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95▪P2

  ..續本文上一頁于菩薩來講無住則智,修福則悲。你在布施的時候,是叫悲心,但是無住的時候是叫智慧,智慧與悲心叫悲智雙運。有悲有智,智者與慧相應,悲者與你的福田相應叫福慧雙修。沒有福的人,做什麼事情都不方便,沒有智慧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煩惱。

  我們的煩惱並不能責怪于別人,是你沒有智慧。我們爲什麼要到寺廟來,就是要求福求慧。福,無住就福大,只要你做一切事情心無住就是福大。怎麼樣達到無住呢?了知實相。怎麼了知實相呢?知道世間所有一切看到的見到的聞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你本來自性中的寶藏。這一份寶藏是你一個部分,但是你爲什麼有貪著呢?因爲你有住了,所以就貪著,那你的福田就這麼多了。如果你不住,你的福田更加廣大。只要你不住心生起來,你的福田越來越廣大。所以無住就生福報,無住就生大智慧,有大智慧心就大,有大福報量就大,有心大量大,你福大慧大,在這個世界你就是不可思議的人。一個沒有福德的人,連點燈的錢都沒有,爲什麼會這樣呢?就因爲他無始以來心中閉塞。沒有福的人,沒有智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方便。沒有慧心量不大,你怎麼會包容于衆生呢?你福不大,怎麼去布施呢?福有兩種福,一個心中之福,一個是外面的福。心福,你站在那個地方別人看著就很開心,這個就是你的福報。你坐在任何一個地方,別人看到你就很安心,你心中有德啊,它也是一種福報。外面的福可以行布施,可以做善事,這也是一種福報。有福報的人,就可以廣結善緣。

  釋迦牟尼佛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如果沒有福德怎麼會來布施我們呢?他不布施我們怎麼救度我們呢?你想一想,釋迦牟尼佛過去因地修行的時候,如果他沒有福德不跟我們結緣,那他成佛了度我們很困難的。像我們放生,都要拿錢去買生命去放,沒有錢你怎麼買生命呢?但是無住也很重要,無住之心就是究竟,就是你做了但是心中無住。爲什麼呢?你無住之體是智,做這些善事是悲,這是悲智雙運。沒有哪尊佛不叫兩足尊啊。“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衆中尊。”“皈依佛,兩足尊”哪兩足呢?就是福德和智慧。沒有哪一尊佛福報不俱足的。他無量劫來修福。他修福幹什麼呢?不是爲自己修福,是無住修福。怎麼無住修福呢?做一切善事他無住。因爲無住跟智相應,有住就有煩惱。有住之福是虛妄之體。在此世界做任何有住的體是不能度衆生的,只能夠種一點福田而已。如果你無住,那你這個錢施出去以後,這個人將來就是你成佛以後所度的衆生。爲什麼呢?無住是成佛啊。你所做的這個福德是無住之福,那這個衆生就被你結了。這個結什麼緣?這個叫斷絕生死之緣,結無上福田之緣,這個結緣才是真正的結緣。兩個結,一個結是結束斷絕生死之緣;另外一個結是結佛緣。所以我們做任何善事,你心中無住,你就是結斷生死之緣,結無上福田之緣,將來你可以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佛了以後,你所度的衆生都是你過去世所結的佛緣。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教下,都是釋迦牟尼佛斷絕生死結了無上的佛緣啊!我們無始以來都不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在此世界,不管我們修寺廟也好,砍柴運水也好,搬磚也好,你一定要知道結緣,不是結生死之緣,要斷絕生死之緣,結上佛緣。做的時候你內心中要起無染觀,做一切事情心中無住,無住則清淨。越清淨你做的時候力量越大。就是此世界都會得大力,都會得大用。

  所以過去一個皇帝問我修寺廟福德有多大,智者大師說,他說你就片瓦之功。皇帝問我做了那麼大的功德怎麼只有片瓦之功呢?大師說,有一天在金山寺的時候,看到人家在修寺廟遞瓦,你在旁邊就隨手拿了叁片瓦遞上去,他說你只有片瓦之功。叫人家做那是人家做的事情跟你有什麼關系呢?要自己親手去做才對。就像我一樣,我不管叫你怎麼修行,如果我不修行那也是沒用。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沒有用,那只是有一點福報而已,這個福報是妄的,因爲你有住。所以要自己實際的去修行。叫人家修行自己不修是沒有用的。從這裏面我們可以知道,一定要自己的實際修行。所以皈依佛,是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法是代表清淨的意思,是離開邪見、不正見,進入正確的知見,進入一切法。

  佛法令我們離欲,並不是給你一個好奇的東西,只是讓我們離開欲望而已

  法就是離欲,所有的佛法,都是爲了離開欲望,不可能增加我們的欲望。它是在無相無住的體裏面,怎麼會令我們生起欲望之心呢?所以緊緊記住,佛法令我們離欲,並不是給你一個好奇的東西,只是讓我們離開欲望而已,無住之心。皈依僧,衆中尊。皈依出家人,出家人是人天師表,出家人就是代表佛,是代表釋迦牟尼佛,也代表了法,代表著正確的知見,合和之意。社會上現在講叫和諧之意。僧也代表清淨,是代表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我常常講,何爲出家?心中無事才是真正的出家,無事就是無住,心中常無住故,生活在塵塵刹刹念念之中,心常無住。心不要有住,不要認爲我做了事,我出了多少年的家,我做了多少善事,我修了多少行,就不要講。爲什麼呢?念念無住,不應貪著。這個叫做舍,慈悲喜舍。菩薩所做福德,不應貪著,因爲菩薩爲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令一切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心直接見自己的自性故。看到這個相就看到我自性中的寶藏。你眼睛打開的時候,就是你自性中顯現出來的寶藏,你應當也發出慈悲喜舍之體。

