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43▪P2

  ..续本文上一页苦,苦是没有实相的,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所有的这些言词,这些妄想,都在妄体里面生出来的,方便说是妄体,实际上妄根本没有产生过,但是我们意识里面,就象影子一样,认为有一个妄的体,所以产生假的六道轮回;如果你仔细找一下,他实在是没有体的。因为苦本来没有体,(我们心有所住,以为有苦,为此“以为”所骗,)被外面的假相执着住了,内心生出一种牵挂,一种得失,而这种得和失产生一些无明,哪个无明好象是一种烦恼,他这个烦恼是没有体的,你仔细观察一下,烦恼在哪里呢?你感觉心里很躁,但你静下来观察一下,烦恼在哪里呢?马上就没有了;但是你在你牵挂的时候,烦恼又生出来了,你越是执著他越是层出不穷。就象你揉一下眼睛往天上看,天上有花。这个花就是烦恼,无非是个能骗你、你甘愿受骗的一个假相而已。这个烦恼事实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外面根本就没有花;但是你幻心故,就象虚空本没有任何东西,你非要有,就生烦恼。就象水里没有月亮,你捞啊捞啊,拼命的捞啊,怎么能没有烦恼呢?烦恼即跟真理不相应而产生的一个幻觉,一旦相应了,你就立即没有烦恼了,见到实相了。所以我们这个妄心生出来后,产生烦恼,分别----有意识的妄执之后,产生生灭的住。所以我们只要将这个烦恼降伏住,真如就会显露

  如何才能真正将般若安住于心?众多大阿罗汉、虚云老和尚熏习几十年才能得到的利益是什么?

  所以我们发菩提心非常的重要,不能发菩提心的原因来自于你无始以来你的习气、执着,现在我们学佛这么几年,就来亲见般若,释迦牟尼佛面前,学了30多年,才闻般若;我们才学几天啊,所以你今天闻般若还是确实有点难度的,必须要熏陶几十年下来,才会有一些利益;才能真正将般若安住于心;比如虚云老和尚,他到19岁出家熏陶37年56岁才开悟啊,在这个时间他在干什么?熏习、安住在修行,如果你现在对般若能够象六祖大师一样来接受,那肯定不是一般的人,可能是古佛再来啊,与佛相应故。如果你心纳不下般若体如法修行,我必须要按照丛林的规矩,必须要修这些与般若相应的法,跟福德智慧要相应,学会心量要大,要包容,要知道求福德资粮,所以过去出家必须在寺庙里面干活三年,为什么要干活三年呢,就是要降伏他的俗心啊,因为我们在社会上熏习很多名利心,你不要看这个名利心啊,要通过二三年才能降伏;因为我们无始以来这个名利心降伏不是很容易,这么轻易的就降伏了吗?象在东林寺念佛堂打佛七或开法会,可以为这几元钱没有以给您就在吵架,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好好想一想,平时非常好,说的头头是道;为几元钱就寻找碴子,名利的习气,这种习气把我们的真心遮盖了。所以我们要知道这种习气遮盖的体,要把他抓到,把他找到;如果您没有找到,这种名和利在你心里随时冲动,就象自尊心其实就是名,我骂你一下,你马上就受不了;所以我们出家人对名利没有放下来,所以讲这个都是苦之本,无始以来的苦,我们不能不了知苦。

  般若断苦的根本是什么?苦只是动摇了你心智的一个幻觉而已。极苦是不是也同极乐一样是个实相呢?极苦之极在何处?我们的极苦是如何和被哪些东西遮盖的?极苦会自断吗?

  第二个叫做修苦啊,要把你这个苦,通过般若的力量,把它断掉;般若断苦如何断呢?一定要通达于般若,舍妄取真;无住,如果你无住的话,对一切法无住,苦就自断。比如你骂我,叫苦,你用般若心观察实相无体,我心不住,苦就立即无住,所以呢,那叫修苦;其实在生活中,你产生任何不满意有烦恼的时候,你必须要观察实相无住才能断苦,如果你在这方面不肯下功夫,不修苦怎么断苦呢?后面讲断苦,断苦就是证苦,证苦是乐,修苦是法,知苦就是我们现在的“闻”,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外面的境象----所有的境界把我们完全覆盖了,所以我们外面走路时,看到好多好看的东西,庄严寺庙啊,佛像啊等等,只是养你的眼睛而已;你不知道这不过是有住心相将你的烦恼遮盖了,不是佛像好,是你的眼睛感觉好了;满足你眼睛的感官舒服还是个身见;是身体的知见罢了,好多人都在找哪个佛教的音乐,很好听啊,其实你不知道耳朵正在贪恋之中;无非还是一个身见吗。贪恋香的味道,好吃的东西,同样还是个身见吗。我们天天唱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我们念的很好,心里还在想着这个好吃,那个好吃;这哪里是在供佛及僧,简直是在供给你自己吗;这个假的感官覆盖了自己的烦恼,不知道这个苦在哪里了,禅悦为食,是叫我们不住相无所住心。贪恋床好被子好衣服好,都是在贪着于身体的触啊。

