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这是慧命须菩提闻到佛陀讲前面是法不可得,此心不可得,无法可说,无国土庄严可立,大身、报身、庄严国土都不可立,彻底的在一个无相无念离念离相之中。须菩提悟到无生之心这个道理,,一个人默默无言的在那个地方,须菩提当然就会问了,问众生这样的闻到有没有信心呢?这里面须菩提肯定是悟到了,但是还有很多人还有微细的疑惑,也可以说是代替众生在问,也可以说是须菩提本身也还有这个思维。为什么呢?因为未来世,因为现在过去未来心了不可得,所谓三心不可得,但是这里面须菩提问:未来世,就证明须菩提心中还有现在过去未来之心。颇有众生,还有众生之度,还有众生之念,有现在过去未来心可得,证明须菩提心中还有这个念在。他自己深信不疑,但是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心中还有一个现在过去未来的习气在,阿罗汉本身就是有习气,这里“慧命须菩提”不是讲佛啊,同时这个习气也代表着末法时代的众生,很多的众生都有这种疑问,他说你讲这个话人家听不懂,或者认为有众生刚强坚固啊,或着要发起度众生,或着为未来打算啊,有这样的心存在。所以佛陀就告诉须菩提,他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佛陀说,你说的末法时代的众生是非众生,非众生是性来讲,非不众生是指相来讲,非不众生就是众生尽未来际本来是佛,是无住体是无有实体,缘起性空就是非众生,缘起叫非不众生,非不众生非众生,二相。
识得众生本自圆满才可能度众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这个是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不离相但是又无住,心中没有执着,但是又不离众生之相,不离缘起。我们在这个世界,往往做一些事情执着于相,很微细的执相,须菩提他已经悟到才问出这样的问题出来。现在释迦牟尼佛答是答众生的心,答了其实是没有答。众生闻到前面的金刚经,先以自悟,其实悟到以后就没有众生可得了,缘起性空啊,一念心是尽未来际,三心就在一念心上面,而这一念心本体是不动的,没有现在过去未来体又是现在过去未来,所以现在过去未来的心就代表众生的心,叫做非不众生对相来讲。但是非不众生又是一念心,又是非众生对性来讲,此性此相是一体的。既然是性相一体,我们自己就明了了自解脱。我们在度众生的过程中,要如是观察,你在度众生的这个体上面,实在是没有一个我在度众生。为什么呢?不管你在悟到无生的体是没有我的,从相上来讲,报身里面是没有我的,从化身来讲,众生体里面没有我。既然没有我,众生是圆满的。从报身来讲,菩萨是圆满的。在无我上面来讲,法身是圆满的。法报化三相都是圆满的。我们观察到自己本来就是圆满的一真如的话,哪有众生可度呢?但是众生老是以为有众生可度。这是比较很微细的念头,他防止众生执着于度众生的这个微细的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既然无所得,就答前面。无所得有二体,无所得就是当下。因为当下有取有舍,就是有得有失。而当下的体无取无舍,就是无所得。无所得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那还是一个不要的得,不要的失。除此之外有另外所得还是有得之体。有得有失,都不叫无所得。这里面我们讲众生一个是境一个是心,一个是心所一个心能所。其实是讲四空、四相,哪四相呢?一个是境上不执着,一个心上无住,心无住相上不执。还有一个你心中的意识里面有一个能和所,在能上面有一个心的无住执,心上面有一个所的相上的执着,执着于相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庄严,和执着于心上的无住即离相取无住体,或者说离无住取相的体,这叫能所。也就是讲如来色身如来诸相,如来色身是我就是所执。如来诸相俱足是能执,能执也是那个执,所执的色声香也是执,所以能所双执。所以人有四种,一个是境上,一个心上无住之心,我们有住了也是念,有住之相变成四相。我们能上面有四相,所上还有四相。我们一个心能现四种四相俱生的体,主要是讲心里面的四相体,境上面的是彻底的凡夫的体。从心上面来讲,无住体有住,只要你从境上有住就俱生四相。所以你虽然在境上你也知道无住,境上你也知道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从无住中显现出来,所以以为我住这个相就是住了心了,你这个住相也是错。你有这个独立的无住心也是一种执着都叫四相俱足,四相就是凡夫的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所得故就彻底的离开能所境心,能所无所得,境心无所得,无所得就是一体,就是一个真如体,就是一真法界。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都知道,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不可思议了,法身现前、报身现前、化身现前,法身无比的清净坚固,十方世界、九法界都含摄在你心里面了。所有的菩萨、诸佛国土,所有众生的业力都含在法身的体上,众生动一念都知道,所有神通、清净、庄严都统摄在他的一个念头里面,就是他这个一心里面。