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厌)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当放数修随。”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舍前数法,一心依随之出入,摄心缘息,智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二者证随:“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出入,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以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二者证止:“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
观有二种,一者修观:“於定心中,以慧分别,观於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人我,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二者证观:“如是观时,觉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远亦有二:一者修还:“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析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返观观心,次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此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如此正反推求,层层破析,乃至“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证还者,“心慧开发,不加功用,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是当舍还门。”
净也分二:一者修净:“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二者证净“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开发,心无依恃。......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又观、还、净之分别:观众生空——观;实法空——还;平等空——净。空三昧相应——观;无相相应——还;无作相应——净。
又《禅》卷五中说:初数於息,觉息微微,当置数息,便随於息,任运出入。若心欲静,便舍随,凝心止住。心若暗忽,即便静照色息(观)。心若浮动,即便舍观,归数及随、止也,是故名还。心不驰荡,凝神寂虑,故名为净。
守息者,如泰国阿姜查在《静止的流水·谈坐禅》中说:“我们以呼吸做我们禅修的对象(所缘境)......知晓出入息,以及完全专注於鼻端和气息出入的上唇时,我们就不要去追随呼吸了,只要在我们面前的鼻端建立起正念,并且在这一点上知晓呼吸——进、出、进、出、。......不久,心就会变得平静,呼吸会变得细密,心也就会变得轻安......坐於禅座时,心变得细密了,不过,无论我们是在什么状态里,我们都应该设法去觉知它,认识它。”
又,依守息而修禅,依次增进,即成十六特胜,这种修法是由(守)念息而修禅,依禅而断惑证真的全部过程。今依《释禅波罗密概说》(慧岳法师撰)略释之:(1)念息短。(2)念息长。即因功夫之长进,其呼吸已趋於精细,得均平微微寂静的境界。(3)念息遍身:思维自身为虚无,即能呈现呼吸会由一切毛孔,得风行出入於全身。(4)除身行:如深入禅定时,即能获心情安稳,粗息即时消灭。(5)觉喜:深入禅法时,自心自然呈现欢喜。(6)觉乐:即心情安稳,呈现大喜时,全身调适,其乐融融。(7)觉心行:即提高警觉,以防范对禅味(喜、乐)的贪著。(8)除心行:即时灭除贪受(乐、喜)的粗念,方能获]得安稳而进道。(9)觉心:如能舍除受味,自然不堕“沉掉”,得呈现明朗的境界。(10)念善:如心能不贪不受,即能趋於寂灭的安稳喜悦。(11)念心摄:舍除“掉”念,就能护持自心。(12)念心解脱:能离“掉、沉”两法,即能舍去二边,得到解脱。(13)无常行:因自心已得寂静定时,觉知诸法生灭。(14)断行:依无常行,能断诸烦恼。(15)离行:因烦恼断,心始能厌离一切恶念。(16)灭行:因离诸烦恼,能证一切灭,生一切智。
此外,依守息亦可修通明观禅:即修观时,摄心静坐调和气息,一心谛观气息通身出入,且必以觉息入无积聚、出无分散。虽觉息入出遍身,隙如空中风性,随缘无所有的状态。更进而既知息依於身,离身无息,一心谛观身色本无所有,凡质一切假身,尽是宿世妄想因缘所招感的业报而已!如此通照色心,观行成就时,即灭诸暗蔽,心眼大开,且速得三明六通。故称通明观禅。
