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礙于方所,智不滯于一端,願非立意于一時,則妙明真照無所不通矣!
所以未達于真性者,宜應持咒觀心。念佛誦經,即借方便道而入真性道也。如已達真性,一切皆是本來面目,一切作爲,皆合于悲願故,自在殊勝,更無必要假借方便而趨向也。
(五)若能悟知妄念即是潔性,就不必修持或爭取無念了。
悟知妄即是真性,對于修道者十分重要,其時不厭不斷,不執不離,清淨本然,天真湛然,而法性呈現于任何一刹那之念中,念即無念,一切處無非道場,故修即無修。如是根本不著意于修某一宗一派之法,不執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不落煩惱與是非的境界,于是叁業即穢而淨,即俗而真,平等不二,念即無念,故無須爭取無念,所以念光恒照,又即清淨如虛空。修個什麼?如何無念?如能悟知,當下即是。
(六)若能悟知煩惱無根,就不必依賴任何對治法了。
一切粗細煩惱均從無明迷惑分別知見中來,已了悟本性,則知煩惱無根,分別心盡則煩惱亦盡也,于是即煩惱而成菩提——覺智常照于霧露,透出虛空之妙明,所以煩惱非實有故,不必依賴任何對治法門而去對治煩惱了。
(七)若知名聞美音實如夢如幻,就不必斤斤于立破成敗了。
立破成敗,只是因緣業感的使然,即使聖人也不能破壞因緣之法則,故緣起性空與性空緣起乃佛法的根本原理,既知如此,一個證悟本性的人,隨緣隨機爲人,處處慈悲利樂而不著絲毫個人的情見與得失。因此心中一片靈明之光,恬然自顯,不會再被名聞美譽等所動,即使祖師位、法王位亦不爲所動,深知一切地位美譽如夢如幻,根本無實,因此不必斤斤計較于立破成敗~心中了然無滯,由此可知我們不必故意去成立什麼——如宗派,機構、法門等等,也不必有意地去破斥什麼,對于惡名聲于心不動,于美譽也不沾沾自喜,即不有意去成爲什麼,更不計較事情的成敗,如是的人亦是真正不敗的偉人。
(八)若知痛苦即是成就,就不用另求快樂了!
痛苦即是成就,妙哉斯言!一般行人總是要離苦得樂,尋求適心快意的境界,其實真正的成就是以空悲之心在爲衆生受苦中而了苦無苦,不被痛苦所束縛所困擾,其心仍舊清淨灑脫,自在無礙。如能如此顯現苦即無苦,那麼妙樂已在心中充滿,所以也就不必去另外尋求快樂了。苦樂相生,苦元無依,了達不二,方至妙樂。
(九)若能悟知自心本來無主,就不必修轉識往生法了。
無生即已了識,無識焉執往生?雖是無生,亦不妨往生,只是不須修往生之法,自性中本有妙用,可往則往也。
這句話也很重要,有的人說:“我們明心見性的人,是不是還要修往生法呢?”假如你悟知自心本來無生,本來清淨,無來無去的話,那就不必修轉識往生到淨土這樣的法了。因爲當你死的時候一片圓明,一片清淨,一片空靈,當下就是淨土。顯相不顯相隨你的智慧,你要顯也可以,當下就顯現淨土,不顯也可以,一片清朗,什麼都沒有。要轉世你一觀,顯現一下,哪個地方和我有緣,我就到哪個地方去。此時一個學生問:“到那個時候就知道嗎?”師答:“知道,那個時候比現在明朗的多,更加明朗。”現在你就知道一、二分了,有的事情就明白了,到那個時候就更加明白。在法界裏哪個地方和你有緣。那個地方很殊勝,那個地方就放光,就會有相應的顯現,你就到那裏去度衆生了,我們現在也是一
樣,哪個地方該去,一覺(不覺而覺,這是起用了)那個地方就放光。很親切,你去了就很殊勝。如果覺得那個地方黑暗複雜,有不平和的東西,那就是說你的機緣還沒有到,那個地方就不必要去。你現在就知道,這個是本性上的功用。
(十)若一切所行皆是爲了利他,就不必尋求自利了。
利他即是自利,這是菩提道上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即使吃飯睡覺穿衣等一切自身的生活行爲,也是爲了利他而作,因此菩薩稱性起用,根本沒有自己。
不尋求自利,其實自利己在其中,因爲自他不二,一體圓明,衆生的無障快樂,正是自性的功德表現。所以利他的圓滿正是佛道之成就。
許多修行人,光爲自身的利益拜師求法,持戒修持,不知自利的開始,也是爲了利他作准備,而于心中無利他的精神,則修行必難以成就!
