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散,是名修數。”“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厭)數爲粗,意不欲數。爾時行者當放數修隨。”
隨亦有二:一者修隨“舍前數法,一心依隨之出入,攝心緣息,智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二者證隨:“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出入,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爲粗,心厭欲舍,如以疲極欲眠,不樂衆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隨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二者證止:“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叁昧,雖複無爲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
觀有二種,一者修觀:“於定心中,以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叁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刹那不住。無有人我,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二者證觀:“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叁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刹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
遠亦有二:一者修還:“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析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返觀觀心,次觀心者從何而生?爲從此觀心生,爲從非觀心生?”如此正反推求,層層破析,乃至“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證還者,“心慧開發,不加功用,任運自能破析,返本還源......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是當舍還門。”
淨也分二:一者修淨:“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二者證淨“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叁昧開發,心無依恃。......叁界垢盡,故名證淨。”
又觀、還、淨之分別:觀衆生空——觀;實法空——還;平等空——淨。空叁昧相應——觀;無相相應——還;無作相應——淨。
又《禅》卷五中說:初數於息,覺息微微,當置數息,便隨於息,任運出入。若心欲靜,便舍隨,凝心止住。心若暗忽,即便靜照色息(觀)。心若浮動,即便舍觀,歸數及隨、止也,是故名還。心不馳蕩,凝神寂慮,故名爲淨。
守息者,如泰國阿姜查在《靜止的流水·談坐禅》中說:“我們以呼吸做我們禅修的對象(所緣境)......知曉出入息,以及完全專注於鼻端和氣息出入的上唇時,我們就不要去追隨呼吸了,只要在我們面前的鼻端建立起正念,並且在這一點上知曉呼吸——進、出、進、出、。......不久,心就會變得平靜,呼吸會變得細密,心也就會變得輕安......坐於禅座時,心變得細密了,不過,無論我們是在什麼狀態裏,我們都應該設法去覺知它,認識它。”
又,依守息而修禅,依次增進,即成十六特勝,這種修法是由(守)念息而修禅,依禅而斷惑證真的全部過程。今依《釋禅波羅密概說》(慧嶽法師撰)略釋之:(1)念息短。(2)念息長。即因功夫之長進,其呼吸已趨於精細,得均平微微寂靜的境界。(3)念息遍身:思維自身爲虛無,即能呈現呼吸會由一切毛孔,得風行出入於全身。(4)除身行:如深入禅定時,即能獲心情安穩,粗息即時消滅。(5)覺喜:深入禅法時,自心自然呈現歡喜。(6)覺樂:即心情安穩,呈現大喜時,全身調適,其樂融融。(7)覺心行:即提高警覺,以防範對禅味(喜、樂)的貪著。(8)除心行:即時滅除貪受(樂、喜)的粗念,方能獲]得安穩而進道。(9)覺心:如能舍除受味,自然不墮“沈掉”,得呈現明朗的境界。(10)念善:如心能不貪不受,即能趨於寂滅的安穩喜悅。(11)念心攝:舍除“掉”念,就能護持自心。(12)念心解脫:能離“掉、沈”兩法,即能舍去二邊,得到解脫。(13)無常行:因自心已得寂靜定時,覺知諸法生滅。(14)斷行:依無常行,能斷諸煩惱。(15)離行:因煩惱斷,心始能厭離一切惡念。(16)滅行:因離諸煩惱,能證一切滅,生一切智。
