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這是慧命須菩提聞到佛陀講前面是法不可得,此心不可得,無法可說,無國土莊嚴可立,大身、報身、莊嚴國土都不可立,徹底的在一個無相無念離念離相之中。須菩提悟到無生之心這個道理,,一個人默默無言的在那個地方,須菩提當然就會問了,問衆生這樣的聞到有沒有信心呢?這裏面須菩提肯定是悟到了,但是還有很多人還有微細的疑惑,也可以說是代替衆生在問,也可以說是須菩提本身也還有這個思維。爲什麼呢?因爲未來世,因爲現在過去未來心了不可得,所謂叁心不可得,但是這裏面須菩提問:未來世,就證明須菩提心中還有現在過去未來之心。頗有衆生,還有衆生之度,還有衆生之念,有現在過去未來心可得,證明須菩提心中還有這個念在。他自己深信不疑,但是我們衆生無始以來心中還有一個現在過去未來的習氣在,阿羅漢本身就是有習氣,這裏“慧命須菩提”不是講佛啊,同時這個習氣也代表著末法時代的衆生,很多的衆生都有這種疑問,他說你講這個話人家聽不懂,或者認爲有衆生剛強堅固啊,或著要發起度衆生,或著爲未來打算啊,有這樣的心存在。所以佛陀就告訴須菩提,他說:“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佛陀說,你說的末法時代的衆生是非衆生,非衆生是性來講,非不衆生是指相來講,非不衆生就是衆生盡未來際本來是佛,是無住體是無有實體,緣起性空就是非衆生,緣起叫非不衆生,非不衆生非衆生,二相。
識得衆生本自圓滿才可能度衆生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這個是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不離相但是又無住,心中沒有執著,但是又不離衆生之相,不離緣起。我們在這個世界,往往做一些事情執著于相,很微細的執相,須菩提他已經悟到才問出這樣的問題出來。現在釋迦牟尼佛答是答衆生的心,答了其實是沒有答。衆生聞到前面的金剛經,先以自悟,其實悟到以後就沒有衆生可得了,緣起性空啊,一念心是盡未來際,叁心就在一念心上面,而這一念心本體是不動的,沒有現在過去未來體又是現在過去未來,所以現在過去未來的心就代表衆生的心,叫做非不衆生對相來講。但是非不衆生又是一念心,又是非衆生對性來講,此性此相是一體的。既然是性相一體,我們自己就明了了自解脫。我們在度衆生的過程中,要如是觀察,你在度衆生的這個體上面,實在是沒有一個我在度衆生。爲什麼呢?不管你在悟到無生的體是沒有我的,從相上來講,報身裏面是沒有我的,從化身來講,衆生體裏面沒有我。既然沒有我,衆生是圓滿的。從報身來講,菩薩是圓滿的。在無我上面來講,法身是圓滿的。法報化叁相都是圓滿的。我們觀察到自己本來就是圓滿的一真如的話,哪有衆生可度呢?但是衆生老是以爲有衆生可度。這是比較很微細的念頭,他防止衆生執著于度衆生的這個微細的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既然無所得,就答前面。無所得有二體,無所得就是當下。因爲當下有取有舍,就是有得有失。而當下的體無取無舍,就是無所得。無所得並不是說什麼都不要,那還是一個不要的得,不要的失。除此之外有另外所得還是有得之體。有得有失,都不叫無所得。這裏面我們講衆生一個是境一個是心,一個是心所一個心能所。其實是講四空、四相,哪四相呢?一個是境上不執著,一個心上無住,心無住相上不執。還有一個你心中的意識裏面有一個能和所,在能上面有一個心的無住執,心上面有一個所的相上的執著,執著于相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報身莊嚴,和執著于心上的無住即離相取無住體,或者說離無住取相的體,這叫能所。也就是講如來色身如來諸相,如來色身是我就是所執。如來諸相俱足是能執,能執也是那個執,所執的色聲香也是執,所以能所雙執。所以人有四種,一個是境上,一個心上無住之心,我們有住了也是念,有住之相變成四相。我們能上面有四相,所上還有四相。我們一個心能現四種四相俱生的體,主要是講心裏面的四相體,境上面的是徹底的凡夫的體。從心上面來講,無住體有住,只要你從境上有住就俱生四相。所以你雖然在境上你也知道無住,境上你也知道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從無住中顯現出來,所以以爲我住這個相就是住了心了,你這個住相也是錯。你有這個獨立的無住心也是一種執著都叫四相俱足,四相就是凡夫的體。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無所得故就徹底的離開能所境心,能所無所得,境心無所得,無所得就是一體,就是一個真如體,就是一真法界。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家都知道,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是不可思議了,法身現前、報身現前、化身現前,法身無比的清淨堅固,十方世界、九法界都含攝在你心裏面了。所有的菩薩、諸佛國土,所有衆生的業力都含在法身的體上,衆生動一念都知道,所有神通、清淨、莊嚴都統攝在他的一個念頭裏面,就是他這個一心裏面。