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之光 佛法的原理 ~ 生命現象的四個真理(四聖谛)

  八識

   1.眼識 2.耳識 3.鼻識 4.舌識 5.身識 6.意識 7.末那識 8.阿賴耶識。

   有情生命的身體是由四大物質假合而成的。依身體的功能可分爲六大部分:1.視覺器官(眼根) 2.聽覺器官(耳根) 3.嗅覺器官(鼻根) 4.味覺器官(舌根) 5.四肢軀幹包括內髒(身根) 6.思維器官(大腦)。有情生命就是靠這六大器官,在世間對內外事物進行感知與了別,而做種種的心意活動的。

   而這六根,是由四大物質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的。這六根本身沒有什麼精神力量,也沒有什麼功能。它們與宇宙中其他的物質形態沒有什麼區別。

   那麼是誰給予了它們對內外事物,進行感知與了別認知的精神力量與功能的那?這就是心識的力量!

   由于心識力量的作用才使原本沒有精神力,沒有功能的六根,有了活力,有了對內外事物進行感知與了別認知的功能。心識的力量作用在不同的身體器官上,就會顯現出不同的功能。心識力量作用在眼根上,眼根就有了視覺功能,就可以看到世間的各種事物與現象。同樣的道理,心識的力量作用在耳 .鼻.舌.身.意,就會使生命體有了聽覺.味覺.觸覺.思維活動。

   也就是說:心識的力量作用在不同的器官,不同的器官就會反映出不同的心識力。作用在眼睛上的就是眼識,作用在耳朵上的就是耳識,作用在鼻子上的就是鼻識.作用在舌頭上的就是舌識.作用在四肢上的就是身識.作用在大腦的就是意識。

   一定要把根與識區別開,不要混爲一談。

  根:是物質現象,由四大物質假合而成。

  識:是一種能力,分辨.了別.認知內外事物的能力。是有情生命對內外事物所起的,一種錯誤的認知與見解。

   我們的四大假合的色身不能離開心識。有情生命的色身離開了心識,就不能在世間了別認知內外事物,就不能動身發語.做種種的思維與活動。離開了心識,那有情生命就與枯木朽石沒有什麼區別了,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而心識卻不需世間的色身,也可以發揮他的力量!因爲心識是純粹的精神境界的現象,他不屬于物質世界。

   可心識也不是隨意就可以放棄世間的色身,而任意獨存的。

  否則我們也就沒有煩惱與痛苦的束縛了,也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了。心識需不需要色身,完全取決于心識以往的業力與修行境界。如果是業力牽引他與色身而結合,那麼心識就很難離色身而獨存了。無論生命體以何種色身出現于世間,心識都會被強大的業力牽引而不能舍離色身獨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這五識的共同功能是:對他們現前的外部事物,無需思量考慮當下就可以了別認知,並生起善.惡.非善非惡(無記)的反應。這五識本身沒有思量考慮的功能,爲什麼還能當下生起善.惡等的反應那?這是因爲心識在曆世的生命輪回中,所積累的大量的經驗,轉變成了他們的本能反應(條件反射)。

   五識可以讓生命體在物欲的世間裏,通過根身追逐世間色.聲.香.味.觸的物欲享樂。這五識各自負責各自的功能,與其他四識功能互不幹涉。這五識的五種功能,可以在欲界的一切時空裏,隨緣起用。他們對外部事物的了別認知,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認知。只有將他們五識對外部事物的認知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外部印象。能起到收集前五識,對外部事物的印象與整合功能的,就是第六識,“意識”。

  第六識:意識(思維中樞)

   意識才是真正的了別認知之識。意識好比一個情報部,而五識就好比分散各地,執行各種情報收集任務的特工。五識把各自收集的情報彙報給總部--意識。意識在把五識收集的情報進行分析.整理成一個完整的判斷,並可以協調前五識,迅速地做出善的.惡的.非善非惡的(無記)叁種反應。

   (意識在生命體中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那?)

   意識的作用

   意識在生命體中能起現量.比量.非量的作用叁種作用。

  一.現量的作用:

   意識在對具有實質存在的事物,根據以往的經驗,不加思考地做出判斷的能力。

  二.比量的作用:

   意識對沒有實質存在的事物,根據以往的經驗,迅速做出比較.測度.推論,也能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猜謎語)狗. 孩. 花生

  叁.非量的作用:

   意識對根本沒有存在的事物,無中生有,並做出錯誤虛妄的認知。這就是意識的叁種作用。

   意識作用的局限

   六識不是對所有的外部事物都能了別認知的。六識的作用是有局限的,他只能對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種外境進行了別認知。

  性境:

   就是實實在在的外境。

  獨影境:

