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碍于方所,智不滞于一端,愿非立意于一时,则妙明真照无所不通矣!
所以未达于真性者,宜应持咒观心。念佛诵经,即借方便道而入真性道也。如已达真性,一切皆是本来面目,一切作为,皆合于悲愿故,自在殊胜,更无必要假借方便而趋向也。
(五)若能悟知妄念即是洁性,就不必修持或争取无念了。
悟知妄即是真性,对于修道者十分重要,其时不厌不断,不执不离,清净本然,天真湛然,而法性呈现于任何一刹那之念中,念即无念,一切处无非道场,故修即无修。如是根本不着意于修某一宗一派之法,不执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别,不落烦恼与是非的境界,于是三业即秽而净,即俗而真,平等不二,念即无念,故无须争取无念,所以念光恒照,又即清净如虚空。修个什么?如何无念?如能悟知,当下即是。
(六)若能悟知烦恼无根,就不必依赖任何对治法了。
一切粗细烦恼均从无明迷惑分别知见中来,已了悟本性,则知烦恼无根,分别心尽则烦恼亦尽也,于是即烦恼而成菩提——觉智常照于雾露,透出虚空之妙明,所以烦恼非实有故,不必依赖任何对治法门而去对治烦恼了。
(七)若知名闻美音实如梦如幻,就不必斤斤于立破成败了。
立破成败,只是因缘业感的使然,即使圣人也不能破坏因缘之法则,故缘起性空与性空缘起乃佛法的根本原理,既知如此,一个证悟本性的人,随缘随机为人,处处慈悲利乐而不着丝毫个人的情见与得失。因此心中一片灵明之光,恬然自显,不会再被名闻美誉等所动,即使祖师位、法王位亦不为所动,深知一切地位美誉如梦如幻,根本无实,因此不必斤斤计较于立破成败~心中了然无滞,由此可知我们不必故意去成立什么——如宗派,机构、法门等等,也不必有意地去破斥什么,对于恶名声于心不动,于美誉也不沾沾自喜,即不有意去成为什么,更不计较事情的成败,如是的人亦是真正不败的伟人。
(八)若知痛苦即是成就,就不用另求快乐了!
痛苦即是成就,妙哉斯言!一般行人总是要离苦得乐,寻求适心快意的境界,其实真正的成就是以空悲之心在为众生受苦中而了苦无苦,不被痛苦所束缚所困扰,其心仍旧清净洒脱,自在无碍。如能如此显现苦即无苦,那么妙乐已在心中充满,所以也就不必去另外寻求快乐了。苦乐相生,苦元无依,了达不二,方至妙乐。
(九)若能悟知自心本来无主,就不必修转识往生法了。
无生即已了识,无识焉执往生?虽是无生,亦不妨往生,只是不须修往生之法,自性中本有妙用,可往则往也。
这句话也很重要,有的人说:“我们明心见性的人,是不是还要修往生法呢?”假如你悟知自心本来无生,本来清净,无来无去的话,那就不必修转识往生到净土这样的法了。因为当你死的时候一片圆明,一片清净,一片空灵,当下就是净土。显相不显相随你的智慧,你要显也可以,当下就显现净土,不显也可以,一片清朗,什么都没有。要转世你一观,显现一下,哪个地方和我有缘,我就到哪个地方去。此时一个学生问:“到那个时候就知道吗?”师答:“知道,那个时候比现在明朗的多,更加明朗。”现在你就知道一、二分了,有的事情就明白了,到那个时候就更加明白。在法界里哪个地方和你有缘。那个地方很殊胜,那个地方就放光,就会有相应的显现,你就到那里去度众生了,我们现在也是一
样,哪个地方该去,一觉(不觉而觉,这是起用了)那个地方就放光。很亲切,你去了就很殊胜。如果觉得那个地方黑暗复杂,有不平和的东西,那就是说你的机缘还没有到,那个地方就不必要去。你现在就知道,这个是本性上的功用。
(十)若一切所行皆是为了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了。
利他即是自利,这是菩提道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使吃饭睡觉穿衣等一切自身的生活行为,也是为了利他而作,因此菩萨称性起用,根本没有自己。
不寻求自利,其实自利己在其中,因为自他不二,一体圆明,众生的无障快乐,正是自性的功德表现。所以利他的圆满正是佛道之成就。
许多修行人,光为自身的利益拜师求法,持戒修持,不知自利的开始,也是为了利他作准备,而于心中无利他的精神,则修行必难以成就!