我今天刚刚看了一篇文章讲华严境界就有问题,他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三贤十地是圣贤啊,把圣贤当作十地,他认为有问题,他认为要证无为。这个涅槃体不是证来的,是信来的。涅槃体是我们一切众生的佛性,含摄一切神通,一切法界所有众生每个念头都在无为的体里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而有差别啊,差别是众生的心。只要是十地、十住、十信、十回向,所有看到“十”字,必定就有数字,有数字就是相,相就代表众生的心,但是没有数字的那个体是无住体、无言体、无念体,那个是法身。那个法身是唯信独达,是每个众生当下的体里面都是俱足的。而这个俱足一切境界。所以实在是令众生开悟而已,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跟华严境界相应啊,华严境界从初地菩萨,从十信里面就有那么多的法喜现前,在十行里面有那么多的清净相现前,在十行里面有那么多的法现前,在十回向里面那么多利益众生的大悲心现前,在十地里面不可思议妙用神通自在都现前,那你说你一念这个心就能住十地菩萨谁能相信啊?十地菩萨那么大的功德,你有吗?没有那就不是十地菩萨,就这样的评论。这个时候,你就误差了!你不知道你当下这一念里面本身就是十地菩萨所运用,十地菩萨的这个体里面,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个体,跟华严境界都是相应的,都是大菩萨示现的体。我们在妄心里面求有住之心,我们看到一地菩萨、二地菩萨,那么大的神通,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去从相上看,也要得到那个神通,我才承认我是十地菩萨,如果得不到那个神通,我就不是十地菩萨。那你看,释迦牟尼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无所得体。所以我们这一念相应的那一刹那,其实释迦牟尼佛一切妙法就在无所得的体里面显现出来,你越是无所得,你的尽庄严就现前得越大。如果你越有所得,你想证十地菩萨,你也证不到,你只是看一看而已。
所以我们看经的时候,千万不要看相,一定要看相后面的体,要看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是怎么得的?他是无住心而得啊。如果你说我现在已经无住,那你有三十二相吗?那我肯定没有,我现在只是因啊!我因上圆满果上就会圆满,我因上还没有修,你就要我见到我的果,那怎么可能呢?也就是你要见的是果的相,不是果的体啊;你还是要用眼睛见色相,而不是用心会庄严啊!有因才有果啊,现在我们是建立彼因。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成就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陀圆满十方的大庄严,你不能说我念阿弥陀佛,我现在就像阿弥陀佛一样现种种神变像,但是你不能否定阿弥陀佛的光明确实在这个地方已经圆满了。
华严境界是遮法,是菩萨法,法是建立众生,旨在让众生悟到我们背后那一念,我们背后的尽庄严处,大神通大智慧大神力,所有诸佛菩萨就在我们刹那这一念体里面就俱足了,就看你信不信。你信这个体里面,讲华严经也好,讲妙法莲花经也好,讲种种神通自在,都是讲我们背后的一念,就是讲我们迷背后的觉的一念,我们要的是那个觉的一念,把不是要他那个神通啊,那是诱惑你的东西。其实诱惑也不是假的,因为背后确实有大光明藏。但是我们这个门不进去的时候,你什么都得不到,你进去以后你什么都得到了。现在问题呢,我们是要进去,要进到那个法藏里面去,千万不要在相上面看到佛陀和八地菩萨证到神通自在,那我也要证到八地菩萨,你盯着相不放,那你完蛋了。三十二相都不可得,连报身相都不可得,还是般若很重要。你看人家是怎么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说,心也空掉了,法也空掉了,庄严相也没有了,说法也没有了,那释迦牟尼佛今天在说法,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说法是错的对的呢?说法是什么原因呢?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说法其实非说法,是止住众生的妄念。是什么东西止呢?是实相在止啊!并不是说他有一个我在说法,是实相止虚妄,就是我用实相来把你的虚妄给止住,那个实相叫做说法。实相是如来体,他并不是在说法,是实相的本体。如果你要通过思维的话,你就知道。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实在是如来显实相,就是:止,止,莫做是说,莫做是说!不要你再去在妄里面搞了。
“如是如是”,讲两个如是,第一个如是是指法界,如者就是如如不动,是者就是相,此相即如,此如即相,叫如是如是。而须菩提说,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无所得故,无所得叫“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是”,叫如是。须菩提所悟之境,叫如是,所悟之体叫如是,而如来显实相,实相也是叫如是,如是如是,这两个如是…
《《金刚经》系列开示 9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