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只在无住。念阿弥陀佛如何无住?
无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无住就是做一切事情心中常定,事情你叫我做我就做了,但是我心中没有一点点执著,无住就是对上没有牵挂,没有攀缘,对下是无为。我们众生呢对上面是攀缘,对下面有执著,有牵挂相就不是无为,有攀缘相就不是如来,如来是无攀缘相,无为是无牵挂相,你有牵挂你有过去的牵挂,你就有住,你一直安住在这个地方,昨天今天明天,你一直安住在无住的体上面就没有牵挂,所以众生有牵挂就证明你已经有住了,众生在攀缘的时候,证明你已经有住了,你攀缘就有取舍,你在牵挂就不是无为,无为是什么呢?心不住故,心不住为究竟故,就是究竟于佛,心不攀缘就是无舍于真如故;为什么在这个当下的法上面,没有一个攀缘相,当下所做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一切行为里面,你没有攀缘相,没有攀缘就是不取不舍;当下的体,没有取没有舍的体,不舍就是不离当下,不取就是不取妄见;你不住啊哪有妄见生呢?
无取无舍也就是离名言相(离心缘相),即是真如,依真如实相而修行,这个体里面,不可思议的,这个布施摄诸法故,是在无住,所以无住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所以我们念念无住,无住而念,不离念而无住,就是我天天念阿弥陀佛,但是一句也没有念,叫无住,我天天在念,不离念而无住,你不要离开念,离开了这个念另外有无住,那就是念上有住,有取有舍不叫无为,为什么呢?在一切法里面你心不住才叫无为;在一切法里面你有另外的无住体,那就是有为了;你有个无住的体,一切法本无住就是我心故,是法是我心故,所以呢念阿弥陀佛不离念而无住,不能离开这个念而无住,此念即我心此心即我念,念心不二;念的这个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个念的体就是我的心,我的心无念,无念而念,念到最后面呢,这个阿弥陀佛就是你的心啦,是不是;我的心有念吗?阿弥陀佛你口上不念了,阿弥陀佛出来,那个无念而念就变成念佛三昧了;所以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定的时候,无念而念,阿弥陀佛出来的时候,不是从你嘴巴上出来的,是你的心出来的,你心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变成你的心,我们平时口上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你没有无住你有住啊,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我是我,所以你跟阿弥陀佛之间呢是有一个相对的,相对体你就是有住了,所以你不断的把阿弥陀佛变成是你的无念体,阿弥陀佛就是我的心,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法界,你彻底的忘我了,阿弥陀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叫做摄一切法只在无住,真正的到一定的时候,一切法变成你自己无住之体,无住之心,一切法变成我心故,所以应如是布施,我们应该学会这一点;
如何见“非相”,“非众生”?如何顿破五蕴?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一切诸相,是我们现量上面看到的,是五蕴之身,而这些相是非相,怎么是非相呢?我们从根本上来讲,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就是五蕴,五蕴就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色相,受有受相,受想行识;这是我们内相,外相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都叫相,而这相里面,只要你有住这个相,有住之心,我们不了解,中间产生识,有识变相,我们没有这个识,这个相就不会生,有了这个识并没有认为有个相在,所以不知道此相就是此根,此相就是此色,根跟尘体相一如;是不二的;如果你悟到了,一切诸相,皆是非相;五蕴因为无住则非相,非相,你无我在,你不执著于相,就是非相,因为根尘是不二的,如果你有相有住就生识,就变成有相,如果你悟到了,或者你证悟了,一切诸相则是非相,五蕴就顿破,五蕴我见就不会生起来了,有五蕴生起……
你看胎卵湿化,因为人有二种,一种相是对于境,生是对于命,你看“一切众生则非众生”,生是对于无生来讲的,因为众生是无生的,相就是非相,相是非相,众生就是非众生;因为相不生,众生就不生;因为在一切相上面,你无住众生就不生;如果你相上有住,众生就生,众生有生就是胎卵湿化,就显现出来。胎卵湿化是境,什么境呢?就是三界,生识就是诸法,三界唯心,诸法唯识,一切法就是自己的意识在哪个地方,三界就是众生,是心,心不生则众生不生,识不分别就是识无住,则诸法不显,一切法不显,诸相就不生。所以我们在一切相上不生的时候,境就没有了,境没有你无生故,众生就不存在了;所以呢非相就是非众生,诸相就是诸众生,一切诸相就是一切众生,有相生就有众生生,对相上讲就是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一切相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众生:只要你安住在无生的体上面,非相现前,所以这里面是……所谓的非相,你看到的这个相,过去金刚经里面讲,看了我非我是名为我,也一样的,前面不是讲过吗?所谓山河大地,即非山河大地,是名山河大地;所谓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一切都是名为,实际上没有个实体;山非山,是名为山,那有山存在呢?如果你不断的破不断的破,到最后面没有了;如果细细的从唯识的观点上面破,你也了知此色无相,此音无相,因为都是缘起和合,有缘起,感受到有相,如果我慢慢破的时候,他相就不生了;如果这样的慢慢的破解的话,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把他辨别开来。
在般若经里面只要你无住,心中不要执著,此相自灭,此相自己就会灭掉,为什么呢?一切相由我心受,我心不受相自灭,就是说昨天今天明天,三心了不可得,没有心住,心不住,此相昨天今天明天,心不受故,昨天吃饭,今天吃饭,如果你受就有相生,如果你不受,相过去了,也就不存在了;不在了,过去了,哪有相生呢?我们众生心不受,相就不受,因为后面讲:众生则非众生;因为众生是心来讲的,是识来讲的,此相就是法界,我们心跟法界是同时建立的,就是我们早晨吃饭,是我们一念于法界,法界为相,一念为心,此心不生,我们心不相续,此相就不会相续,我们心相续,此相就会在你的大脑里不断的在回忆,这种回忆的相是你因为众生有心,众生有识在哪个地方,所以就有相的建立,此相实在是没有相,所以从般若上面讲,也就是说互相依赖,根尘它是不二的,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由识把我们分开来了,其实,二相不离,根是树的根,色是树的枝,枝花叶全是外面的色相,
