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支持,打败了藏巴汉政权和噶玛噶举教派的联盟势力,建立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后,臧巴第斯政权的宫廷卡尔乐又成为拉萨布达拉宫廷歌舞乐。
芒锣这件乐器在甲瑞乐中比较特殊,不仅在藏传佛教寺院和民间较少见到,而且在内地汉传佛教寺院和民间也较少有,芒锣是南亚系乐器,在内地云南等地有流传,西藏靠近云南的昌都芒康县民间也有少量流传。这件乐器成为楚布寺甲瑞乐的成员也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噶玛噶举教派在藏东康区(西藏昌都、川西甘孜、阿坝、云南德庆等地)和邻近云南中甸、丽江、维西等地的藏族、纳西族、怒族等民族中历来有深厚而广泛的影响。噶玛噶举教派的创始人都松堪巴出生于西康,他师从噶举教派祖师米拉热巴的弟子达布拉杰,学成之后返回康区,首先于公元1147年在康区类吾齐附近的噶玛地方修建了一座噶玛丹萨寺,噶玛噶举的名称由此而来。40年后他又修建楚布寺,楚布寺逐渐代替噶玛丹萨寺成为噶玛噶举教派的主寺。他由于调节了康区类吾齐一带地方封建势力之间的纠纷,从而拥有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也出生于康区哲拢地方封建主家庭,在前藏楚布寺学成后,也曾回康区传教建寺,进一步扩大了噶玛噶举教派在康区的影响和势力。噶玛噶举教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攘迥多吉、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吉、第五世活佛得银协巴等历辈活佛虽不是出生在康区,但都曾去康区进行传佛布道,噶玛噶举教派在康区的影响和势力进一步扩大。其中第九世活佛旺曲多吉(公元1556—1603)还与云
南丽江纳西族的木氏土司进一步加强了联系,噶玛噶举教法在云南丽江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急速传播,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公元1604—1674)所处的时期是西藏历史上噶玛噶聚教派和新兴的格鲁教派为争夺西藏的正教大权剧烈角逐的的时期,两派的背后都有蒙古军事力量的支持,格鲁派在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支持下击溃了由后藏王政权藏巴第斯,取得了绝对得胜利。却英多吉从拉萨逃出来后,最后逃到云南纳西族木氏土司家中,可见噶玛噶举教派和云南西部地方势力之间的特殊而紧密的关系。噶玛噶举教派至今在云南丽江、中甸、德庆等地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片地区有为数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其中有不少为为噶玛噶举教派的寺院。芒锣能落户于楚布寺甲瑞乐队中与噶玛噶举教派在云南西部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不断的交流、互通直接促成的。
二、甲瑞居楚乐的乐器、演奏形式与乐曲
甲瑞乐至今仍保持着汉地盛行的吹打乐形式,乐队基本上由吹奏乐和敲击乐两类组成。楚布寺甲瑞居楚乐现有乐器:
(一)仓决喀阿(锣)一面。“仓决喀阿”,“仓决”藏文意为断停,“喀阿”既锣,仓决喀阿具有讫断锣之意。在甲瑞居楚乐中锣的演奏比较特殊,一般在乐曲的开始、结尾和中间停顿处演奏,锣声响亮,一般只敲一、两下。演奏仪仗迎请乐时,锣总是排在甲瑞乐的最前边,似乎有呜锣开道之含意。
(二)嘎利(长尖)两支。嘎利管身分三节,不吹奏时从上而下套起来,拉长时总长1.72米,上管身最细处直径1.2公分,喇叭口直径为23公分,乐器整体上显得细长。长尖能吹奏两个音,与楚布寺铜钦(大号)的演奏近似,有“喀朵”和“的尔”两种奏法。喀朵为低八度的强音奏法,的尔为低音高八度的奏法,一般轻吹开始音量逐渐加大,声音响亮而尖锐。
(三)布哈(直筒稍带橄榄形铜号)两支。布哈管身分两节,平时不使用时可将上节套进下节,拉长时总长1.47米,其中橄榄型号口较大较长,0.56米长,中间宽处直径为18.5公分,号口直径为16.5公分,整体号上细下粗,上小下大。布哈与长尖相同,其吹奏与楚布寺铜钦(大号)近似,有“喀朵”和“的尔”两种奏法。这两个音的奏法与嘎利的奏法相同,低音强吹,高八度音一般轻吹开始音量逐渐加大,声音沉闷而粗旷。
(四)丁丁查瓦玛(云锣)一面。“丁丁” 为藏文仿声音,是模仿云锣发出的响声,“查瓦玛”藏文意为网状之乐器,因为每面小锣四面都用绳固定在木框中之故。现甲瑞乐中使用的云锣是四音云锣,每面小锣直径约10.5公分,木架高52公分,宽32.2公分,手柄约7.5公分长,用一细铁棍敲击。
