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
1.眼识 2.耳识 3.鼻识 4.舌识 5.身识 6.意识 7.末那识 8.阿赖耶识。
有情生命的身体是由四大物质假合而成的。依身体的功能可分为六大部分:1.视觉器官(眼根) 2.听觉器官(耳根) 3.嗅觉器官(鼻根) 4.味觉器官(舌根) 5.四肢躯干包括内脏(身根) 6.思维器官(大脑)。有情生命就是靠这六大器官,在世间对内外事物进行感知与了别,而做种种的心意活动的。
而这六根,是由四大物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这六根本身没有什么精神力量,也没有什么功能。它们与宇宙中其他的物质形态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是谁给予了它们对内外事物,进行感知与了别认知的精神力量与功能的那?这就是心识的力量!
由于心识力量的作用才使原本没有精神力,没有功能的六根,有了活力,有了对内外事物进行感知与了别认知的功能。心识的力量作用在不同的身体器官上,就会显现出不同的功能。心识力量作用在眼根上,眼根就有了视觉功能,就可以看到世间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同样的道理,心识的力量作用在耳 .鼻.舌.身.意,就会使生命体有了听觉.味觉.触觉.思维活动。
也就是说:心识的力量作用在不同的器官,不同的器官就会反映出不同的心识力。作用在眼睛上的就是眼识,作用在耳朵上的就是耳识,作用在鼻子上的就是鼻识.作用在舌头上的就是舌识.作用在四肢上的就是身识.作用在大脑的就是意识。
一定要把根与识区别开,不要混为一谈。
根:是物质现象,由四大物质假合而成。
识:是一种能力,分辨.了别.认知内外事物的能力。是有情生命对内外事物所起的,一种错误的认知与见解。
我们的四大假合的色身不能离开心识。有情生命的色身离开了心识,就不能在世间了别认知内外事物,就不能动身发语.做种种的思维与活动。离开了心识,那有情生命就与枯木朽石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而心识却不需世间的色身,也可以发挥他的力量!因为心识是纯粹的精神境界的现象,他不属于物质世界。
可心识也不是随意就可以放弃世间的色身,而任意独存的。
否则我们也就没有烦恼与痛苦的束缚了,也就没有修行的必要了。心识需不需要色身,完全取决于心识以往的业力与修行境界。如果是业力牵引他与色身而结合,那么心识就很难离色身而独存了。无论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间,心识都会被强大的业力牵引而不能舍离色身独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这五识的共同功能是:对他们现前的外部事物,无需思量考虑当下就可以了别认知,并生起善.恶.非善非恶(无记)的反应。这五识本身没有思量考虑的功能,为什么还能当下生起善.恶等的反应那?这是因为心识在历世的生命轮回中,所积累的大量的经验,转变成了他们的本能反应(条件反射)。
五识可以让生命体在物欲的世间里,通过根身追逐世间色.声.香.味.触的物欲享乐。这五识各自负责各自的功能,与其他四识功能互不干涉。这五识的五种功能,可以在欲界的一切时空里,随缘起用。他们对外部事物的了别认知,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认知。只有将他们五识对外部事物的认知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外部印象。能起到收集前五识,对外部事物的印象与整合功能的,就是第六识,“意识”。
第六识:意识(思维中枢)
意识才是真正的了别认知之识。意识好比一个情报部,而五识就好比分散各地,执行各种情报收集任务的特工。五识把各自收集的情报汇报给总部--意识。意识在把五识收集的情报进行分析.整理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并可以协调前五识,迅速地做出善的.恶的.非善非恶的(无记)三种反应。
(意识在生命体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那?)
