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95▪P2

  ..续本文上一页于菩萨来讲无住则智,修福则悲。你在布施的时候,是叫悲心,但是无住的时候是叫智慧,智慧与悲心叫悲智双运。有悲有智,智者与慧相应,悲者与你的福田相应叫福慧双修。没有福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没有智慧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烦恼。

  我们的烦恼并不能责怪于别人,是你没有智慧。我们为什么要到寺庙来,就是要求福求慧。福,无住就福大,只要你做一切事情心无住就是福大。怎么样达到无住呢?了知实相。怎么了知实相呢?知道世间所有一切看到的见到的闻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你本来自性中的宝藏。这一份宝藏是你一个部分,但是你为什么有贪着呢?因为你有住了,所以就贪着,那你的福田就这么多了。如果你不住,你的福田更加广大。只要你不住心生起来,你的福田越来越广大。所以无住就生福报,无住就生大智慧,有大智慧心就大,有大福报量就大,有心大量大,你福大慧大,在这个世界你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一个没有福德的人,连点灯的钱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他无始以来心中闭塞。没有福的人,没有智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没有慧心量不大,你怎么会包容于众生呢?你福不大,怎么去布施呢?福有两种福,一个心中之福,一个是外面的福。心福,你站在那个地方别人看着就很开心,这个就是你的福报。你坐在任何一个地方,别人看到你就很安心,你心中有德啊,它也是一种福报。外面的福可以行布施,可以做善事,这也是一种福报。有福报的人,就可以广结善缘。

  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他如果没有福德怎么会来布施我们呢?他不布施我们怎么救度我们呢?你想一想,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修行的时候,如果他没有福德不跟我们结缘,那他成佛了度我们很困难的。像我们放生,都要拿钱去买生命去放,没有钱你怎么买生命呢?但是无住也很重要,无住之心就是究竟,就是你做了但是心中无住。为什么呢?你无住之体是智,做这些善事是悲,这是悲智双运。没有哪尊佛不叫两足尊啊。“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两足尊”哪两足呢?就是福德和智慧。没有哪一尊佛福报不俱足的。他无量劫来修福。他修福干什么呢?不是为自己修福,是无住修福。怎么无住修福呢?做一切善事他无住。因为无住跟智相应,有住就有烦恼。有住之福是虚妄之体。在此世界做任何有住的体是不能度众生的,只能够种一点福田而已。如果你无住,那你这个钱施出去以后,这个人将来就是你成佛以后所度的众生。为什么呢?无住是成佛啊。你所做的这个福德是无住之福,那这个众生就被你结了。这个结什么缘?这个叫断绝生死之缘,结无上福田之缘,这个结缘才是真正的结缘。两个结,一个结是结束断绝生死之缘;另外一个结是结佛缘。所以我们做任何善事,你心中无住,你就是结断生死之缘,结无上福田之缘,将来你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了以后,你所度的众生都是你过去世所结的佛缘。所以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教下,都是释迦牟尼佛断绝生死结了无上的佛缘啊!我们无始以来都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在此世界,不管我们修寺庙也好,砍柴运水也好,搬砖也好,你一定要知道结缘,不是结生死之缘,要断绝生死之缘,结上佛缘。做的时候你内心中要起无染观,做一切事情心中无住,无住则清净。越清净你做的时候力量越大。就是此世界都会得大力,都会得大用。

  所以过去一个皇帝问我修寺庙福德有多大,智者大师说,他说你就片瓦之功。皇帝问我做了那么大的功德怎么只有片瓦之功呢?大师说,有一天在金山寺的时候,看到人家在修寺庙递瓦,你在旁边就随手拿了三片瓦递上去,他说你只有片瓦之功。叫人家做那是人家做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要自己亲手去做才对。就像我一样,我不管叫你怎么修行,如果我不修行那也是没用。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没有用,那只是有一点福报而已,这个福报是妄的,因为你有住。所以要自己实际的去修行。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是没有用的。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一定要自己的实际修行。所以皈依佛,是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法是代表清净的意思,是离开邪见、不正见,进入正确的知见,进入一切法。

  佛法令我们离欲,并不是给你一个好奇的东西,只是让我们离开欲望而已

  法就是离欲,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离开欲望,不可能增加我们的欲望。它是在无相无住的体里面,怎么会令我们生起欲望之心呢?所以紧紧记住,佛法令我们离欲,并不是给你一个好奇的东西,只是让我们离开欲望而已,无住之心。皈依僧,众中尊。皈依出家人,出家人是人天师表,出家人就是代表佛,是代表释迦牟尼佛,也代表了法,代表着正确的知见,合和之意。社会上现在讲叫和谐之意。僧也代表清净,是代表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我常常讲,何为出家?心中无事才是真正的出家,无事就是无住,心中常无住故,生活在尘尘刹刹念念之中,心常无住。心不要有住,不要认为我做了事,我出了多少年的家,我做了多少善事,我修了多少行,就不要讲。为什么呢?念念无住,不应贪着。这个叫做舍,慈悲喜舍。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着,因为菩萨为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直接见自己的自性故。看到这个相就看到我自性中的宝藏。你眼睛打开的时候,就是你自性中显现出来的宝藏,你应当也发出慈悲喜舍之体。

