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43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如何了苦?知苦?修苦?證苦?

  現實生活中哪些時哪些事哪些處遮蓋了我們的苦?

  六度以何爲體?

  金剛經中爲何六度中只以布施爲例?

  六度中的無住作何解釋?

  小乘大乘在修法上的差別?

  爲何強調發大菩提心?

  何種心態障礙著發大菩提心?

  哪二戒最爲重要?爲什麼?身立一切相一切妄皆立,身無一切相一切妄皆斷嗎?所有妄境無非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而已嗎?所有身相無非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而已嗎?一切煩惱一切輪轉世俗之事皆因身相而起嗎?修行唯超越此身相而已嗎?

  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一定要心沈靜下來,沒有事情不要東晃西晃的,一定要認真看書,了解一下般若智慧,了解一下佛教的道理,從內心中求福求慧,要忏悔自己的業障,要聞到般若智慧,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阿難多聞第一,多聞而不住學問不執學問才能多聞第一,看經不住相而看,多聞不住相,心清淨故,不住者才是多聞;才能入于心,才能演說;佛陀十大弟子都是無住心才有十大弟子。有住哪能有十大弟子呢?阿難尊者多聞第一,是一種示現。多聞也好,神通也好,辯才、議論、持戒這一切皆由無住心生起來的,因無住而成就的。我們一定要無住多聞,通達般若智慧。我講法有信心,你們聞法也要有信心,要把喜歡聞的這個心生出來。我們衆生在六道輪回之中,只爲妄見故;妄見生二,一爲情境一爲妄識,妄識就是我生滅之心,聞性住于生滅産生妄見,情境就是叁界,妄識即我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心住生滅産生妄識,心不住生滅而無住就真如體;我們現在已經在六道輪回中,我們爲什麼要受戒,受八關齋戒和沙彌戒,其中二條戒非常重要,一個是過午不食一個是斷淫欲;爲什麼要斷,淫欲是對生滅心來講的;因爲對生滅的執著叫住,有住就會生淫,有淫它就有住;有這個住,就一定有生死;斷淫是生死的一個根本。還有過午不食呢,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很重視這個身體,吃飯是爲了養生,不單是吃米叫做吃飯,眼睛看色,耳朵聽音,鼻子品香,嘴巴償味,身體貪觸,意識貪法都會生起饑餓都是吃飯,我們這個身體常常在吃飯,佛教爲什麼叫做禅悅爲食呢?我們一輩子爲這個身體奉獻,我們這個食的生滅也爲此身體故,生滅這個妄其根源及基礎就是身體。有生滅必定就有法執,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什麼呢?是生滅之妄見情境,生滅裏面出現的妄的境界無非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與眼耳鼻舌身意的相合,它是一不是二;但我們的妄識住影把它分開來了,分開即必然有分別,有分別必然有執著,有執必有住;沒有識分開,即爲一,即與真如相應;識分開後對立了,妄見就生了;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是爲眼耳鼻舌身意服務,我們的心爲這個身奉獻一輩子;這六根如果不吃飯你就死掉了,粗看好象吃飯爲根本,吃飯之後,我們又奔波于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這個吃飯其實只是對身體的執著。我們可以仔細的觀察一下,每做一件事情,每一樣每一次煩惱都首先與我們這個身體有關,相反到不是與解脫與修行有關。比如眼睛感到不好看會罵別人,耳朵聽不習慣就會說別人,嘴巴吃得不好就會生分別心。衆生做任何事情都好象由這個身體主宰似的,衆生就是破不了這個身執身見;所以這個身是衆生煩惱之本;所以只要衆生沒有開智慧,不處無住之中,一切行爲及煩惱都會因這個身體而生;我們仔細的觀察一下,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嗅的,嘴巴吃的,身體觸的,哪一天,哪一樣不在主導著我們,影響著我們,對身體的執著,使得我們不是攝受我們的身體,而是完全爲我們的身體所攝受。身體的執著來自于我們過去的妄念,無始以來的妄念,就是沒有覺悟的哪一念;一旦你覺悟了這一念,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一切您都能不住,只要你無住,清淨心生起,身執身見自破,我人四相頓無。因爲身體的執著是個妄識啊,如果你不依般若而破之的話,那你的身體的執著就會猛然升起,身體一執著您就會和生理相應,和妄是相應的;我們無量的苦惱及流轉叁界的根本皆由執此身故。所以我們不需要在外面下功夫,只要你把身執破掉了,你什麼都解決了,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你不需要在外面東跑西顛的,只要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法並不在外,只在我們此身體執著。離開此身體你上哪兒去找呢?一切向外尋覓都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識心都是煩惱之見,我們之所以有哪麼多堅固的煩惱,及一直難以與法相應,只因執此身而已;我們一定要好好的觀照一下,

  爲什麼不能在內心深處真正勇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講地藏經,釋迦牟尼佛叁十年後才講金剛經?