   能爲意識了別認知的,沒有實質存在的幻境。(海市蜃樓.夢境等等)

  帶質境:

   意識對實質存在的外境,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了別認知,把他誤認他物而不自覺。意識

   錯誤的了別認知的這類外境,就叫帶質境。

   (比如:魚 以前人類認爲是水裏的就是魚————)

  意識的功能:

   意識具備全部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就是五十一個心理狀態。這五十一個心理狀態,就是意識的功能。

   1.作意 2.觸 3.受 4.想 5.思 6.欲 7.勝解 8.念 9.定 10.慧 11.信 12.精進 13.慚 14.愧 15.無貪 16.無嗔 17.無癡 18.輕安 19.不放逸 20.行舍 21.不害 22.貪 23.嗔 24.癡 25.無明 26.慢 27.不正見 28.忿 29.恨 30.惱 31.覆 32.诳 33.谄 34.驕 35.害 36.嫉 37.悭(qian ) 38.無慚 39.無愧 40.不信 41.懈怠 42.放逸 43.昏沈 44.掉舉 45.失念 46. 不正知 47.散亂 48.睡眠 49.惡作 50.尋求 51.伺(審視.伺察)。

   第六識--意識,具備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因此,有情生命的起心.動念.身.口.意的活動,全是由意識引發的。

   雖然意識具備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但是他有他的局限性。第六識,它是依經驗慣性地,使生命做機械的反應,不需要太多的思量。(比如: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冷了穿衣等)它只是起到對外部事物了別認知的作用。它對內外事物的了別認知一結束,它也就停止了活動。

   它不需要對外部事物做比較複雜地思考.度量與推理,因爲第六識在曆世的生死輪回中,積累了大量的,對內外事物的了別認知的經驗。它只需要將現前的內外事物,與往昔的經驗進行簡單地對比.度量與推理,並機械.本能地做出反應就可以了。反應結束之後,它也就停止了活動。

   最重要的一點是,六識在對內外事物的了別認知的過程中,便産生了對內外事物的“妄想分別之心”,可以說:六識就是妄想分別之識。我們的妄想分別心,就是由它的活動而生起的。這就是第六識---意識。

  第七識:末那識

   第六識是依經驗.本能做機械的活動,而第七識是較爲自覺.主動.著意的心理活動。他才是生命體真正掌管思量活動的部分。

  他具有:貪.癡.不正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慢四個根本煩惱心所有法。

  具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恐懼.激動.失去內心的安甯)

   失念(忘記).不正知(愚昧無知).散亂八個隨煩惱心所有

   法。

  具有:觸.作意(尋找.取境).受.想.思(思量.比度)五個遍行心所有法。

  具有一個:慧.別境心所有法。(十八)

   末那識一但遇到外緣,便生起相對外部事物,恒起差別的您我之想(我執),他無時無刻不在把持著這個我執。無論前六識那一法.那一作用的生起,這個我執都會同時並起。無論六根做什麼樣的活動,他都認爲是他所做.是他的行爲。(--)

   他能不斷地主動.自覺地審察.思量內外事物,而生起善.惡等念頭。這些念頭.想法直接影響第六識,令六識指揮前五識做出種種反應與行爲。所以末那識一但活動,他就可以指揮我們的色身,發語.動身做種種的身.口.意的行爲。

   可由于末那識具有很少的一部分心所有法,所以他的力量很是有限,本來他才是真正掌管思量的。可由于六識強大的慣性.機械的活動力,使七識多數時間是被前六識而左右。所以我們的生命活動,多數都是在依慣性,機械的生活,很少動腦。

   而六識在無數次地生死輪回中積累的大量經驗,原本是由七識的自覺.主動.著意的思量而來。現在由于六識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使的生命主要依靠經驗,來慣性機械地生活,反使六識成爲了生命活動的主導。而當下.今生末那識對內外事物的思維.思量的活動,又會成爲今後六識的經驗。六識今後在依現在末那識的思量經驗而慣性.機械的活動。就這樣,七識與六識彼此相互薰習,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也是生命,生死輪回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八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七識--末那識的本體,爲七識所依。他有很多的叫名字,我們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賴耶識的本質與功能。

  阿賴耶:

   在生死輪回之中,長處而不敗壞.失散。

  藏識:

   因爲他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的叁種功能,所以叫他“藏識”。

   能藏:他能把前七識的所有生活經驗儲藏起來,而且不會忘記或丟失。他不但能儲藏今生的生活經曆,而且能儲藏前生與未來生的生活經曆。八識他能把我們所有的果報種子(還沒得到果報前)儲藏起來,在今後的生命活動中隨緣引…

《極樂之光 佛法的原理 ~ 生命現象的四個真理(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