  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萨所共。慈悲喜舍只有一,但为一切菩萨所共。只要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一定俱足,因为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萨的共法。慈,是通达般若是空性之意。悲,是众生同体之意。你只要通达于般若,自然会跟众生同体,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哪有众生存在呢?没有众生存在,众生就是六度波罗蜜,跟悲跟般若跟智相应,跟众生自然同体。因为众生之悲是菩萨之心,无住之智是菩萨之身,此身是为空,此心为六度,六度就是悲的意思,众生就是他的六度,所以他是同体的叫同体大悲。菩萨的心在哪里?是六度波罗蜜就是众生,众生就是六度波罗蜜。离开了众生,还有六度波罗蜜吗?比如你苦,我要帮助你,苦就是菩萨的六度,这个苦正是菩萨的悲体。众生没有苦哪来的菩萨的悲呢?所以众生的苦就是菩萨的六度,众生就是菩萨的心。

  我问你,菩萨在哪里?众生就是菩萨的心,没有一个另外的单独的菩萨出来。众生是遍法界的,菩萨是遍法界的。无住是菩萨的身体是空性,是佛的身。菩萨的身是佛,菩萨的心是众生,叫悲智同体,是名菩萨,叫菩提萨埵。菩提者,心空故,法界空故叫无住之心,这个法界就是六度就是众生。众生是悲,诸佛是智,智悲同体,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个悲智里面,能找菩萨吗?找不到了。实在是没有菩萨,菩萨是表法的。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也是菩萨了,没有我了,你骂我正好成就我的六度,你骂我的声音我听不到,六度显现出来了,你听到了,六度就没有了。你骂我干什么?六度就没有了!你骂我的时候是我的忍辱,你骂我的时候是我的空性,是我的持戒,是我的布施,是我的禅定,是我的精进,是我的般若,你骂我,这里面六度都俱足了,六度就是菩萨的心。菩萨心是安在无住里面,只要你无住是佛身啊。我身在哪里呢?是空性啊。

  菩萨的相在哪里?佛的相在哪里?

  所以我们天天拜菩萨,跑去拜相去了,不知道这就是菩萨心。我们在哪个地方去找菩萨呢?菩萨实在是无相的。我们无始以来找菩萨的相,不知道菩萨相就在众生处,众生是佛的莲花,佛是众生之果,我们就像莲花一样,佛就是我们上面的果,叫做因果同时。众生是佛的因,佛是众生的果,因果是同时的,这个中间是究竟无所得,这个叫菩萨。你要有这样的思维。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那你悲体也就俱足了!

  如何在大家共同的心里光光互摄之中得到大喜?

  所谓的喜,首先你自己意识到这就是我的财,你的布施就得到了。就是说,一切众生在我这个地方吃喝拉撒,每个众生都认为这是在布施,啊,原来这一切法都是我心中之法,也就是你心中之法。你看到的,是你心中的法;我看到的,是我心中的法。法法相应,大家法互互相照。一切都是大功德海,大家在里面都知足了。财布施令我们有知足感啊。每个人心中都充满财了,不就有知足体吗?第二个法上庄严。法界是我的心,你起平等想,庄严就显现出来。第三个呢,无畏布施,无畏的体,你心中还有什么畏呢?还有什么畏怖呢?因为你无住,这个世界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哪有什么畏之心呢?就没有畏怖了。那你这个喜就得到了。所以在此世界,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就是坐在我自己心里面,大家都坐在我心里面,我坐在你心里面,我坐在你心里面,你现在可以感受得到。我坐在你的家里面,你坐在我家里面,大家都在做客人,大家是不是客人?你想一想。

  你现在观察一下,我是不是坐在你心里面?你把心打开,你不要老是守着这个肉团是心。我是不是坐在你的法界里面?你心里怎么想我,我不知道的。你想我是善,是出家人,那是你的事情,那在你的心里面。谁在想什么都不知道。我在你家里面做客,你在我家里做客,大家都是客人,感觉到没有?我们大家都是客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心,心里面都有一个人。我们这里一百个人都在我心里面,你也在我心里面,我也在你心里面,大家都是共同一体,我们都是客人。你意识到这一点,这个叫做喜。大家在一块,你有无尽的宝藏,你有很多饭给他吃,你把他当作客人,人家睡觉的时候,啊,你安心睡吧!吃饭的时候,啊,你要吃好,要睡好,大家互相关心,就是这么个体。但是我们老是说,啊你在我家里住着,吃我的东西睡我的东西,跟他就打架、吵嘴、骂人、是非啊就出来了。却不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光光互照,…

《《金刚经》系列开示 9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