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43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如何了苦?知苦?修苦?证苦?

  现实生活中哪些时哪些事哪些处遮盖了我们的苦?

  六度以何为体?

  金刚经中为何六度中只以布施为例?

  六度中的无住作何解释?

  小乘大乘在修法上的差别?

  为何强调发大菩提心?

  何种心态障碍着发大菩提心?

  哪二戒最为重要?为什么?身立一切相一切妄皆立,身无一切相一切妄皆断吗?所有妄境无非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而已吗?所有身相无非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而已吗?一切烦恼一切轮转世俗之事皆因身相而起吗?修行唯超越此身相而已吗?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心沉静下来,没有事情不要东晃西晃的,一定要认真看书,了解一下般若智慧,了解一下佛教的道理,从内心中求福求慧,要忏悔自己的业障,要闻到般若智慧,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阿难多闻第一,多闻而不住学问不执学问才能多闻第一,看经不住相而看,多闻不住相,心清净故,不住者才是多闻;才能入于心,才能演说;佛陀十大弟子都是无住心才有十大弟子。有住哪能有十大弟子呢?阿难尊者多闻第一,是一种示现。多闻也好,神通也好,辩才、议论、持戒这一切皆由无住心生起来的,因无住而成就的。我们一定要无住多闻,通达般若智慧。我讲法有信心,你们闻法也要有信心,要把喜欢闻的这个心生出来。我们众生在六道轮回之中,只为妄见故;妄见生二,一为情境一为妄识,妄识就是我生灭之心,闻性住于生灭产生妄见,情境就是三界,妄识即我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心住生灭产生妄识,心不住生灭而无住就真如体;我们现在已经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为什么要受戒,受八关斋戒和沙弥戒,其中二条戒非常重要,一个是过午不食一个是断淫欲;为什么要断,淫欲是对生灭心来讲的;因为对生灭的执著叫住,有住就会生淫,有淫它就有住;有这个住,就一定有生死;断淫是生死的一个根本。还有过午不食呢,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很重视这个身体,吃饭是为了养生,不单是吃米叫做吃饭,眼睛看色,耳朵听音,鼻子品香,嘴巴偿味,身体贪触,意识贪法都会生起饥饿都是吃饭,我们这个身体常常在吃饭,佛教为什么叫做禅悦为食呢?我们一辈子为这个身体奉献,我们这个食的生灭也为此身体故,生灭这个妄其根源及基础就是身体。有生灭必定就有法执,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什么呢?是生灭之妄见情境,生灭里面出现的妄的境界无非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与眼耳鼻舌身意的相合,它是一不是二;但我们的妄识住影把它分开来了,分开即必然有分别,有分别必然有执著,有执必有住;没有识分开,即为一,即与真如相应;识分开后对立了,妄见就生了;我们不管做什么,都是为眼耳鼻舌身意服务,我们的心为这个身奉献一辈子;这六根如果不吃饭你就死掉了,粗看好象吃饭为根本,吃饭之后,我们又奔波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这个吃饭其实只是对身体的执著。我们可以仔细的观察一下,每做一件事情,每一样每一次烦恼都首先与我们这个身体有关,相反到不是与解脱与修行有关。比如眼睛感到不好看会骂别人,耳朵听不习惯就会说别人,嘴巴吃得不好就会生分别心。众生做任何事情都好象由这个身体主宰似的,众生就是破不了这个身执身见;所以这个身是众生烦恼之本;所以只要众生没有开智慧,不处无住之中,一切行为及烦恼都会因这个身体而生;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嗅的,嘴巴吃的,身体触的,哪一天,哪一样不在主导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对身体的执著,使得我们不是摄受我们的身体,而是完全为我们的身体所摄受。身体的执著来自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无始以来的妄念,就是没有觉悟的哪一念;一旦你觉悟了这一念,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一切您都能不住,只要你无住,清净心生起,身执身见自破,我人四相顿无。因为身体的执著是个妄识啊,如果你不依般若而破之的话,那你的身体的执著就会猛然升起,身体一执著您就会和生理相应,和妄是相应的;我们无量的苦恼及流转三界的根本皆由执此身故。所以我们不需要在外面下功夫,只要你把身执破掉了,你什么都解决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不需要在外面东跑西颠的,只要你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佛法并不在外,只在我们此身体执着。离开此身体你上哪儿去找呢?一切向外寻觅都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识心都是烦恼之见,我们之所以有哪么多坚固的烦恼,及一直难以与法相应,只因执此身而已;我们一定要好好的观照一下,

  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真正勇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讲地藏经,释迦牟尼佛三十年后才讲金刚经?

