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P3

  ..續本文上一頁它超越了一切束縛,不曾陷入任何虛妄認知當中,所以,本來自在解脫,這就是一切如來呀。

  因此呀,所謂的生死輪回,我相就是其根本。而無明呢?它和我相是同一個鼻孔出氣的,因爲無明而有了我相;反過來,無明心,又時時刻刻地爲了維護我相而造作著,這時呢,無明,就表現成爲了我執。

  在我相的基礎上,在咱的自證境界之外,還有諸多境界,可以明了地觀察到,于是,就有了人相和衆生相,乃至于壽命相。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

  

  關于人相,世尊如此解說道:

  “各位善男子!什麼是人相呢?就是指一切衆生內心深處的自證境界之外,其余的所悟境界。”

  

  哎,人相的這個“心悟證者”,和前面我相的那個“心所證者”,有啥差別呢?

  ——嘿嘿,這個地方相當微妙啊,我相的“所證”呢,是指自我所擁有的境界,所以叫做我相;而人相的“悟證”呢,是指啊,在自我擁有的境界之外,還是會有許多的悟境,既然前面已經確認過自我了,這些額外的悟境呢,顯然就不是自我了,所以,給它個新名字,就叫做人相,也就好像是自我之外的別人一樣呀!

  

  就著這個道理,所以世尊補充解說道: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

  

  “各位善男子!在衆生的我相當中,已經把內心深處所自證的境界,當做了自我,所以,對于其它的境界,就不會再確認爲自我了。”

  “而在衆生內心所自證的境界之外呢,還是會有許多其它的悟境,它們不是自我,但同樣會被覺悟觀察到。”

  “像這些,衆生所覺悟到的,超過了一切自證境界範圍之外的悟境,都叫做人相。”

  

  哎,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說呀,咱必須要知道,每個人的悟境都是無量無邊的。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法界無量無邊,所以,咱的覺悟與觀察呢?自然也就無量無邊了,不可能有盡頭呀。

  可是,一切衆生當中的任何人,都不會把整個法界確認爲是自證境界,當做是自我。而是呢?只會把其中一部分最密切的證悟境界,確認爲是自我,那就是我相了。

  ——而除此之外的那些悟境呢?嘿嘿,就是人相呀。

  就好比在生活當中,咱把自己的這個色身當做是自我,這就是生活裏的我相;而周圍的人們,父母兄弟,師長親友,領導同事,等等,和咱關系很密切,但是,咱不會把他們當做是自我,而只能當做是別人,自我之外的別人,這就是生活裏的人相了。

  可是,除此之外,咱還有許多不認識的人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各類生命們,它們呢?那就是生活裏的衆生相了。哎,關于修行當中的衆生相,後面咱再細說。

  

  緊接著,對于修行當中的我相和人相,世尊做了如下小結: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各位善男子!修行人的心呀,乃至于自以爲圓滿覺悟了究竟涅槃,那都是我相;”

  “心裏面只要還存有一點點悟境,乃至于以爲,已經完全窮盡了涅槃妙理,都叫做人相。”

  

  哎,“俱是我者”當中的“我者”,也就是我相。那爲啥不直接譯爲“我相”呢?

  ——嘿嘿,這是行文的需要,哎,古人學問大,非常注重文采,在上下句當中,結尾都用同一個字,是不太好的,念起來呢,會有一點兒拗口。而且,上下句之間,在文言文當中,往往講究對仗,您看:上句“俱是我者”,下句“皆名人相”,哎,這就是一副對聯,雖然不算工整,詞性做到了大體相同,平仄沒有完全做到相反,但讀起來呢,還是非常有韻味的。

  依據對聯的常識,上下句之間,同樣的位置,不能用同一個字。所以,譯經大師在這裏充分照應到了文言文的文采,下句用“人相”,上句就用“我者”來代替“我相”了。

  

  簡短的兩句話,世尊就把我相和人相進行了小結,哎,“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就告訴咱大家,對于修行人來說,乃至于自以爲圓滿覺悟了大般涅槃,那都是我相;而“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呢,就告訴咱,咱自以爲圓滿覺悟大般涅槃以後,其中所含的那些妙理,就是修行當中的人相。

  簡而言之,對于修行人來說,所覺悟的涅槃是我相;而涅槃當中所蘊含的妙法和妙理,就是人相呀。所以,我相是人相的基礎,也是衆生相和壽命相的基礎,在四相當中,我相是根本。我相若存,四相都在;我相若無,四相皆亡。

  

  好,接下來解讀修行當中的衆生相,世尊說道:

  

  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各位善男子!什麼是衆生相呢?就是指一切修行的衆生,他們的心,自證、自悟所到達不了的那些境界。”

  

  ——哎,各位兄弟姐妹,咱必須要知道,修行人一旦有了我相和人相,就有了局限性,其中,自證的涅槃境界是我相,自悟的涅槃妙理是人相。除此之外呢?難道啥都沒有了嗎?