意识的作用
意识在生命体中能起现量.比量.非量的作用三种作用。
一.现量的作用:
意识在对具有实质存在的事物,根据以往的经验,不加思考地做出判断的能力。
二.比量的作用:
意识对没有实质存在的事物,根据以往的经验,迅速做出比较.测度.推论,也能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猜谜语)狗. 孩. 花生
三.非量的作用:
意识对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无中生有,并做出错误虚妄的认知。这就是意识的三种作用。
意识作用的局限
六识不是对所有的外部事物都能了别认知的。六识的作用是有局限的,他只能对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种外境进行了别认知。
性境:
就是实实在在的外境。
独影境:
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没有实质存在的幻境。(海市蜃楼.梦境等等)
带质境:
意识对实质存在的外境,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了别认知,把他误认他物而不自觉。意识
错误的了别认知的这类外境,就叫带质境。
(比如:鱼 以前人类认为是水里的就是鱼————)
意识的功能:
意识具备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就是五十一个心理状态。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就是意识的功能。
1.作意 2.触 3.受 4.想 5.思 6.欲 7.胜解 8.念 9.定 10.慧 11.信 12.精进 13.惭 14.愧 15.无贪 16.无嗔 17.无痴 18.轻安 19.不放逸 20.行舍 21.不害 22.贪 23.嗔 24.痴 25.无明 26.慢 27.不正见 28.忿 29.恨 30.恼 31.覆 32.诳 33.谄 34.骄 35.害 36.嫉 37.悭(qian ) 38.无惭 39.无愧 40.不信 41.懈怠 42.放逸 43.昏沉 44.掉举 45.失念 46. 不正知 47.散乱 48.睡眠 49.恶作 50.寻求 51.伺(审视.伺察)。
第六识--意识,具备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因此,有情生命的起心.动念.身.口.意的活动,全是由意识引发的。
虽然意识具备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但是他有他的局限性。第六识,它是依经验惯性地,使生命做机械的反应,不需要太多的思量。(比如: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冷了穿衣等)它只是起到对外部事物了别认知的作用。它对内外事物的了别认知一结束,它也就停止了活动。
它不需要对外部事物做比较复杂地思考.度量与推理,因为第六识在历世的生死轮回中,积累了大量的,对内外事物的了别认知的经验。它只需要将现前的内外事物,与往昔的经验进行简单地对比.度量与推理,并机械.本能地做出反应就可以了。反应结束之后,它也就停止了活动。
最重要的一点是,六识在对内外事物的了别认知的过程中,便产生了对内外事物的“妄想分别之心”,可以说:六识就是妄想分别之识。我们的妄想分别心,就是由它的活动而生起的。这就是第六识---意识。
第七识:末那识
第六识是依经验.本能做机械的活动,而第七识是较为自觉.主动.着意的心理活动。他才是生命体真正掌管思量活动的部分。
他具有:贪.痴.不正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慢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
具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恐惧.激动.失去内心的安宁)
失念(忘记).不正知(愚昧无知).散乱八个随烦恼心所有
法。
具有:触.作意(寻找.取境).受.想.思(思量.比度)五个遍行心所有法。
具有一个:慧.别境心所有法。(十八)
末那识一但遇到外缘,便生起相对外部事物,恒起差别的您我之想(我执),他无时无刻不在把持着这个我执。无论前六识那一法.那一作用的生起,这个我执都会同时并起。无论六根做什么样的活动,他都认为是他所做.是他的行为。(--)
他能不断地主动.自觉地审察.思量内外事物,而生起善.恶等念头。这些念头.想法直接影响第六识,令六识指挥前五识做出种种反应与行为。所以末那识一但活动,他就可以指挥我们的色身,发语.动身做种种的身.口.意的行为。
可由于末那识具有很少的一部分心所有法,所以他的力量很是有限,本来他才是真正掌管思量的。可由于六识强大的惯性.机械的活动力,使七识多数时间是被前六识而左右。所以我们的生命活动,多数都是在依惯性,机械的生活,很少动脑。
而六识在无数次地生死轮回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原本是由七识的自觉.主动.着意的思量而来。现在由于六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的生命主要依靠经验,来惯性机械地生活,反使六识成为了生命活动的主导。而当下.今生末那识对内外事物的思维.思量的活动,又会成为今后六识的经验。六识今后在依现在末那识的思量经验而惯性.机械的活动。就这样,七识与六识彼此相互薰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生命,生死轮回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八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七识--末那识的本体,为七识所依。他有很多的叫名字,我们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赖耶识的本质与功能。
阿赖耶:
在生死轮回之中,长处而不败坏.失散。
藏识:
因为他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的三种功能,所以叫他“藏识”。
能藏:他能把前七识的所有生活经验储藏起来,而且不会忘记或丢失。他不但能储藏今生的生活经历,而且能储藏前生与未来生的生活经历。八识他能把我们所有的果报种子(还没得到果报前)储藏起来,在今后的生命活动中随缘引…
《极乐之光 佛法的原理 ~ 生命现象的四个真理(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