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宗派融和想与实践
释有真、释有慧
星云大师改革佛教的思想可说是来自他年少时的经历。在经历过民初的教难及佛教改革失败史,使大师产生一种可以为了佛教奉献一生的强烈信念 。大师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应该做的,我就去做﹗为的只是让这个时代知道有佛教、有出家人﹗尤其,身为一个佛教徒,纵使没有力量贡献佛教,至少也应该护持佛教,这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 ”
星云大师在二十世纪后期对佛教发展扮演重要的推手,尤其他所弘扬的“人间佛教”,更是佛教得以复兴的重要原因。自一九八六年大师宣布退位并至美国西来寺闭关后,他犹如破壳而出的鸟,从佛光山出发开始全心投入向全球佛教界推行人间佛教理念的工作。然而分析大师国际弘法的谈话,可以发现到在全力强调人间佛教之前,大师选择先在教界内推广的融和的概念。这个证据就在来年的《世界显密佛学会议》 主题演说上:
“佛教流传至今,已不是某一地区的佛教,也不是某一教派的佛教,佛教的发展,主要是融合贯通──大小乘的融合贯通,南北传的融合贯通,僧信中的融合贯通,两众间的融合贯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贯通……我们的主旨是佛教世界文化的发展,先从自我交流沟通、显密融合,相行不悖,因为百川河流同归大海,佛教才能成其宽广,才能成为今日世界人类的一道光明! ”
这一段话帮助我们了解融和的思想对大师而言与佛教的顺利发展息息相关,而教界融和也是佛教未来发展必然的趋势。因此,透过星云大师宗派融和的思想来了解大师对推行人间佛教所做的努力,不失为一个适当的研究起点。本文试图藉由分析星云大师“宗派融和”的诠释与实践,来论证“宗派融和”对推广人间佛教的重要性,并期许能为人间佛教的弘扬献上一份微薄心意。
二、星云大师宗派融和的思想
在时代的变迁中,教界改革早已是共识。然而,大师发现佛教需要改革的并不是教理教义上的问题,而是迷漫在教界内的本位主义 。仔细观察大师宗派融合的思想,可以发现那完全是为了对治这个本位主义而特别被强调出来的。大师打破各家本位主义的方式基本上可以用一个理念来贯串,那就是突显彼此间所能共同接受的一致性,与包容区域文化所造成的差异性。后学将其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根本精神的一致性
大师所强调的第一个一致性便是“佛教界只有一个教主”。虽然散播在全世界的佛教因地域不同,以至弘传方式及日常行持的差异过大,让制度无法统一,然而,却可由思想上的共同点来寻求共识 。这个共识简单的说就是大家共同的教主及大家想要弘扬佛法的愿心。既然大家都认可应为共同的教主及愿心而努力,在共事时则可以“佛教第一”做为最高指导原则,避免过多个别的价值观影响整体佛教的发展。
(二)基本教理的稳固性
大师在提倡自己的融和思想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教界对其基本精神的检验。换句话说,除非大师的融和思想能在佛教基本教理上得到圆满的论证,否则无法于各宗派中获得认可。对此,大师提出:“融和就是中道,中道才是真正的佛法。 ”;大师将融和定位为佛教中道思想的具体实践。以实践面上来解释就是要把握“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原则;融和并非全盘否定自己或对方既有价值,而是寻求一种“共生之道” 。
(三) 自他两利的平等性
许多教界人士对于“融和”这个理念如何被实践带有错误的联想,尤其注重法脉传承的佛教界,对于教界融和是否会丧失自己教派既有的特色持有疑虑,因而裹足不前。对此,大师一方面宣扬融和的平等真义以破除迷思;二方面强调覆巢之下无完卵,唯有融和才能带来共存共荣的利益。“融和,是自他关系一致的。” 教界确实极需团结凝聚力量,但必需把握平等的原则 ,否则只会徒增心结。其实,大师心中的教界融和并非教理或教制上有所谓的“大一统”,而是期待教界能呈现和谐的“百花齐放”。因此,在这样的思考脉络下,就算是台湾佛教界长期受到批评的“山头主义”也不会是佛教根本的问题。大师甚至认为:佛教内部宗派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提供不同根器的人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也表示着佛法的兴隆,否则中国的四大名山岂不成为山头主义的拥护者。 比起聚焦于山头主义,更重要的是实践立基于平等原则上的团结。因为真正的融和并不会使各宗派失去各具特色的核心价值,反而可以吸收他人的长处来协助自己的发展,达成利益上的一致性。