十项任何皆好之法
(一)心己入法的人,舍弃事务也好,不舍弃事务也好。
心已经入法的人,做事情也好,不做事情也好,在他的心里都一样。有人说:“我没有事情多好,可以一心用功了!”或者说:“做点事情多好,我锻炼锻炼”。不必要这样去区分,如果你有执着的话,怕做事情,那你偏偏要去做事情,如果你做事情做惯了闲不往,那你偏偏不做事情,闲一闲,看看自己怎么样,这样反而透过来了。
(二)已经完全断了惑的人,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
断了迷惑的人,无明烦恼已经没有了,你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都没有障碍,于自性中无增无减。
(三)已经斩断贪执欲乐的人,修持无贪法也好,不修也好。
就是说已以斩断了贪执欲乐,比如说,男女的欲乐,饮食的欲乐都不贪了,你离开这些也好,不离开也好,都没有关系,不一定要修持无贪法,但是你修持也没的妨碍。
(四)现量证悟法性之人,独自在山洞中睡觉也好,在众人丛中作管带也好。
已经现量证到法性了,你一个人在山洞开睡觉,打打坐,也一样,如果在大众里作管带照顾自性,利他自得也好,法性遍于一切,所以无可不可,不作固定的抉择。管带就悟入时时照顾自性而不入分别知见,所以即境即心,了然无痕。
(五)现证诸法如幻之人,独自住山也好,十方去游历也好。
如果你证到如幻的法性中了,那么,住山与游历都是好的,有的人有偏执,我觉得住山好,到外面去游历,总是有麻烦,这样的话你偏偏要出去走一走,走了再回来,就又不一样了,所以不要固定。因为修行人有习气,他住山住惯了,到十方游历不习惯,偏偏要去透过这个不习惯。反之如不习惯于山林的寂静,那么也不妨住山,去体验一下无为的风光。
(六)于身心己经自在之人,舍弃欲乐也好,依伴欲乐也好。
就是说身心已经得到了自在的人,他舍弃欲乐过一种清淡平静的生活也好,依伴欲乐——有歌有舞。男女等等也好,也没有障碍。因为真正的自在是在即欲离欲或无欲而欲之中。
(七)具足(真正)菩提心之人,在寂静处修行也好,在众人丛中作利他之事也好。
一个人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人就不会偏空了,无论是在寂静处,即一个人都没有的地方修行,还是在众人中作利他的事业,他的菩提心不会受影响。不会退失。因为菩提觉性始终无改,静中非静,动中不动,湛然周圆。妙明无方。
(八)、具足真挚坚固的信心,无变化动摇之人,和上师住在一起也好,不住在一起也好。
如果具足了真挚的。坚固的信心,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变化不会动摇的人,和上师住在一起一样,不住在一起也一样,上师死了和不死都一样。没有什么动心,这个不动心不是从上师那里来的,是你内在的,不是因为对上师有信心,我才不动,因为自心已与上师不二,契入上师真正的道意,所以才会不动摇。
(九)见闻广博,深知佛法精进的人,得到成就也好,碰到魔障也好。
见闻广博,深知佛法而精进用功的人,他无论是成就,还是碰到魔障,对他来说没有区别,都一样,但是有的人就怕魔障,怕那些事情,因为魔由心生,实无其境,心能空净,诸魔自除。
(十)已得最胜证悟的瑜珈士,具有一般的神通也好,没有神通也好。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有高深证悟了,他肯定有神通。”这不对,往往有这种认为的人,反而有障碍,因为已经得到了最胜证悟的瑜伽士,他相应了,这时有神通也好,没有神通也好,其实真正证悟的人。他不可能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而下之神通的执着,但他有一种直觉的神通,本性上妙显的神通,有的事情境界他自然会反映出来,真正的智慧是神通真正的慈悲是神通,真正的对机说法,帮助别人,不留痕迹,恰到好处是神通。对人说话。做事情正好符合这人的情景、机缘是神通。如果故意显示,我看到什么了,听到什么了,故弄玄虚,反而引起别人的不安和执着,这不是神通,这是障碍,障碍别人,也障碍自己。
十项任运成就之大乐
(一)一切众生心之自性常住法身,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悟道的人知道自他不二,自己和别人没有区别,那么一切众生心之自性,就是常往法身,也就是诸佛的常住法身,也就是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常住法身,无二无别,所以你的大乐任运成就。这是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悟。
(二)本元法性离一切诸相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已经悟到本元的法性,离一切诸相戏论,戏论,就是分别。取舍。比较。妄评等种种知见,知道本元的法性没有这些诸相的戏论,所以大乐任运成就,这样就不会和人做无谓的辩论了,不会和人无故地争论法的意义和世界上的种种事情,任何人讲来讲去,你坦然无诤,知道这就是一种大乐。对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戒律、任何境界,你都不会争论,你已经了知这些都是戏论,无论怎么讲都无妨,比如:张三、李四讲你的事情,讲他人的事情,讲来讲去,就用你的智慧去化解掉,不要去争论,不要执着这些无意义的概念游戏。
(三)离边越意之悟境,离一切宗派偏见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离边:离二边,即离空和有、正和邪、内和外、是和非、高和低等等。离开一切的两边,没有是非的执见,没有善恶的执着,没有高低的对立,没有明和暗的实感,总之,没有这些分别,我们学佛的人这一点是最起码的,要体会到,无论这个人怎么狂、怎么坏,你心中要没有这个分别。对一切你都能了知,但是不着意,不落这个分别,叫离边。越意:是超越你的意识、意境、思想。你没有固定的思想境界,没有你的意识分…
《垟山禅悟录 《宝鬘集》选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