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支持,打敗了藏巴漢政權和噶瑪噶舉教派的聯盟勢力,建立甘丹頗章地方政權後,臧巴第斯政權的宮廷卡爾樂又成爲拉薩布達拉宮廷歌舞樂。
芒鑼這件樂器在甲瑞樂中比較特殊,不僅在藏傳佛教寺院和民間較少見到,而且在內地漢傳佛教寺院和民間也較少有,芒鑼是南亞系樂器,在內地雲南等地有流傳,西藏靠近雲南的昌都芒康縣民間也有少量流傳。這件樂器成爲楚布寺甲瑞樂的成員也有其特殊的曆史原因。噶瑪噶舉教派在藏東康區(西藏昌都、川西甘孜、阿壩、雲南德慶等地)和鄰近雲南中甸、麗江、維西等地的藏族、納西族、怒族等民族中曆來有深厚而廣泛的影響。噶瑪噶舉教派的創始人都松堪巴出生于西康,他師從噶舉教派祖師米拉熱巴的弟子達布拉傑,學成之後返回康區,首先于公元1147年在康區類吾齊附近的噶瑪地方修建了一座噶瑪丹薩寺,噶瑪噶舉的名稱由此而來。40年後他又修建楚布寺,楚布寺逐漸代替噶瑪丹薩寺成爲噶瑪噶舉教派的主寺。他由于調節了康區類吾齊一帶地方封建勢力之間的糾紛,從而擁有了這一地區的統治權。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二世活佛噶瑪拔希也出生于康區哲攏地方封建主家庭,在前藏楚布寺學成後,也曾回康區傳教建寺,進一步擴大了噶瑪噶舉教派在康區的影響和勢力。噶瑪噶舉教派黑帽系第叁世活佛攘迥多吉、第四世活佛乳必多吉、第五世活佛得銀協巴等曆輩活佛雖不是出生在康區,但都曾去康區進行傳佛布道,噶瑪噶舉教派在康區的影響和勢力進一步擴大。其中第九世活佛旺曲多吉(公元1556—1603)還與雲
南麗江納西族的木氏土司進一步加強了聯系,噶瑪噶舉教法在雲南麗江爲中心的周邊地區急速傳播,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卻英多吉(公元1604—1674)所處的時期是西藏曆史上噶瑪噶聚教派和新興的格魯教派爲爭奪西藏的正教大權劇烈角逐的的時期,兩派的背後都有蒙古軍事力量的支持,格魯派在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的支持下擊潰了由後藏王政權藏巴第斯,取得了絕對得勝利。卻英多吉從拉薩逃出來後,最後逃到雲南納西族木氏土司家中,可見噶瑪噶舉教派和雲南西部地方勢力之間的特殊而緊密的關系。噶瑪噶舉教派至今在雲南麗江、中甸、德慶等地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一片地區有爲數衆多的藏傳佛教寺院,其中有不少爲爲噶瑪噶舉教派的寺院。芒鑼能落戶于楚布寺甲瑞樂隊中與噶瑪噶舉教派在雲南西部地區的政治、宗教、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以及由此形成的不斷的交流、互通直接促成的。
二、甲瑞居楚樂的樂器、演奏形式與樂曲
甲瑞樂至今仍保持著漢地盛行的吹打樂形式,樂隊基本上由吹奏樂和敲擊樂兩類組成。楚布寺甲瑞居楚樂現有樂器:
(一)倉決喀阿(鑼)一面。“倉決喀阿”,“倉決”藏文意爲斷停,“喀阿”既鑼,倉決喀阿具有訖斷鑼之意。在甲瑞居楚樂中鑼的演奏比較特殊,一般在樂曲的開始、結尾和中間停頓處演奏,鑼聲響亮,一般只敲一、兩下。演奏儀仗迎請樂時,鑼總是排在甲瑞樂的最前邊,似乎有嗚鑼開道之含意。