身为一个宗教家,大师期待所有的佛教徒能够“重新调整思想,重新估定价值” 。佛教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是“不容许各宗各派自高自大 。”佛教徒必需要抱持开放、积极的态度,并以建立共识、互有默契为主轴,提倡彼此行事以佛教为大体,相互提携,包容尊重。而宗派的融和正是为了找回佛教改革的动力,也是在精神面上真正的回到佛陀的本怀。
三、星云大师宗派融和思想的实践
仔细观察大师宣扬融和的方式时,我们会发现他其实说的并不多。比起将自己的融和理论、思想做出完整的诠释甚或落实在文字上,更多的时候他是以实际的行动来引领大众的思潮。这种带动教界融和的思想或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深化的组织内部教育
一个理念要落实必须在群众中得到群体意识的认可。所以大师在宣扬融和理念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向徒众、信徒传达这样的理念。本位主义的形成与宗派内的排外性有一定的相关,因此大师在为徒众建立基本行事准则的宗门思想时,就一再强调:
“佛光人不可以私收徒众,要把徒众还给常住,甚至还给佛教。…… 。”
“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我们要有容许异己的雅量……不要强人同己……不必人人顺我…… 。”
“佛光人该有八种性格:(一)人间的喜乐性格(二)大众的融和性格…… 。”
此外,在信众组织-国际佛光会的建立上,大师也充分展现其融和思想,一方面组织本身在成员的组成上并无排斥任何一宗派或寺院,反倒定位为全世界有心的佛教人士所共有;二方面在每年对国际佛光会 的主题演说上,大师更是直接、间接将融和理念不断的散播出去。主题虽然不同,但是传达的理念无非是希望大众由内心到外行、由个人到社会、由区域到世界、由最初一念的“欢喜与融和” 开始,去完成当代佛教徒无负于过去、现在与未来当有的使命。
(二) 无私的共生行事理念
融和是以“佛教第一”做为行事方针,而确切奉行这个准则的大师所展现的便是教界所赞誉的无私领导风范。提携同道与后进对大师而言是他的本分事,因为“唯有人人布施欢喜,才能相互融合 。”比方说派遣弟子协助成就台湾灵岩山寺第一次传授三坛大戒 、为同道们陆续争取、介绍弘法布教的道场 、甚至面对举世瞩目的荣誉,也能欢喜成就他人 。因为大师“不愿大家『同归于尽』,让佛教蒙害,而希望佛法广被,众生有福。 ”
(三)团结的佛教组织形象
大师提倡的教界融和所予人的印象并非单纯、柔性的各派互相包容提携。实际上,大师提倡教派融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人间佛教,所以为了整体佛教的未来,有时团结力量的展现也是大师融和思想在实践面上的另一种风貌。
比方说分析过去的佛教事件,可以发现一直以来外界对佛教有诸多既定印象,一方面认为佛教界像一盘散沙,另一方面误解佛教徒的慈悲观是没有原则的滥慈悲。在这种状况下,有心人士看准佛教界无法团结,趁机见缝插针争取自己的利益。即便佛教界遭到外界明显的不尊重对待,大众仍是认为佛教徒就应该是忍气吞声无所反击;一但佛教徒积极争取权益,就指责其太过激进。更可悲的是传播媒体也依着旧有的错误印象来铺陈事件报导,以致误解越来越深,更加使佛教在社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地位。
这种情形在一九九四年发生于台北市的“观音不要走”事件中最为明显。一开始教界内缺乏统一共识 ,以至于事件发展到必需诉诸公众舆论来裁决的地步。当时大师认为事件继续发展下去,将会让台湾舆论界对佛教界整体观感误解加深,更会影响台湾佛教未来的发展,所以观音非留下不可。 最后事件在国际佛光会响应大师打破沉默的决定,提议发动三百多辆游览车北上参加“绕佛护观音”的活动之后画下句点。当时大雄精舍的明光法师在事情圆满落幕后说:“(佛教徒)静坐代表一种决心,但还是要圆满、融和。星云大师最后融和了市长、议长、及各界的意见,终于巧妙的将此事解决,皆大欢喜。……因为大师肯站出来……让他们(台湾社会)感受到佛教界的力量 ”。大师则感叹的说:“佛教界应记取『团结就是力量』的教训 。”
另一方面,观音事件也让大师看到传播媒体对舆论塑造的力量,尤其是媒体分析事件解读的角度与佛教界的行事作风有所差距,而媒体又习于片段式的抓取数据,因此在佛教事件的解读上时有失误。 对此,大师除了一再呼吁教界“我们要自己写历史”之外,也希望佛教界能对自己的处境有所自觉:唯有团结展现力量才能重塑社会形象,要学习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与地位,并获得社会的敬重,佛教才有未来。
后学认为教界确确实实的记取教训,八年后,台湾佛教界因为共同迎请佛指舍利来台的盛事,在公众眼前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大团结印象,同时也树立了佛教良好的形象。大师在对岸要求“星云签头,联合迎请,共同供奉,绝对安全”的原则下,串联教界展现融和团结的力量。当时担任…
《星云大师宗派融和想与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