  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薩所共。慈悲喜舍只有一,但爲一切菩薩所共。只要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你一定俱足,因爲慈悲喜舍是一切菩薩的共法。慈,是通達般若是空性之意。悲,是衆生同體之意。你只要通達于般若,自然會跟衆生同體,沒有我人衆生壽者,哪有衆生存在呢?沒有衆生存在,衆生就是六度波羅蜜,跟悲跟般若跟智相應,跟衆生自然同體。因爲衆生之悲是菩薩之心,無住之智是菩薩之身,此身是爲空,此心爲六度,六度就是悲的意思,衆生就是他的六度,所以他是同體的叫同體大悲。菩薩的心在哪裏?是六度波羅蜜就是衆生,衆生就是六度波羅蜜。離開了衆生,還有六度波羅蜜嗎?比如你苦,我要幫助你,苦就是菩薩的六度,這個苦正是菩薩的悲體。衆生沒有苦哪來的菩薩的悲呢?所以衆生的苦就是菩薩的六度,衆生就是菩薩的心。

  我問你,菩薩在哪裏?衆生就是菩薩的心,沒有一個另外的單獨的菩薩出來。衆生是遍法界的,菩薩是遍法界的。無住是菩薩的身體是空性,是佛的身。菩薩的身是佛,菩薩的心是衆生,叫悲智同體,是名菩薩,叫菩提薩埵。菩提者,心空故,法界空故叫無住之心,這個法界就是六度就是衆生。衆生是悲,諸佛是智,智悲同體,就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從這個悲智裏面,能找菩薩嗎?找不到了。實在是沒有菩薩,菩薩是表法的。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那你也是菩薩了,沒有我了,你罵我正好成就我的六度,你罵我的聲音我聽不到,六度顯現出來了,你聽到了,六度就沒有了。你罵我幹什麼?六度就沒有了!你罵我的時候是我的忍辱,你罵我的時候是我的空性,是我的持戒,是我的布施,是我的禅定,是我的精進,是我的般若,你罵我,這裏面六度都俱足了,六度就是菩薩的心。菩薩心是安在無住裏面,只要你無住是佛身啊。我身在哪裏呢?是空性啊。

  菩薩的相在哪裏?佛的相在哪裏?

  所以我們天天拜菩薩,跑去拜相去了,不知道這就是菩薩心。我們在哪個地方去找菩薩呢?菩薩實在是無相的。我們無始以來找菩薩的相,不知道菩薩相就在衆生處,衆生是佛的蓮花,佛是衆生之果,我們就像蓮花一樣,佛就是我們上面的果,叫做因果同時。衆生是佛的因,佛是衆生的果,因果是同時的,這個中間是究竟無所得,這個叫菩薩。你要有這樣的思維。如果你認識到這一點,那你悲體也就俱足了!

  如何在大家共同的心裏光光互攝之中得到大喜?

  所謂的喜,首先你自己意識到這就是我的財,你的布施就得到了。就是說,一切衆生在我這個地方吃喝拉撒,每個衆生都認爲這是在布施,啊,原來這一切法都是我心中之法,也就是你心中之法。你看到的,是你心中的法;我看到的,是我心中的法。法法相應,大家法互互相照。一切都是大功德海,大家在裏面都知足了。財布施令我們有知足感啊。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財了,不就有知足體嗎?第二個法上莊嚴。法界是我的心,你起平等想,莊嚴就顯現出來。第叁個呢,無畏布施,無畏的體,你心中還有什麼畏呢?還有什麼畏怖呢?因爲你無住,這個世界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哪有什麼畏之心呢?就沒有畏怖了。那你這個喜就得到了。所以在此世界,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就是坐在我自己心裏面,大家都坐在我心裏面,我坐在你心裏面,我坐在你心裏面,你現在可以感受得到。我坐在你的家裏面,你坐在我家裏面,大家都在做客人,大家是不是客人?你想一想。

  你現在觀察一下,我是不是坐在你心裏面?你把心打開,你不要老是守著這個肉團是心。我是不是坐在你的法界裏面?你心裏怎麼想我,我不知道的。你想我是善,是出家人,那是你的事情,那在你的心裏面。誰在想什麼都不知道。我在你家裏面做客,你在我家裏做客,大家都是客人,感覺到沒有?我們大家都是客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心,心裏面都有一個人。我們這裏一百個人都在我心裏面,你也在我心裏面,我也在你心裏面,大家都是共同一體,我們都是客人。你意識到這一點,這個叫做喜。大家在一塊,你有無盡的寶藏,你有很多飯給他吃,你把他當作客人,人家睡覺的時候,啊,你安心睡吧!吃飯的時候,啊,你要吃好,要睡好,大家互相關心,就是這麼個體。但是我們老是說,啊你在我家裏住著,吃我的東西睡我的東西,跟他就打架、吵嘴、罵人、是非啊就出來了。卻不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光光互照,…

《《金剛經》系列開示 9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