我今天剛剛看了一篇文章講華嚴境界就有問題,他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叁賢十地是聖賢啊,把聖賢當作十地,他認爲有問題,他認爲要證無爲。這個涅槃體不是證來的,是信來的。涅槃體是我們一切衆生的佛性,含攝一切神通,一切法界所有衆生每個念頭都在無爲的體裏面,一切賢聖皆以無爲而有差別啊,差別是衆生的心。只要是十地、十住、十信、十回向,所有看到“十”字,必定就有數字,有數字就是相,相就代表衆生的心,但是沒有數字的那個體是無住體、無言體、無念體,那個是法身。那個法身是唯信獨達,是每個衆生當下的體裏面都是俱足的。而這個俱足一切境界。所以實在是令衆生開悟而已,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跟華嚴境界相應啊,華嚴境界從初地菩薩,從十信裏面就有那麼多的法喜現前,在十行裏面有那麼多的清淨相現前,在十行裏面有那麼多的法現前,在十回向裏面那麼多利益衆生的大悲心現前,在十地裏面不可思議妙用神通自在都現前,那你說你一念這個心就能住十地菩薩誰能相信啊?十地菩薩那麼大的功德,你有嗎?沒有那就不是十地菩薩,就這樣的評論。這個時候,你就誤差了!你不知道你當下這一念裏面本身就是十地菩薩所運用,十地菩薩的這個體裏面,我們現在所有的這個體,跟華嚴境界都是相應的,都是大菩薩示現的體。我們在妄心裏面求有住之心,我們看到一地菩薩、二地菩薩,那麼大的神通,所以我們現在也要去從相上看,也要得到那個神通,我才承認我是十地菩薩,如果得不到那個神通,我就不是十地菩薩。那你看,釋迦牟尼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是無所得體。所以我們這一念相應的那一刹那,其實釋迦牟尼佛一切妙法就在無所得的體裏面顯現出來,你越是無所得,你的盡莊嚴就現前得越大。如果你越有所得,你想證十地菩薩,你也證不到,你只是看一看而已。
所以我們看經的時候,千萬不要看相,一定要看相後面的體,要看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是怎麼得的?他是無住心而得啊。如果你說我現在已經無住,那你有叁十二相嗎?那我肯定沒有,我現在只是因啊!我因上圓滿果上就會圓滿,我因上還沒有修,你就要我見到我的果,那怎麼可能呢?也就是你要見的是果的相,不是果的體啊;你還是要用眼睛見色相,而不是用心會莊嚴啊!有因才有果啊,現在我們是建立彼因。就像我們念阿彌陀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陀圓滿十方的大莊嚴,你不能說我念阿彌陀佛,我現在就像阿彌陀佛一樣現種種神變像,但是你不能否定阿彌陀佛的光明確實在這個地方已經圓滿了。
華嚴境界是遮法,是菩薩法,法是建立衆生,旨在讓衆生悟到我們背後那一念,我們背後的盡莊嚴處,大神通大智慧大神力,所有諸佛菩薩就在我們刹那這一念體裏面就俱足了,就看你信不信。你信這個體裏面,講華嚴經也好,講妙法蓮花經也好,講種種神通自在,都是講我們背後的一念,就是講我們迷背後的覺的一念,我們要的是那個覺的一念,把不是要他那個神通啊,那是誘惑你的東西。其實誘惑也不是假的,因爲背後確實有大光明藏。但是我們這個門不進去的時候,你什麼都得不到,你進去以後你什麼都得到了。現在問題呢,我們是要進去,要進到那個法藏裏面去,千萬不要在相上面看到佛陀和八地菩薩證到神通自在,那我也要證到八地菩薩,你盯著相不放,那你完蛋了。叁十二相都不可得,連報身相都不可得,還是般若很重要。你看人家是怎麼得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說,心也空掉了,法也空掉了,莊嚴相也沒有了,說法也沒有了,那釋迦牟尼佛今天在說法,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那說法是錯的對的呢?說法是什麼原因呢?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說法其實非說法,是止住衆生的妄念。是什麼東西止呢?是實相在止啊!並不是說他有一個我在說法,是實相止虛妄,就是我用實相來把你的虛妄給止住,那個實相叫做說法。實相是如來體,他並不是在說法,是實相的本體。如果你要通過思維的話,你就知道。所以,千萬不要以爲如來有所說法,實在是如來顯實相,就是:止,止,莫做是說,莫做是說!不要你再去在妄裏面搞了。
“如是如是”,講兩個如是,第一個如是是指法界,如者就是如如不動,是者就是相,此相即如,此如即相,叫如是如是。而須菩提說,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少法可得,無所得故,無所得叫“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叫“是”,叫如是。須菩提所悟之境,叫如是,所悟之體叫如是,而如來顯實相,實相也是叫如是,如是如是,這兩個如是…
《《金剛經》系列開示 9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