守窍修禅的其它方法,如《禅》介词有五种,即五门禅:一者系心顶上,此“为心沉昏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之,即令浮风,乍如风病,或以得通欲飞,不可恒用。”二者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白骨观,久则生过。眼好上瞻;或可见於黄、赤等色,如花如云,种种相貌令情虑颠倒。”三者系心鼻柱:“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四者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五者系心地轮:“此,最在下,气随心下,则四大调和,亦以扶本,修习不净观(白骨观)者,多从下起,因此系心,或能发本不净观门。”
二、制心:《禅》卷三云:“心非形色,亦无处所,岜可系之在境?但是妄想缘虑,故须制之!”即是说行者系心於缘,住境修止,然心猿意马,难以驯服,所以应适当调伏,令安稳修止,这是修止能否顺利进行和进步的中心环节。
具体制心之法,如《禅》中云:“若心浮动,可作意下著止之;若心沉没,可上著止之。”这对修止过程中心的浮动、沉没提出了具体的一点对治措施。
在修止中,有四种情形能扰乱定心,应当远离或加以对治。如《瑜伽》卷十一云:“应远离相、复有四种:谓沉相、掉相、乱相、著相。”“何等沉相,谓不守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常觉悟;勤修观行,不正知住, 是痴行性。耽著睡眼,无巧便慧,恶作俱行。欲动心观,不曾修习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为纯善,一向思维奢摩他相,其心昏暗。於胜境界,不乐攀缘。”“何等掉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广说,是贪行性。乐不寂静,无厌离心,无巧便慧。太举俱行。如前欲等(乐胜境界),不曾修举。於举未善,唯一向修。由于种种随行掉法,亲里寻等动乱其心。何等乱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纯根性。多求多务,多诸事业,寻思行性。无巧便慧,无厌离心,不修远离。於胜境界不乐攀缘。亲近愦闹,方便间缺(不足),不审知乱、不乱相。何等著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是爱行性,多烦恼性,不如理思,不见过患。又於增上(贪著)无出离见。”
对於如上所说四种修定过失的对治,即是应修举、止舍三法。《瑜伽》卷六十八:“云何於毗奈耶勤学比丘依定第二时应不放逸?谓有比丘或住空闲——为欲断(五盖)故,於时时间应修止相......举相......舍相。彼於如是举止舍相得善巧已,由下劣心(沉相)虑,恐下劣,应正修止;由掉举心虑,恐掉举,便修内止;心得平等,便修上舍。又於已得三摩地中,不生爱味,不起顾恋,无有贪染,无著而住(即地修舍)。”
又修舍的前提,并不是所有没有沉掉的时间都可以修舍,只是在已经摧灭了沉掉的全部势力时,心能随顺远离沉掉后的平等性,真正安住於所缘之境自然运转,才能够修舍。如《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说:“当知此舍,是舍防护(沉掉)功用,非舍取境之力也。又非凡无沉掉之时皆可修舍,是於已摧沉掉力时乃修。”《瑜伽》卷十三也说:“应於三相(即举、止、舍)作意思惟......应时时间作意思维奢摩他等差别之相,不应一向为欲对治沉掉等故。若於止举未串习者,唯一向修,是沉掉相。如此修者,当知住在方便道位。若时时间思维舍相,如是在於成满道位。”也就是说,在修止中,尚具有沉掉的方便道位,即应修举或止,若处在沉掉已舍的成满道位,即应修舍。
关于烦乱心或掉举的对治,阿姜查说:“如果心烦的话,提起正念,然后深浓地吸一口气,直到再也吸不进去为止,接下来,将它毫不存留地吐出来。依照这个方法,再做一次深呼吸,直到吸满为止,然后再吐出来。这样子做两、三次,然后再重新将专注力建立起来,心应该就会更平静。假使任何法尘造成内心烦乱,每次就再重复这个方法。”(《静止的流水·定的修习》139页)。
昏沉的对治,《静止的流水》中说:“对治睡意有许多方法。如果你坐在黑暗的地方,就移到一个光明的地方去。打开你的双眼,站起来,去洗洗脸或洗个澡。如果你想睡觉,就换一个姿式。多径行,倒退着起,害怕撞着东西的恐惧会使你保持清醒。假使这个方法失败,就站着不要动,将心弄清楚,然后观照满心的光明。抑或坐在悬崖或深井的边缘,这样你就不敢睡觉了。如果没有效果,那就去睡一下。小心谨慎的躺下来,试着去觉知,直到你入睡的那一刻为止。然后,在你睡醒来的时候,立即起身,别去看时钟或翻身再睡,从你清醒的那一刹那,就要开始正念。”四、修止的过程
修止的过程,可分九个阶段,即九住心:初内住心,即是由最初听闻有关修定的教法,并随顺所闻教法令心内住。那时候便觉得“妄想”或“杂念”如同瀑布之水——流泻不停,最初认识到妄念纷飞的心理状态。第二续住心:先安住於所缘之境,由反复思维而进行修习,开始获得…
《止的修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