  我们要观察到,我们无时不在身见当中,我们无时不在寻觅哪些覆盖我们烦恼的感官享受,我们真正的苦----轮回三界之苦,不得法益之苦,不能究竟解脱之苦,全部为这些五欲六尘所遮盖而不觉啊;我们要用般若修行破五阴之身,不住色根尘识,见色而内心中不起任何分别,不作任何执著,听声音、闻香味等同样如是;对任何好坏不起欲慎,不起分别执著;我们意念里边对一切法不起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在无住的体里面,虚而不实,自然会清净;一念无住,身口意清净,实相现前。

  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就是要我们发无上正等菩提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你不能跟无住相应的话,就不能修苦,何谓极乐世界?极者究竟意,乐者解脱意;究竟解脱啊;极乐的相对面就是极苦啊,极苦就是妄见,三界就为极苦;极乐就是解脱;所以呢极乐世界就是众生的实相,极乐世界也是色声香味触法,是无住体,但此世界色声香味触法,是有住心在妄执,三界都是妄体;因为妄体出来了就是极苦;极苦在哪里?在妄体里面;极乐在哪里?在无住之体中;只要无住即是极乐。实相里面才有极乐;那么我们上未证下未断中间还在修,我们对这个苦,没有必要害怕,因为无此苦生,何佛可成?无此苦生,何灭无明?无此苦生,何度众生?;前天不是讲过吗,有此苦生,就有法生,有法生,借法才可断烦恼。如果没有苦出来,没有法出现,你不会觉悟无住之体,无住之体和有住的体是我们的觉迷之间,能生一切妙法;一切庄严;一切实相;如果这个苦不出来,我们的无住觉性也会迷失。

  佛陀是实相,佛陀的影子是不是也是实相?妄与佛陀是否同时建立?金矿、金子、杂质各表何法意?一切相见皆来自于身见吗?身见断则一切相皆能自断吗?

  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安住在这个妄的体里面,妄是没有但又是一直有,为什么一直有呢?一直有就是一直没有。一直没有就是一直有;只要有众生的地方,他就一定会有这个妄;妄是跟佛陀同时建立的,就象影子一样,我们身边的影子与这个身体是同时具足的;就象太阳出来了,影子与身体是同时显现的;我们现在抓住哪个影子就是没有抓住真实,我们的觉性随着影子走了。我问你,如果没有影子,他有没有执著?这二者的体它是同时建立的,最初就象没有提炼的金矿,如果没有提炼出金子就不能见到我存在,它只是个金矿,不能开显金子;好象也就没有法身,没有报身,没有化身;没有种种微妙的庄严,也就是说好象什么都不存在;但事实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有金矿就必定有金,有妄必有真,妄断真就显(去杂显金);真迷妄即显(杂显金隐),真觉妄即断(金出杂没);没有真没有妄是什么呢,就是金矿;没有提炼的金矿,所以我们这个金子,是开显出来的,我们学佛就象提炼金矿一样,把我们的真金开显出来;}如果没有妄哪有真呢?所以当初我们出来的时候,住在妄里面了,有住无住,很简单,我们当初从妈妈肚子里面出来的时候是什么呢?是个住体,为什么呢?见色住色见音住音,还不知道无住的道理;小孩子看灯,妈妈把他拉过去,他回过头来看,再拉过去,再回过头来看,他就是有住;不是无住;所以我们出生的哪一刹那是无明的显现;是个有住,把无住体变成有住体;生死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当初出来的时候,都住在无明里面,都住在住上面,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灯泡不应该住,应该无住,只要你无住,心就清净,则生实相,生灭产生住,首先要知道住的体的苦,小孩子一直住一直住,长大了执著会非常重;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他无住之体,从小就让他能够不断的了知苦,处于修苦的范围了;没有这个苦,我们闻不到法,有这个苦,我们才修;修苦就是修法,修这个苦安住般若;苦即断;只要你安住般若无住心,妄就消失掉了,妄一消失你就可以证苦了,证苦是什么呢?就是乐,因为苦的本体是空的,就转为乐,苦的本体是妄的,妄的就舍,舍了就是乐。所以我们只要修这个般若自然断苦。除了般若无住之外,能断苦吗?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除了般若无住之外,全是妄见,妄见就是身见,有身见就有我见,有我见就有我、人、众生、寿者见,我人众生寿者的根本都是来自于身见,有身见就有人见,有身见就有众生之见,有身见就有计量寿者见,因为有身体的执着啊,你就会有计量啊,有苦在,你要覆盖啊。所以天天为什么到处找呢?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蚂蚁到处乱爬,求解脱啊。我们这些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底下火在烧,然后那个蚂蚁在到处乱爬。因为蚂蚁没有什么,就是一个身体而已,它爬什么呢?要逃跑。我们就是一个身体,想跑啊,到处跑。

  你能感受得到善根对您的守护吗?您对佛菩萨这份善根守护的恩德真正感受到受用了没有?无此善根守护你会怎么样?地狱是实有还是您想出来的?地狱中的唯心所造与人道中的唯心所造有何异同?你的贪嗔痴中有何所住?令其不断增长、复还增长?

  在人道我们还可以啊这个东西可以覆盖一下,因为人是善道啊。我们在人道真是稀有啊、难得啊,在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是不会这样的。畜生还好一点,地狱饿鬼没有…

《《金刚经》系列开示 4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