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垟山禅悟录 《宝鬘集》选讲

  《宝鬘集》选讲

  冈波巴大师是藏区一位大成就的祖师,《宝鬘集》是他昭示行人趋向大道的各种真理与原则,讲《宝鬘集》也就是讲修行中所必须明白又必须身体力行的方方面面。

  冈波巴大师虽是噶举派的祖师,但其法音行旨与禅宗却是一脉相承,别无二致的,只是大师在教法中以平实真切见称,故对我们具体的修行与心地的印证,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讲到冈波巴大师,我就会想到汉地的憨山大师,他们的悟证与教言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每一次的契悟与深入几乎都与两位大师有关,所以每一次的弘法也都以大师的精神为榜样。

  我们学习《宝鬘集》,应知虽不是藏区的密乘行人,但佛法是平等一体的,以自心的觉智与悲愿,走进大师的心,再放眼法界,普度有情!

  十项需要之法

  (一)最初需要对生死轮回生死起畏惧之心,决心要逃脱,就象被屠失拴住的糜鹿一样。

  这说明修行的最初因地,要以解决生死问题而发心。因为有烦恼故造业,有业故有生死的轮回,而茫茫的轮回使众生备受诸苦,所以对生死有畏惧的发心才会放下世俗的欲望与追求,才能真实地去学习了生死的法门,才能真切地感受脱离生死之苦的欢喜。

  最初的发心,从肉身的生与死,看到了生命的无常,进一步了知心念的生死而明白诸法如幻,如能透彻生即无生。死无所死的境地,那么,则是悟入不二的圆观,由自及他而发大菩提心,由自他不二而入清净悲智的妙行,于是生死无异于涅渠,本无来去,焉有畏惧?

  不过初入佛法的人,没有一番对生死问题的刻骨铭心的探讨,没有畏之如被拴的糜鹿,则一切修行即无根本,不是偏于世俗的渴求,就是落于外道的神我。因此,最初需要逃脱的意志、攻破的决心、了脱的欢喜、寂灭的妙归。如此则念念归真,处处消妄,脚跟点地,精思妙观,则从了生死而达于无可了的境地。

  (二)中间需要一个“死而无悔”的精进,像一个勤劳耐久的农夫种田一样。

  “死而无悔”是真正学佛人的特质,因为为了生死而修行,当然不再为死而担心,所以无论遇到何等困苦艰难,都会有付出一切。牺牲私我的决心,精勤耕耘,绝不中途停顿下来。

  中间的历程是相当漫长的,参学明师。修学佛法。开拓心量。遭遇魔难。承受世态炎凉等,如果没有“死而无悔”的精进精神,那么成佛利生的事业,绝对难以成就。所以应当像一个勤劳耐久的农夫种田一样,一直努力地种植自己的田园。

  (三)最后需要一个乐陶陶、安稳稳“无可死者”之心,像一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之伟人的心胸一样。

  行到了最后,无学可学,无法可修,无烦恼可断,无菩提可证,恢复本来清净的面目,开显称性的功德妙用,其心是乐陶陶而欢喜充满,大定现前而安稳湛然,故有“无可死者”之心,则知常住真心,寂灭圆照。如此之时,就像一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的伟人的心胸一样,无限广大,而安闲自在。

  这是成就者的心境,是行人回归本位的天真与豁达。唯有如此平常自在,方显自性的家风!

  (四)最初此心要无一刻一分的空闲,就像是身上的要害处中了利箭之人一样。

  因为生死心切,因为学智未备,法行未专,故将全部的身心。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修中去,所以没有一刻一分的空闲。

  一个在生死业海中的行人,如能因为观见众生的烦恼与诸佛的妙德,知自心之困惑,明无始之重障,其心顿生勇猛,必将生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提道心,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深入佛法,透彻真谛,消融诸妄,开显本明,如是用功方能相应。

  因此,真迫切于生死的人,就像身中数箭一样,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拔出毒箭(妄想知见),疗治伤口消除习气,恢复健康(开显本妙功德)。如是一心用功,自然放下万缘,不管是非,不通世情,也许正因用心太专,别人就觉得不理解,认为你这个学佛的人是不是痴呆了,变得不通人情,怎么光顾得打坐修行,什么事情也不管了。其实这种现象就象科学家或哲学家进入某一实验或正在思考的状态是一样的,世人不理解只是未达其意境而已!

  (五)中间需要一个心无旁骛的修观,就像是丧了独子的母亲一样。

  修行至于中途,绝对不能思前想后或见异思迁。只许进不许退或变,唯有放下一切,坚定不移,心无旁骛,方能契入一心,顿断根尘,否则半生不熟,半死不活,难至无念之地,难入离念真知,故修行的中间最需要一个心无旁骛的修观,许多人修行不成就就是因为多了一个心眼,不能一门深入,所以往往到了关键时刻即打闲叉或改修他法,或另拜师父,使一贯之精修变成杂乱的散修,因此错过了好消息的因缘时节,故一无所成。

  (六)最后心中要觉得(空荡荡的)无事可作,就像是牧羊人眼见羊群被强徒赶走了一样。

  行到了极致,修无可修,身心本空,万境非有,灵明妙性,一真独露,菩提悲愿,自然显发,于是灵觉妙心,空空荡荡而宛具万法,所以于此心中,无任何事而可作,无为也!因无为故、妙性天真,万境自闲,所牧的羊去了,放牧的人也无事可做了:能所双亡,万有斯空,如是妙明,一片天然。复性工夫,至此为极,从此随缘度化,妙用无尽!