(五)苏尔纳两支。甲瑞乐中使用的苏尔纳较民间和宫廷中使用的苏尔纳要稍长一些,管身细一些,喇叭口也稍大一些,与寺院铜号鼓钹乐队中使用的甲林(藏式唢呐)较接近。甲林与苏尔纳之间虽然看似相象,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苏尔纳短一些,管身粗而稍直,喇叭口小,并与管身用同一段木连起制成,只是在木喇叭口上裹一层铜制喇叭套。通常苏尔纳的吹口与管身之间是没有宝瓶状饰,这是甲林所特有,而甲瑞乐中的苏尔纳有一个不明显的宝瓶装饰。一般苏尔纳音质明亮,甲林声音柔美,甲瑞乐队中使用的苏尔纳音质接近于甲林。因此,从各方面看,甲瑞乐中使用的似乎是作为替代苏尔纳乐器的甲林,而并非真正的原来使用的苏尔纳乐器。苏尔纳是甲瑞乐中演奏旋律的两件乐器之一,是甲瑞乐中主要的乐器。
(六)达玛鼓(高低音一对锥形单面鼓)1支。达玛鼓是锥型一面鼓,鼓身用木或铜制成,甲瑞乐中的达玛鼓用木制成,上面蒙上羊皮,用牛皮绳穿插栓固在鼓身上。达玛鼓通常由高低一对两支鼓组合演奏,高音称为莫盖(元音),低音称为颇盖(公音),两支鼓轮流变换演奏,技艺性非常强,达玛鼓通常与苏尔纳配合演奏,在民间还有专门的达玛鼓独奏乐曲。在楚布寺甲瑞乐中只使用一支达玛鼓,这种情况绝无仅有,或许是最初使用两支,后因甲瑞乐中达玛鼓作用并不突出,演奏较简单而又不能华丽炫技,逐渐选用一支,而鼓棰仍使用两个。
(七)杂阿(双面小圆鼓)一支。“杂”藏文意为陶,“阿”意为鼓,杂阿即陶鼓。实际并非陶制鼓,而是鼓框用木制作,两面蒙上皮,无柄,之所以称为陶鼓(藏文文献上经常这样记载),可能与最初的制作材料有关。甲瑞乐中的杂阿直经为49公分,鼓框宽10公分。作为与苏尔纳和达玛鼓配对的对应形式,甲瑞乐中杂阿一般与横笛配对使用,乐队中苏尔纳、达玛鼓演奏时横笛与杂阿不加入演奏,横笛与杂阿演奏时苏尔纳、达玛鼓就不加入乐队演奏。
(八)赤林(横笛)两支。藏语中“赤”意为横,“林”是林普的简写,意为笛子,赤林指横笛。甲瑞乐中的横笛是两支标准的由内地江浙一带产的曲笛,质地上乘,主要在甲瑞乐中演奏旋律,与小圆鼓配合使用。横笛音质清脆,亮泽,演奏时经常采用打指技法,是甲瑞乐中最为重要的标志性乐器。
(九)艾欧母(小平锣)一面。“艾殴母”专门称呼小平锣,大锣(即平常使用的锣)藏语称锣为“喀阿”。艾欧母较小,直径为17.4。这乐器在西藏佛教寺院中难得见到,在甲瑞乐中常与云锣、芒锣、小钹一起使用,是节奏性乐器,声音清亮。
(十)替布玛(芒锣)一面。“替”藏语意为平面,“布玛”即凸起,替布玛即面上凸起的锣。替布玛直径为25.5公分,锣面中间突起部分的直径6.2公分。替布玛在西藏寺院和民间很少见到,只在个别寺院和靠近云南的昌都芒康县盐井乡民间能见到个别替布玛。在西藏也可以说是件稀有的敲击乐器。
(十一)佩多(小钹)一付。小钹也称小镲,是西藏佛教寺院中普遍存在而使用较多的乐器,在甲瑞乐中配多虽然同属云锣、芒锣、艾欧母一类节奏性乐器,但配多的演奏比其它这类乐器更活跃一些,更多地与苏尔纳、横笛配合演奏。
从甲瑞乐的乐器数量来看正好是十六件(达玛鼓理应两支),但乐器种类只有十一个。甲瑞乐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在乐器的组合成分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据仁青巴桑讲,甲瑞乐中过去还有从内地传来的竖箜篌、五音云锣,十三音云锣的演奏。这样看来,无论乐器的数量还是乐器的种类都与十六的数字基本吻合。乐队中的横笛、云锣、小钹、小平锣、锣、芒锣、长尖、直筒短嘴铜号等乐器也都是当时内地流行的乐器,因此,除了苏尔纳和达玛鼓之外,其它乐器基本上都是内地流传的乐器。另外,甲瑞乐队中,乐曲旋律主要由苏尔纳和横笛(各两支)演奏。而丁丁查玛(云锣)、达玛鼓、杂阿(小圆鼓)、艾欧母(小平锣)、替布玛(芒锣)、佩多(小钹)等乐器的演奏是间断性的敲击,基本上是节奏性的附属乐器。
甲瑞乐主要使用于楚布寺举行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迎请高僧活佛、念申仪式[9]以及在楚布寺夏季大修供会(即夏季“次曲”[10]羌姆神舞表演)时,在羌姆表演中迎请八种名号莲花生[11]的仪仗、耍汉狮,表演长寿鸟、天王、勇男勇女(神的仆从)等场合。使用甲瑞乐的这些仪式活动并非平时举行的一般性的仪式活动,而是规模大,规格高,相当重要的仪式活动。甲瑞乐在楚布寺的念申仪式上演奏,而在西藏其它佛教寺院中,念申仪式上都是由甲林和铜钦演奏念申曲。就楚布寺而言,平时一般性的念申仪式中也使用甲林和铜钦的演奏,并非凡是念申仪式都用甲瑞乐演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楚布寺对甲瑞乐的重视。虽然楚布寺的夏季“次曲”羌姆和“金刚杵”羌姆是18世纪由噶mb14世台乔多吉活佛所创立[12],距今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甲瑞乐的乐器既然在噶吗巴活佛第二世、第四世、第五世时期逐渐从内地中原地区传入西藏,因此在此之前甲瑞乐可能已经在楚布寺的念申仪式等场合使用,具体如何使用、在何种场合使用等情况目前还未找到文献记载或比较可靠的说法。
现在楚布寺里流传的甲瑞乐乐曲只有两首,称为《甲瑞杰巴》(汉乐盛奏)、《赤林杰巴》(横笛盛奏)。演奏《甲瑞杰巴》乐曲时,主要…
《西藏佛寺音乐中的汉地器乐形式——楚布寺甲瑞居楚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