根在哪里呢?根好比大树之根,我们众生只是一棵大树而已,有根有杆有枝有叶,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相,叫枝叶杆,眼耳鼻舌身意好比是根,谁能知道根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看到根了不就解脱了吗?如果你看到根就是解脱之相,因为根与枝叶杆是一体不二的,但是我们会分开来,说色是色,我是我,这个色是色我是我就是妄见,把色跟我分开来了,就象桌子跟凳子,这个凳子和木头,这个木头是为桌子的根,这个根呢就在桌子里面,离开木头哪有桌子可得呢?此相就在根……没有这个木头哪来的桌子呢?所以我们这个桌子根,摆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桌子以后呢,我们用它就知道我们执著了相,就不知道这个木头忘记了;忘记了木头就执著于……我们看到这个桌子就动念头,识,意识出来了,由识里面,啊,我看到这个木头,我看到凳子,我能看到的这个凳子,是因为我们有个闻信,认为我有个桌子存在,所以木头跟凳子,产生了对立,好象我们根跟尘是脱落开来的,事实上是没有的,根尘脱落就是你此识断之时,如果你的意识在凭空之中断掉的时候,那你就可以看到他的本性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以识为我,把识当成是我,不知道根尘是不二的;如果你识空,打七打七啊,你的识猛然灭掉的时候,你根尘就脱落开来,所谓的根尘脱落就是识空之时,你这个识啪的一下,断掉了,这个时候木头就是桌子,桌子就是木头,就是我的根就是尘,尘就是根,一刹那间你就进入到法界里面去了,那个是你自己本来面目,不生也不灭,不来也不去,不多也不少,不取也不舍,不离当下,不起妄见,不取是不取妄,不舍是不舍当下的真如;所以我们当下就是真如,所以如来无非是宣此相,就是我们根本故;
所以我们要入到法界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利他其实就是自利,为什么呢?看到一切色是我心故,所谓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如果你要是知道一切相是非相,哪有众生可得呢?众生就不存在了;众生就是“识”啊,我进入到一切诸相是非相,非相就是无住体啊,无住的话,你在无住的体里面,现在不住,过去不住,没有现在过去未来的心,没有一个独立的我识存在,有独立的我识存在,就有现在过去未来,你或者念佛,或者坐禅,不断的相续你哪一念,看看一念相应的时候你就知道了,现在过去未来的心是非相,你现在要悟到这个道理,然后渐次……先要明心,然后不断的修行,才能见性呢?如果你不修行,怎么见性呢?我们不断的心要明了这个实相,然后你修的时候,了知现在过去未来是这个心的“识见”,是意识的知见,彻底的不要相信你“意识的知见”,了知法界就是我的心,所以把这个识给破了,在你修行的过程之中,没有众生的。
所以看到众生非众生,则非众生跟即是非相,如果你前面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则非众生则非众生,一个“则”一个“即”,为什么不讲即非众生呢?这个里面有很大的妙意在里面。如果你前面一切众生即是非相,证明你已经无住了,一切众生则非众生,一切诸相还是相,就是没有无住,众生还是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能够即非,如果你这样说:一切诸相即是相的话,那后面不会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应该说一切众生即是众生;肯定会这样说;所以则非众生这个“则”,它有双重意义:你一定要这样想,一切诸相即是非相,无住才能够进入到,一切众生则非众生;这个则字里面已经给你一个等号,就是说等待你前面的会,如果前面没有会,则另是一种意思,如果你前面会到本意,又是一种意思,所以呢众生呢,所以呢有众生之名则有众生之体,好象是众生,有名言;如来说吗?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是从名言来讲的,一切名言说相,就是说在名言上面说相,所以呢这个诸相,从这个,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都从无生中,只要你有相就生诸法,一切法生,也就是说,世间,地狱饿鬼畜生呢都是代表法,如果我住这个法了,真的有众生吗?真的有胎生吗?有卵湿化生吗?你这叫众生之见;你有这种住就麻烦了,有色吗?无色吗?有想吗?非有想吗?你有住了,就麻烦了;
所以此相非相,一切处不住,就是不管修什么法,不应该住,所以呢,既然一切相不生,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则非众生。也就是相无住,众生则非众生就是没有众生可住,就进入一切空,空有不二,前面讲到“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也就是说我与众生都空故。
如来的说法相、度人相、名言相、色相、行法相?如来的相的实相?空还是有?有还是空?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是破众生的……以为说:我们都空掉了,如来是不是也空掉了,没有证量了呢?也就是说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包括如来的报身庄严,包括如来的大身,我相空,众生空,相空,谁来受呢?这样是不是没有受者了呢?所以如来后面开显,“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也就是说众生看到诸佛,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看十方诸佛现无量的清净庄严,这个相又从哪里出来呢?这个相是什么相呢?如来知众生疑,所以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什么是真语者?如来无所来无所去,真语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无住之真心,佛性叫真如;开显众生本来无住之真心,身是遍法界故,心是无住体,就是开显众生的真实,有情无情皆有佛性,不管是有情的众生,还是无情的法界;因为法界不离心故,心不离法界故,说有情说无情,无非是众生的分别;有情即无情,无情即有情;你说我们的身体是有情还是无情?法界是有情还是无情?所以无情在有情里面,叫无住之相,有情在无情里面,就是无住之心;有无住之心能现无住之法界,为什么无住之心能现大福德呢?
《《金刚经》系列开示 7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