  很多人很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就是不能在内心深处真正勇猛发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讲讲就算了,这是个需要几十年持续耐力熏陶才能发出坚固的菩提心。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讲地藏经,释迦牟尼佛三十年后才讲金刚经?释迦牟尼佛弘法三十余年,为何不一开始就讲金刚经呢?这些年他都在做安住众生前行,出家人有规矩啊,戒律啊,这些东西都是个安抚的体,没讲般若之前,你持戒啊、忍辱啊、精进啊、禅定啊,这些体都是在有相范围之内;在人道常讲福田,在阿罗汉常讲空性,讲诸法无常无我,令众生进入化城,令众生进入在功德海中,令众生安住在般若之边缘,令众生安住在胎生里面?众生的根基往往就在这个地方停住不前,现在为什么没有人讲般若经,我估计也有这个原因,现在佛法盛兴不过三十年,就象我们刚从茅坑里出来,还有很多的大便与臭气在身上,必须搞点香水啊什么的,给他洗一下喷一喷,给他覆盖一下;其实臭气并没有铲掉,释迦牟尼佛讲法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这些人呢,包括我们在座的人,身上一定还有臭气的;没有老和尚的开导,如何得除呢?很多人不愿意讲法的原因,就是没有人想听法;佛学院二年下来,竟然出现没有一个真正二年读下来的人,这里面为什么?跟我们这个社会有关系,包括现在玩的东西那么多,对这个学习不感兴趣,边上课还边打游戏呢,座禅念佛的时候还玩手机游戏,这些五欲之乐把我们的苦给遮盖了,这些东西让我们慢慢沉迷在哪个假的上面,这种情形下怎么修行呢?出家就是个太子啊,将来就要做佛,不管是残疾的还是健壮的,你将来都是要做皇帝的,还是要耐心的等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有何关系?

  金刚经主要是讲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最好能把地藏经看看,知道什么是地狱的苦,明了什么是苦,对苦有了畏惧感,生了出离心,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现在这么多五欲的东西把本来很苦的我们给完全的遮盖了,能让我们暂时安住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我们都无法生出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出离生死的心还不够强不够坚固呢?世间哪些东西是如何暂时安抚了我们的心完全遮盖了我们的“真苦”呢?如何对苦进行观照,知苦,了苦,修苦,证苦,根本离苦呢?为什么人们就好象真的没有轮回三界流转之苦一样的呢?何者是妄的苦呢?如何觉悟这种妄苦呢?

  为什么发不出来这个真实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是我们出离生死的心不强,不坚固;你没有看到过地藏经,不知道地狱之苦、饿鬼之苦、畜生之苦;不知道你在轮回过程中的煎熬之苦,不知道你每天不断的思维不断的烦恼、不断的焦虑不安烦燥忧愁等等不断的交织纠缠折磨你的身心;你的身心是何等的疲倦,你这样心甘情愿的辛苦受难一辈子吗?及生生世世不出字三界苦海,这个人生中非常的苦啊,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

  何谓断苦的遮盖之法?何谓般若根本断苦?如何理解其实“苦”“烦恼”只是一种幻觉而已?知此幻即可离?离此幻即可觉吗?

  佛教中讲要知苦,了苦,修苦,断苦,证苦,要在苦上面断苦,达到苦空无常,如果你苦都不能真正真切感受到,老是迷于空中华、水中景;你一直水中捞月亮,不觉得自己苦,您还非常的有味道;其实你的心是如此的劳累、辛苦,一停下来,你是如此的焦虑不安,你发现这个心老在找什么东西,我们总天的电视机,打打游戏,上上街,上班下班,说说事非,儿长女短等等,心总是在不停的找,一刻的功夫都没有闲过,这个世没有办法满足你,你自然就会烦恼现前;现在社会上很多东西可以“安抚”你的心啊,这些东西将你的心完全包围覆盖了,完全看不到自己的乐是假。在小乘佛法中讲苦集灭道的时候,必须要知苦,了苦,要修苦;才能证苦,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原来是哪个妄心在哪里作怪,是这个妄心在焦脆、在烦恼、焦虑不安、孤独;原来就是这个妄心在哪里作怪,寻找观察妄心依据,就从那下手,妄缘断了,识无境对等待,一切皆归于清净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所有的烦恼都变得清净自在。这个心非常的重要,你现在看似有很多东西可以外求,可以安抚你的心,其实不知暗藏在心中的苦,轮回流转三界之苦,哪个才是真苦啊;什么叫苦?就是妄,无始以来无明的妄的体。妄心是真如的影子,就生了一个妄识,我们执着了识心,就迷失了真如,就象是佛陀的孩子,从佛陀的身体里分出一个影子,而这个影子是跟住相应的,佛陀的真身是跟无住相应的,无住是无生的,是实相的,佛陀在无生里面是真如实相,但是这个影子出来是因为有住变成识身凡夫,以影子为自己。这就是你的本来。所以呢我们无始以来抓住这个影子,在六道中冤枉生死,完全是冤枉的,而这个生死,一到妄里面去,那你就有心劳了,为什么呢,虚妄里面生无明,无明就造业,就有苦的出现,所以我们现在感觉到…

《《金刚经》系列开示 4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