呀!

  哎,世尊遍证一切境界,所以叫做“正等正觉”;遍悟一切妙理,所以叫做“正遍知”啊。

  这么说来,难道世尊也有我相和人相了吗?

  ——嘿嘿,世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命相,同时,又不妨具足“常、乐、我、净”四相妙功德呀!不落“有”,也不落“无”,那才叫做大觉世尊哪!

  紧接着,世尊结合生活当中的众生相,来形象地解读修行当中的众生相。哎,它们本来就不是两个啊!咱呢,在看到枝繁叶茂的同时,就应该明白,下面,就藏着它的树根呀。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各位善男子!就好比呀,有的人会这样说:“我是众生”。于是,就应当知道,他所说的众生,既不等同于自我,也不等同于别人。”

  “为什么说不等同于自我呢?“我是众生”就说明了,众生不仅仅是指自我,它的范围比自我更加宽广。”

  “为什么说也不等同于别人呢?“我是众生”就说明了,众生超越了自我和别人的范畴啊。”

  

  哎,这段话不算难懂,但是,却不好表达,不容易讲解,咱来看下其中的关键之处:

  首先,“我是众生”当中的“众生”,是指生活当中的“众生相”;其次,“非我非彼”当中,“我”是指生活当中的“我相”,“彼”则指生活当中的“人相”。

  当咱大家说:“我是众生”的时候,哎,这是很常见的一句话。这就意味着呢,咱已经提前确认了一个“我相”;后来又发现啊,在自我之外,还有许多别人,不同于自我,于是,便又确认了“人相”;再后来呢?发现在自我和别人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们,以及数不清的生命们,其范围呀,远远超越了自我和别人的范畴,于是呢,又确认了“众生相”。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的“我相”和“人相”,都可以包含在“众生相”当中。

  ——以上,是生活当中三相之间的关系,把它运用到修行当中呢,道理也是一样的。

  因此,前文当中,世尊说:“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哎,修行人的自证境界,被认作了“我相”;自悟妙理,被认作了“人相”。除此之外呢?还有数不清的无量境界和妙理,可以被修行人所观察到,同时,又是“我相”和“人相”所无法企及的,那就是“众生相”了。

  

  下面,世尊对于修行当中的三相做一个小结: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各位善男子!只要是一切众生内心所明了而自证的境界,都是我相;所明了而自悟的妙理,都是人相;而除此之外,在我相和人相所涉及不到的地方,仍然有很多可以明了的境界和道理,就叫做众生相。”

  

  哎,比如说吧,咱呢,自以为证得了涅槃,这就是我相;也自以为充分觉悟了涅槃妙理,这就是人相;除此之外呢?嘿嘿,咱还观察到了生死轮回,世间百态,等等,那些咱以为不是涅槃的种种境界,以及许多不够妙的世间道理,这些呢?就叫做众生相了。

  ——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嘿嘿,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咱哪,并没有真正证得涅槃,而是把某种境界,当做了涅槃呀。

  为啥呢?因为呀,咱还有无明,以及无明所产生的爱恨之心。倘若咱通过如幻修行,消融了如幻的无明和爱恨之心以后,那么,咱才会到达真正的涅槃。

  不过,到了那时,咱不会自以为到达了涅槃,也实在找不到一个涅槃境界,更没有什么妙理可以觉悟。那里,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因为,没有什么东西需要确认,也没有什么东西需要舍弃,更没有一个到达涅槃的人,或者尚未到达涅槃的芸芸众生,等等。

  没有了一切知见,而自然明了,那个地方,本来不生不灭,不妨方便地叫做涅槃。

  

  关于四相当中的寿命相,世尊如此解说道: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各位善男子!什么是寿命相呢?就是指一切众生,他们以为自己证得了涅槃,证得了清净觉性,所以,用他们的心,观照清净觉性时所明了的那个相续境界。”

  “一切有作用的智慧心,都不能够自己见到自己,因此,当一切众生用自己的心,观照到清净觉性的时候,恰恰说明,他们并没有实证清净觉性。他们的智慧心,还只不过是一种微细妄念的相续罢了,就好像人们的命根一样,…

《趣品《圆觉经》之二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