此外,依守息亦可修通明觀禅:即修觀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谛觀氣息通身出入,且必以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雖覺息入出遍身,隙如空中風性,隨緣無所有的狀態。更進而既知息依於身,離身無息,一心谛觀身色本無所有,凡質一切假身,盡是宿世妄想因緣所招感的業報而已!如此通照色心,觀行成就時,即滅諸暗蔽,心眼大開,且速得叁明六通。故稱通明觀禅。
守竅修禅的其它方法,如《禅》介詞有五種,即五門禅:一者系心頂上,此“爲心沈昏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之,即令浮風,乍如風病,或以得通欲飛,不可恒用。”二者系心發際:“此處發黑、肉白、心則易住;或可發白骨觀,久則生過。眼好上瞻;或可見於黃、赤等色,如花如雲,種種相貌令情慮顛倒。”叁者系心鼻柱:“鼻是風門,覺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無常,亦以扶本安般之習,心靜能發禅定。”四者系心臍下:“臍是氣海,亦曰中宮。系心在臍,能除衆病!或時內見叁十六物,發特勝等禅。”五者系心地輪:“此,最在下,氣隨心下,則四大調和,亦以扶本,修習不淨觀(白骨觀)者,多從下起,因此系心,或能發本不淨觀門。”
二、製心:《禅》卷叁雲:“心非形色,亦無處所,岜可系之在境?但是妄想緣慮,故須製之!”即是說行者系心於緣,住境修止,然心猿意馬,難以馴服,所以應適當調伏,令安穩修止,這是修止能否順利進行和進步的中心環節。
具體製心之法,如《禅》中雲:“若心浮動,可作意下著止之;若心沈沒,可上著止之。”這對修止過程中心的浮動、沈沒提出了具體的一點對治措施。
在修止中,有四種情形能擾亂定心,應當遠離或加以對治。如《瑜伽》卷十一雲:“應遠離相、複有四種:謂沈相、掉相、亂相、著相。”“何等沈相,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後夜不常覺悟;勤修觀行,不正知住, 是癡行性。耽著睡眼,無巧便慧,惡作俱行。欲動心觀,不曾修習正奢摩他。於奢摩他未爲純善,一向思維奢摩他相,其心昏暗。於勝境界,不樂攀緣。”“何等掉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如前欲等(樂勝境界),不曾修舉。於舉未善,唯一向修。由于種種隨行掉法,親裏尋等動亂其心。何等亂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知,是純根性。多求多務,多諸事業,尋思行性。無巧便慧,無厭離心,不修遠離。於勝境界不樂攀緣。親近愦鬧,方便間缺(不足),不審知亂、不亂相。何等著相?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知,是鈍根性,是愛行性,多煩惱性,不如理思,不見過患。又於增上(貪著)無出離見。”
對於如上所說四種修定過失的對治,即是應修舉、止舍叁法。《瑜伽》卷六十八:“雲何於毗奈耶勤學比丘依定第二時應不放逸?謂有比丘或住空閑——爲欲斷(五蓋)故,於時時間應修止相......舉相......舍相。彼於如是舉止舍相得善巧已,由下劣心(沈相)慮,恐下劣,應正修止;由掉舉心慮,恐掉舉,便修內止;心得平等,便修上舍。又於已得叁摩地中,不生愛味,不起顧戀,無有貪染,無著而住(即地修舍)。”
又修舍的前提,並不是所有沒有沈掉的時間都可以修舍,只是在已經摧滅了沈掉的全部勢力時,心能隨順遠離沈掉後的平等性,真正安住於所緣之境自然運轉,才能夠修舍。如《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說:“當知此舍,是舍防護(沈掉)功用,非舍取境之力也。又非凡無沈掉之時皆可修舍,是於已摧沈掉力時乃修。”《瑜伽》卷十叁也說:“應於叁相(即舉、止、舍)作意思惟......應時時間作意思維奢摩他等差別之相,不應一向爲欲對治沈掉等故。若於止舉未串習者,唯一向修,是沈掉相。如此修者,當知住在方便道位。若時時間思維舍相,如是在於成滿道位。”也就是說,在修止中,尚具有沈掉的方便道位,即應修舉或止,若處在沈掉已舍的成滿道位,即應修舍。
關于煩亂心或掉舉的對治,阿姜查說:“如果心煩的話,提起正念,然後深濃地吸一口氣,直到再也吸不進去爲止,接下來,將它毫不存留地吐出來。依照這個方法,再做一次深呼吸,直到吸滿爲止,然後再吐出來。這樣子做兩、叁次,然後再重新將專注力建立起來,心應該就會更平靜。假使任何法塵造成內心煩亂,每次就再重複這個方法。”(《靜止的流水·定的修習》139頁)。
昏沈的對治,《靜止的流水》中說:“對治睡意有許多方法。如果你坐在黑暗的地方,就移到一個光明的地方去。打開你的雙眼,站起來,去洗洗臉或洗個澡。如果你想睡覺,就換一個姿式。多徑行,倒退著起,害怕撞著東西的恐懼會使你保持清醒。假使這個方法失敗,就站著不要動,將心弄清楚,然後觀照滿心的光明。抑或坐在懸崖或深井的邊緣,這樣你就不敢睡覺了。如果沒有效果,那就去睡一下。小心謹慎的躺下來,試著去覺知,直到你入睡的那一刻爲止。然後,在你睡醒來的時候,立即起身,別去看時鍾或翻身再睡,從你清醒的那一刹那,就要開始正念。”四、修止的過程
修止的過程,可分九個階段,即九住心:初內住心,即是由最初聽聞有關修定的教法,並隨順所聞教法令心內住。那時候便覺得“妄想”或“雜念”如同瀑布之水——流瀉不停,最初認識到妄念紛飛的心理狀態。第二續住心:先安住於所緣之境,由反複思維而進行修習,開始獲得…
《止的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