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24)▪P4

  ..续本文上一页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我们平时世间讲吉祥如意,真正成了佛才是最吉祥无上的,为什么?佛法不离开因果,我们要得到这个结果,无上的吉祥,要修无上吉祥的因。因为佛的因是纯善的、纯净的,我们世间讲的,就是要好果,但是因上没有。现在过春节,大家都贴福,一张福字,都倒过来贴“福到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毛钱贴张福,福就到了?这是世间祝福的话,我们随顺他。其实只要去做善事、行善,不贴福一定有福的,因为世间不懂因果,所以明白佛法,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我们修善因,一定有善果。

  世尊甚稀有

  众生闻到佛法很不容易,这个跟佛没有关系,我们众生的业力。

  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只要不出六道,不出十法界,我们先不说四圣法界,六道一定是苦恼的。为什么,我们要摆脱苦恼,要把这个因拿掉,没有拿掉这个因(的缘故)。我们忙一生,遇到佛法才知道,我们忙错了,“世人共争不急之务”,忙来忙去,忙不重要的事情,还以为做了很多事情,到时候去三恶道都很冤枉。人怎么死的,人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绝大多数是冤枉死的,糊涂死的、冤枉死的,死的不觉悟。苦从哪里来从迷惑来,快乐从哪里来从觉悟来。所以,盲瞑无导师,没人教。

  我们有人间的导师有天上的导师,这个不究竟,最低要出六道,出十法界。世间法,忙来忙去忙这一生,人不是只有这一生,如果只有这一生,我们可以不用修行,生生世世。大家入佛门要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佛法是通三世。我们要不要修行?长大了的时候都考虑到以后,这个以后就是这一生,一口气不来还有的,这个要明白。学了大乘经典,(明白)是没有生死的,是肉体,“舍身趣生,改行易道”,经典上讲,换一个身体,换一个道。学佛以后越换越好,越换越殊胜,这是种超越,大的提升,世间法讲提升,提升的是什么,提升物质生活而已,还在人间。我们知道,灵性可以做人,也可以做菩萨,可以做佛的。

  所以,不识苦尽道,不晓得苦的源头从哪里来,如果没有遇到佛法的话,我们苦没办法到头的。我们回向偈说,遇到佛法叫做,“尽此一报身”,最后一个业报身,最后一个苦身,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没完没了。我们要觉悟,佛法叫离苦得乐,离什么苦得什么乐要清楚。

  所以,不知求解脱。我们世间法也会去求解脱,世间法多赚点钱就解脱了,是这样的嘛?原来没有钱,现在有了很多钱,是不是真的求到解脱?以前你们骑自行车,现在大家都开汽车,你们真的离苦得乐了嘛,现在都住洋房、别墅,是真的离苦得乐了嘛?不一定。觉悟的人知道,不知求解脱,这个很重要,我们只迷在小事情上,不知道这个佛法的究竟大事,

  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就是善、德行在堕落、在下降)。

  从冥入于冥越来越苦。所以有位大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的很好,“只要不出六道轮回,人一世不如一世”,这是真的。你看我们现在是人身,我们要想升天,那是修行人,要想得人身也很不容易,所以往下走,我们不能再退了,一退就是三恶道,从冥入于冥,出不了六道轮回。三恶道是老家,人天道是出来旅游观光,所以永不闻佛名。《华严经》讲过这样的偈颂“宁受地狱苦,但得闻佛名;不受无量乐,但不闻佛名”,因为闻到佛法,我再苦就是苦这一生,解脱了是永恒的。

  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出六道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这是最殊胜的利益

  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归命就是,尽形寿依靠佛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

  十六王子放下世间到顶的荣华富贵去修道,这个道理很深。

  劝请世尊转于*轮(请转*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听到的人都得利益佛法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的,有教无类,没有分类的。不是说哪些人适合学,哪些人不适合学,世间法有哪些专业适合学哪些不适合学,佛法没有,佛法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本来需要的。

  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我们都成了佛,众生也一样成佛。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亦, 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

  就是时机到了,佛一定会转*轮。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这里举个例子,这也是赞叹佛稀有。

  

《《妙法莲华经》讲解内容(24)》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