  嘿嘿,哪兒能呢!芸芸法界,境界多了去啦!

  ——所以呀,對于那些咱的自證所到達不了的境界,咱的自悟所到達不了的妙理,就給它們一個名字,叫做“衆生相”。

  

  可是,有沒有這樣一個人:沒有什麼境界,不在他的自證境界範圍之內;沒有什麼妙理,不在他的自悟妙理範圍之內呢?

  ——嘿嘿,有啊,那就是大覺世尊呀!

  哎,世尊遍證一切境界,所以叫做“正等正覺”;遍悟一切妙理,所以叫做“正遍知”啊。

  這麼說來,難道世尊也有我相和人相了嗎?

  ——嘿嘿,世尊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命相,同時,又不妨具足“常、樂、我、淨”四相妙功德呀!不落“有”,也不落“無”,那才叫做大覺世尊哪!

  緊接著,世尊結合生活當中的衆生相,來形象地解讀修行當中的衆生相。哎,它們本來就不是兩個啊!咱呢,在看到枝繁葉茂的同時,就應該明白,下面,就藏著它的樹根呀。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

  

  “各位善男子!就好比呀,有的人會這樣說:“我是衆生”。于是,就應當知道,他所說的衆生,既不等同于自我,也不等同于別人。”

  “爲什麼說不等同于自我呢?“我是衆生”就說明了,衆生不僅僅是指自我,它的範圍比自我更加寬廣。”

  “爲什麼說也不等同于別人呢?“我是衆生”就說明了,衆生超越了自我和別人的範疇啊。”

  

  哎,這段話不算難懂,但是,卻不好表達,不容易講解,咱來看下其中的關鍵之處:

  首先,“我是衆生”當中的“衆生”,是指生活當中的“衆生相”;其次,“非我非彼”當中,“我”是指生活當中的“我相”,“彼”則指生活當中的“人相”。

  當咱大家說:“我是衆生”的時候,哎,這是很常見的一句話。這就意味著呢,咱已經提前確認了一個“我相”;後來又發現啊,在自我之外,還有許多別人,不同于自我,于是,便又確認了“人相”;再後來呢?發現在自我和別人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以及數不清的生命們,其範圍呀,遠遠超越了自我和別人的範疇,于是呢,又確認了“衆生相”。同時,也認識到,所謂的“我相”和“人相”,都可以包含在“衆生相”當中。

  ——以上,是生活當中叁相之間的關系,把它運用到修行當中呢,道理也是一樣的。

  因此,前文當中,世尊說:“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哎,修行人的自證境界,被認作了“我相”;自悟妙理,被認作了“人相”。除此之外呢?還有數不清的無量境界和妙理,可以被修行人所觀察到,同時,又是“我相”和“人相”所無法企及的,那就是“衆生相”了。

  

  下面,世尊對于修行當中的叁相做一個小結: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各位善男子!只要是一切衆生內心所明了而自證的境界,都是我相;所明了而自悟的妙理,都是人相;而除此之外,在我相和人相所涉及不到的地方,仍然有很多可以明了的境界和道理,就叫做衆生相。”

  

  哎,比如說吧,咱呢,自以爲證得了涅槃,這就是我相;也自以爲充分覺悟了涅槃妙理,這就是人相;除此之外呢?嘿嘿,咱還觀察到了生死輪回,世間百態,等等,那些咱以爲不是涅槃的種種境界,以及許多不夠妙的世間道理,這些呢?就叫做衆生相了。

  ——問題出在了哪裏呢?

  嘿嘿,問題的症結就在于,咱哪,並沒有真正證得涅槃,而是把某種境界,當做了涅槃呀。

  爲啥呢?因爲呀,咱還有無明,以及無明所産生的愛恨之心。倘若咱通過如幻修行,消融了如幻的無明和愛恨之心以後,那麼,咱才會到達真正的涅槃。

  不過,到了那時,咱不會自以爲到達了涅槃,也實在找不到一個涅槃境界,更沒有什麼妙理可以覺悟。那裏,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因爲,沒有什麼東西需要確認,也沒有什麼東西需要舍棄,更沒有一個到達涅槃的人,或者尚未到達涅槃的芸芸衆生,等等。

  沒有了一切知見,而自然明了,那個地方,本來不生不滅,不妨方便地叫做涅槃。

  

  關于四相當中的壽命相,世尊如此解說道: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各位善男子!什麼是壽命相呢?就是指一切衆生,他們以爲自己證得了涅槃,證得了清淨覺性,所以,用他們的心,觀照清淨覺性時所明了的那個相續境界。”

  “一切有作用的智慧心,都不能夠自己見到自己,因此,當一切衆生用自己的心,觀照到清淨覺性的時候,恰恰說明,他們並沒有實證清淨覺性。他們的智慧心,還只不過是一種微細妄念的相續罷了,就好像人們的命根一樣,…

《趣品《圓覺經》之二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