(二)嘎利(長尖)兩支。嘎利管身分叁節,不吹奏時從上而下套起來,拉長時總長1.72米,上管身最細處直徑1.2公分,喇叭口直徑爲23公分,樂器整體上顯得細長。長尖能吹奏兩個音,與楚布寺銅欽(大號)的演奏近似,有“喀朵”和“的爾”兩種奏法。喀朵爲低八度的強音奏法,的爾爲低音高八度的奏法,一般輕吹開始音量逐漸加大,聲音響亮而尖銳。
(叁)布哈(直筒稍帶橄榄形銅號)兩支。布哈管身分兩節,平時不使用時可將上節套進下節,拉長時總長1.47米,其中橄榄型號口較大較長,0.56米長,中間寬處直徑爲18.5公分,號口直徑爲16.5公分,整體號上細下粗,上小下大。布哈與長尖相同,其吹奏與楚布寺銅欽(大號)近似,有“喀朵”和“的爾”兩種奏法。這兩個音的奏法與嘎利的奏法相同,低音強吹,高八度音一般輕吹開始音量逐漸加大,聲音沈悶而粗曠。
(四)丁丁查瓦瑪(雲鑼)一面。“丁丁” 爲藏文仿聲音,是模仿雲鑼發出的響聲,“查瓦瑪”藏文意爲網狀之樂器,因爲每面小鑼四面都用繩固定在木框中之故。現甲瑞樂中使用的雲鑼是四音雲鑼,每面小鑼直徑約10.5公分,木架高52公分,寬32.2公分,手柄約7.5公分長,用一細鐵棍敲擊。
(五)蘇爾納兩支。甲瑞樂中使用的蘇爾納較民間和宮廷中使用的蘇爾納要稍長一些,管身細一些,喇叭口也稍大一些,與寺院銅號鼓钹樂隊中使用的甲林(藏式唢呐)較接近。甲林與蘇爾納之間雖然看似相象,但實際上有很大的區別,蘇爾納短一些,管身粗而稍直,喇叭口小,並與管身用同一段木連起製成,只是在木喇叭口上裹一層銅製喇叭套。通常蘇爾納的吹口與管身之間是沒有寶瓶狀飾,這是甲林所特有,而甲瑞樂中的蘇爾納有一個不明顯的寶瓶裝飾。一般蘇爾納音質明亮,甲林聲音柔美,甲瑞樂隊中使用的蘇爾納音質接近于甲林。因此,從各方面看,甲瑞樂中使用的似乎是作爲替代蘇爾納樂器的甲林,而並非真正的原來使用的蘇爾納樂器。蘇爾納是甲瑞樂中演奏旋律的兩件樂器之一,是甲瑞樂中主要的樂器。
(六)達瑪鼓(高低音一對錐形單面鼓)1支。達瑪鼓是錐型一面鼓,鼓身用木或銅製成,甲瑞樂中的達瑪鼓用木製成,上面蒙上羊皮,用牛皮繩穿插栓固在鼓身上。達瑪鼓通常由高低一對兩支鼓組合演奏,高音稱爲莫蓋(元音),低音稱爲頗蓋(公音),兩支鼓輪流變換演奏,技藝性非常強,達瑪鼓通常與蘇爾納配合演奏,在民間還有專門的達瑪鼓獨奏樂曲。在楚布寺甲瑞樂中只使用一支達瑪鼓,這種情況絕無僅有,或許是最初使用兩支,後因甲瑞樂中達瑪鼓作用並不突出,演奏較簡單而又不能華麗炫技,逐漸選用一支,而鼓棰仍使用兩個。
(七)雜阿(雙面小圓鼓)一支。“雜”藏文意爲陶,“阿”意爲鼓,雜阿即陶鼓。實際並非陶製鼓,而是鼓框用木製作,兩面蒙上皮,無柄,之所以稱爲陶鼓(藏文文獻上經常這樣記載),可能與最初的製作材料有關。甲瑞樂中的雜阿直經爲49公分,鼓框寬10公分。作爲與蘇爾納和達瑪鼓配對的對應形式,甲瑞樂中雜阿一般與橫笛配對使用,樂隊中蘇爾納、達瑪鼓演奏時橫笛與雜阿不加入演奏,橫笛與雜阿演奏時蘇爾納、達瑪鼓就不加入樂隊演奏。
(八)赤林(橫笛)兩支。藏語中“赤”意爲橫,“林”是林普的簡寫,意爲笛子,赤林指橫笛。甲瑞樂中的橫笛是兩支標准的由內地江浙一帶産的曲笛,質地上乘,主要在甲瑞樂中演奏旋律,與小圓鼓配合使用。橫笛音質清脆,亮澤,演奏時經常采用打指技法,是甲瑞樂中最爲重要的標志性樂器。