  很多人很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就是不能在內心深處真正勇猛發出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簡單的講講就算了,這是個需要幾十年持續耐力熏陶才能發出堅固的菩提心。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講地藏經,釋迦牟尼佛叁十年後才講金剛經?釋迦牟尼佛弘法叁十余年,爲何不一開始就講金剛經呢?這些年他都在做安住衆生前行,出家人有規矩啊,戒律啊,這些東西都是個安撫的體,沒講般若之前,你持戒啊、忍辱啊、精進啊、禅定啊,這些體都是在有相範圍之內;在人道常講福田,在阿羅漢常講空性,講諸法無常無我,令衆生進入化城,令衆生進入在功德海中,令衆生安住在般若之邊緣,令衆生安住在胎生裏面?衆生的根基往往就在這個地方停住不前,現在爲什麼沒有人講般若經,我估計也有這個原因,現在佛法盛興不過叁十年,就象我們剛從茅坑裏出來,還有很多的大便與臭氣在身上,必須搞點香水啊什麼的,給他洗一下噴一噴,給他覆蓋一下;其實臭氣並沒有鏟掉,釋迦牟尼佛講法的過程當中,所以我們這些人呢,包括我們在座的人,身上一定還有臭氣的;沒有老和尚的開導,如何得除呢?很多人不願意講法的原因,就是沒有人想聽法;佛學院二年下來,竟然出現沒有一個真正二年讀下來的人,這裏面爲什麼?跟我們這個社會有關系,包括現在玩的東西那麼多,對這個學習不感興趣,邊上課還邊打遊戲呢,座禅念佛的時候還玩手機遊戲,這些五欲之樂把我們的苦給遮蓋了,這些東西讓我們慢慢沈迷在哪個假的上面,這種情形下怎麼修行呢?出家就是個太子啊,將來就要做佛,不管是殘疾的還是健壯的,你將來都是要做皇帝的,還是要耐心的等待。。。。。。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與“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有何關系?

  金剛經主要是講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最好能把地藏經看看,知道什麼是地獄的苦,明了什麼是苦,對苦有了畏懼感,生了出離心,這個時候,才能真正發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現在這麼多五欲的東西把本來很苦的我們給完全的遮蓋了,能讓我們暫時安住的東西太多了,以至于我們都無法生出真正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我們爲什麼出離生死的心還不夠強不夠堅固呢?世間哪些東西是如何暫時安撫了我們的心完全遮蓋了我們的“真苦”呢?如何對苦進行觀照,知苦,了苦,修苦,證苦,根本離苦呢?爲什麼人們就好象真的沒有輪回叁界流轉之苦一樣的呢?何者是妄的苦呢?如何覺悟這種妄苦呢?

  爲什麼發不出來這個真實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呢?是我們出離生死的心不強,不堅固;你沒有看到過地藏經,不知道地獄之苦、餓鬼之苦、畜生之苦;不知道你在輪回過程中的煎熬之苦,不知道你每天不斷的思維不斷的煩惱、不斷的焦慮不安煩燥憂愁等等不斷的交織糾纏折磨你的身心;你的身心是何等的疲倦,你這樣心甘情願的辛苦受難一輩子嗎?及生生世世不出字叁界苦海,這個人生中非常的苦啊,一定要認識到這個問題。

  何謂斷苦的遮蓋之法?何謂般若根本斷苦?如何理解其實“苦”“煩惱”只是一種幻覺而已?知此幻即可離?離此幻即可覺嗎?

  佛教中講要知苦,了苦,修苦,斷苦,證苦,要在苦上面斷苦,達到苦空無常,如果你苦都不能真正真切感受到,老是迷于空中華、水中景;你一直水中撈月亮,不覺得自己苦,您還非常的有味道;其實你的心是如此的勞累、辛苦,一停下來,你是如此的焦慮不安,你發現這個心老在找什麼東西,我們總天的電視機,打打遊戲,上上街,上班下班,說說事非,兒長女短等等,心總是在不停的找,一刻的功夫都沒有閑過,這個世沒有辦法滿足你,你自然就會煩惱現前;現在社會上很多東西可以“安撫”你的心啊,這些東西將你的心完全包圍覆蓋了,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樂是假。在小乘佛法中講苦集滅道的時候,必須要知苦,了苦,要修苦;才能證苦,我們仔細的觀察一下,原來是哪個妄心在哪裏作怪,是這個妄心在焦脆、在煩惱、焦慮不安、孤獨;原來就是這個妄心在哪裏作怪,尋找觀察妄心依據,就從那下手,妄緣斷了,識無境對等待,一切皆歸于清淨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所有的煩惱都變得清淨自在。這個心非常的重要,你現在看似有很多東西可以外求,可以安撫你的心,其實不知暗藏在心中的苦,輪回流轉叁界之苦,哪個才是真苦啊;什麼叫苦?就是妄,無始以來無明的妄的體。妄心是真如的影子,就生了一個妄識,我們執著了識心,就迷失了真如,就象是佛陀的孩子,從佛陀的身體裏分出一個影子,而這個影子是跟住相應的,佛陀的真身是跟無住相應的,無住是無生的,是實相的,佛陀在無生裏面是真如實相,但是這個影子出來是因爲有住變成識身凡夫,以影子爲自己。這就是你的本來。所以呢我們無始以來抓住這個影子,在六道中冤枉生死,完全是冤枉的,而這個生死,一到妄裏面去,那你就有心勞了,爲什麼呢,虛妄裏面生無明,無明就造業,就有苦的出現,所以我們現在感覺到…

《《金剛經》系列開示 4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