  (七)最初于佛法生起决定的了解和信心时,那种感堂就像是饿极了的人得到美食一样。

  对于佛法的决定了解与真实的信心是多么地重要!不了解的信仰与无信心的修学,都将是无序与苍白的。而对于那种得到决定了解与信心时的感觉,无疑是令人振奋与欢喜的,这就象饿极的人得到美食一样,快乐无比。

  初入佛法,大都是盲目与模糊的,而佛法性相空有业力般若等无量义旨犹如大海,的确难以生起决定的了解,如真能决定于所了解的佛法,那么心智即得以开发,正见明朗现前,信心自然而生起,于是依持所解与所信而坚定地走向菩提大道。

  (八)中间于自心生起诀窍的了解和证悟时,那感觉就像是力士(掘山)获得宝藏一样。

  于自心中生起,则知法不从外来,了自心即是了佛法,悟自心的真理,也即自心智慧的开发。如能彻证本源,了一切法无法,无非自心现量,于是一切皆从自心流出,一切慈悲愿力功德妙用,均从自心起用,从此作得自己的主人,逐渐圆成无上功德。

  这是学佛中间所契入的殊胜境界,也是极为关键的步骤,其时内在自然生起一种智慧与观照之力量,不仅仅能发现宝藏,而且有力量挖掘此宝藏,转成大用,此时堪称力士,乃是有力的行人真正挖得佛法宝藏的自信与承当。

  (九)最后于不二双运之理,生起决定的证悟时,那感觉就是直捣骗子的老巢,拆穿他的骗局一样。

  不二是佛法终极的妙理,“是一切理事的究竟,悟证不二的行人,已经消融了人生宇宙中一切相对的矛盾,已经超越了差别的概念,已经通达了万法至玄堂奥。唯有在相待的事理发展到极端时,才能泯入不二而又能圆照万法。

  所谓佛法中的“二”有:心境、空有、事理、空悲、自他、净秽、真俗等等,如果真能圆摄圆融、圆觉圆照,那么对佛所说的一切法的本意,一切行的所归,一切境的因缘,一切德的道源,都能透彻无碍,就像直捣骗子的老巢一样,更不受惑,更声名狼藉祸端,更无多大危害了。

  因此,佛说法均是方便接引,其主要目的是行人自悟自证,然后显现无量妙德,利济一切有情。如果真到不二之地,则“原来佛法无多子”,一切都在不言中,于是随机创发,方便利用,头头是道,处处无碍,圆光普照,大彻大悟而妙法广布了!

  (十)在决定证悟了唯此无它的真性时,就像是乌鸦从大海中的船上起飞,心中踏实地无丝毫惧畏一样。

  从船上起飞,则知有一块安稳之地,所以心中踏实而无丝毫惧畏。一旦决定证悟真性时,心中坦然明白,肯定无疑,湛然清澈,由此而处处逢源,时时朗照,心身安稳快乐,更无余事。所以生死如昨梦,成佛也有余,空花幻影,世事佛事,皆如水中月、镜中形,于自性明照体中,了然无痕,妙明豁达,从此于实相妙心中,任运来去而无相,随缘生死而无生死苦,妙用施化,大道无形,普贤愿海,尽未来际。

  十项不必作之事

  (一)若能证悟心性本空,就不必在闻思上费力了。

  听闻与思维乃是有漏之慧,是在未契悟本性前的学习方法。因此,是带妄求真。即迷趋悟的一个方便,由听闻与念经生起正信正见,并以此为引导正修,再由修持而了妄即真,即迷而悟,开显不二之本空心性,于是智慧活水从源头而流显,自能以无分别心而化解一切烦恼问题,即境而了,即事而空,不再需要通过学习与思维而了解。因此,证悟之人不必在闻思上费力了。

  (二)著能悟知自心明体本无垢染,就不必在净除罪业上费力了。

  悟知明体的人,即知本来清净,所以罪性也即佛性,一净一切净,更不会在垢染罪业上起执着,而能于染污处不染,清净处非净,两边不住,中道不留,一切现成,一切无碍。

  但是如虽已悟知本明,仍时时被习气所侵,不能时时明照无碍,则应消融习气而恢复广大的明体,先要见地彻底,次要行证圆满,方能成就究竟之道圆显无尽功德。

  (三)若能住于空性真道就不必在积蓄资粮上费力了

  空性乃真空不空之性德,真道乃寂光常住之妙道所以真空不空而圆具,真道非道而遍摄,如是法界一性,万有一体,本来现成,原即圆满,若能住此空性真道。而起悲智的妙用,也就不必在积聚资粮上费力了。

  初学佛者以祖德与智慧二大资粮为本,而证悟到本性后,即是大福德由本性而启照用,即是大智慧,顿然而具,显然而发,何用积聚呢

  (四)若能常浸润在本来面目中,就不必在方便道上费力了“”

  如果一个行人一直浸润在本来面目当中,即么根尘之中,心境之际,行住坐卧喜怒哀乐语言思维一切均是真性之大用,故古人云.“搬柴与运水,皆是禅性的妙机大用。”如是道不

  拘于方便,行…

《垟山禅悟录 《宝鬘集》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