(九)艾歐母(小平鑼)一面。“艾毆母”專門稱呼小平鑼,大鑼(即平常使用的鑼)藏語稱鑼爲“喀阿”。艾歐母較小,直徑爲17.4。這樂器在西藏佛教寺院中難得見到,在甲瑞樂中常與雲鑼、芒鑼、小钹一起使用,是節奏性樂器,聲音清亮。
(十)替布瑪(芒鑼)一面。“替”藏語意爲平面,“布瑪”即凸起,替布瑪即面上凸起的鑼。替布瑪直徑爲25.5公分,鑼面中間突起部分的直徑6.2公分。替布瑪在西藏寺院和民間很少見到,只在個別寺院和靠近雲南的昌都芒康縣鹽井鄉民間能見到個別替布瑪。在西藏也可以說是件稀有的敲擊樂器。
(十一)佩多(小钹)一付。小钹也稱小镲,是西藏佛教寺院中普遍存在而使用較多的樂器,在甲瑞樂中配多雖然同屬雲鑼、芒鑼、艾歐母一類節奏性樂器,但配多的演奏比其它這類樂器更活躍一些,更多地與蘇爾納、橫笛配合演奏。
從甲瑞樂的樂器數量來看正好是十六件(達瑪鼓理應兩支),但樂器種類只有十一個。甲瑞樂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在樂器的組合成分方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據仁青巴桑講,甲瑞樂中過去還有從內地傳來的豎箜篌、五音雲鑼,十叁音雲鑼的演奏。這樣看來,無論樂器的數量還是樂器的種類都與十六的數字基本吻合。樂隊中的橫笛、雲鑼、小钹、小平鑼、鑼、芒鑼、長尖、直筒短嘴銅號等樂器也都是當時內地流行的樂器,因此,除了蘇爾納和達瑪鼓之外,其它樂器基本上都是內地流傳的樂器。另外,甲瑞樂隊中,樂曲旋律主要由蘇爾納和橫笛(各兩支)演奏。而丁丁查瑪(雲鑼)、達瑪鼓、雜阿(小圓鼓)、艾歐母(小平鑼)、替布瑪(芒鑼)、佩多(小钹)等樂器的演奏是間斷性的敲擊,基本上是節奏性的附屬樂器。
甲瑞樂主要使用于楚布寺舉行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迎請高僧活佛、念申儀式[9]以及在楚布寺夏季大修供會(即夏季“次曲”[10]羌姆神舞表演)時,在羌姆表演中迎請八種名號蓮花生[11]的儀仗、耍漢獅,表演長壽鳥、天王、勇男勇女(神的仆從)等場合。使用甲瑞樂的這些儀式活動並非平時舉行的一般性的儀式活動,而是規模大,規格高,相當重要的儀式活動。甲瑞樂在楚布寺的念申儀式上演奏,而在西藏其它佛教寺院中,念申儀式上都是由甲林和銅欽演奏念申曲。就楚布寺而言,平時一般性的念申儀式中也使用甲林和銅欽的演奏,並非凡是念申儀式都用甲瑞樂演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楚布寺對甲瑞樂的重視。雖然楚布寺的夏季“次曲”羌姆和“金剛杵”羌姆是18世紀由噶mb14世臺喬多吉活佛所創立[12],距今也只有300多年的曆史,但是甲瑞樂的樂器既然在噶嗎巴活佛第二世、第四世、第五世時期逐漸從內地中原地區傳入西藏,因此在此之前甲瑞樂可能已經在楚布寺的念申儀式等場合使用,具體如何使用、在何種場合使用等情況目前還未找到文獻記載或比較可靠的說法。
現在楚布寺裏流傳的甲瑞樂樂曲只有兩首,稱爲《甲瑞傑巴》(漢樂盛奏)、《赤林傑巴》(橫笛盛奏)。演奏《甲瑞傑巴》樂曲時,主要…
《西藏佛寺音樂中的漢地器樂形式——楚布寺甲瑞居楚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