十項任何皆好之法
(一)心己入法的人,舍棄事務也好,不舍棄事務也好。
心已經入法的人,做事情也好,不做事情也好,在他的心裏都一樣。有人說:“我沒有事情多好,可以一心用功了!”或者說:“做點事情多好,我鍛煉鍛煉”。不必要這樣去區分,如果你有執著的話,怕做事情,那你偏偏要去做事情,如果你做事情做慣了閑不往,那你偏偏不做事情,閑一閑,看看自己怎麼樣,這樣反而透過來了。
(二)已經完全斷了惑的人,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
斷了迷惑的人,無明煩惱已經沒有了,你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都沒有障礙,于自性中無增無減。
(叁)已經斬斷貪執欲樂的人,修持無貪法也好,不修也好。
就是說已以斬斷了貪執欲樂,比如說,男女的欲樂,飲食的欲樂都不貪了,你離開這些也好,不離開也好,都沒有關系,不一定要修持無貪法,但是你修持也沒的妨礙。
(四)現量證悟法性之人,獨自在山洞中睡覺也好,在衆人叢中作管帶也好。
已經現量證到法性了,你一個人在山洞開睡覺,打打坐,也一樣,如果在大衆裏作管帶照顧自性,利他自得也好,法性遍于一切,所以無可不可,不作固定的抉擇。管帶就悟入時時照顧自性而不入分別知見,所以即境即心,了然無痕。
(五)現證諸法如幻之人,獨自住山也好,十方去遊曆也好。
如果你證到如幻的法性中了,那麼,住山與遊曆都是好的,有的人有偏執,我覺得住山好,到外面去遊曆,總是有麻煩,這樣的話你偏偏要出去走一走,走了再回來,就又不一樣了,所以不要固定。因爲修行人有習氣,他住山住慣了,到十方遊曆不習慣,偏偏要去透過這個不習慣。反之如不習慣于山林的寂靜,那麼也不妨住山,去體驗一下無爲的風光。
(六)于身心己經自在之人,舍棄欲樂也好,依伴欲樂也好。
就是說身心已經得到了自在的人,他舍棄欲樂過一種清淡平靜的生活也好,依伴欲樂——有歌有舞。男女等等也好,也沒有障礙。因爲真正的自在是在即欲離欲或無欲而欲之中。
(七)具足(真正)菩提心之人,在寂靜處修行也好,在衆人叢中作利他之事也好。
一個人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人就不會偏空了,無論是在寂靜處,即一個人都沒有的地方修行,還是在衆人中作利他的事業,他的菩提心不會受影響。不會退失。因爲菩提覺性始終無改,靜中非靜,動中不動,湛然周圓。妙明無方。
(八)、具足真摯堅固的信心,無變化動搖之人,和上師住在一起也好,不住在一起也好。
如果具足了真摯的。堅固的信心,在任何情況下沒有變化不會動搖的人,和上師住在一起一樣,不住在一起也一樣,上師死了和不死都一樣。沒有什麼動心,這個不動心不是從上師那裏來的,是你內在的,不是因爲對上師有信心,我才不動,因爲自心已與上師不二,契入上師真正的道意,所以才會不動搖。
(九)見聞廣博,深知佛法精進的人,得到成就也好,碰到魔障也好。
見聞廣博,深知佛法而精進用功的人,他無論是成就,還是碰到魔障,對他來說沒有區別,都一樣,但是有的人就怕魔障,怕那些事情,因爲魔由心生,實無其境,心能空淨,諸魔自除。
(十)已得最勝證悟的瑜珈士,具有一般的神通也好,沒有神通也好。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有高深證悟了,他肯定有神通。”這不對,往往有這種認爲的人,反而有障礙,因爲已經得到了最勝證悟的瑜伽士,他相應了,這時有神通也好,沒有神通也好,其實真正證悟的人。他不可能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而下之神通的執著,但他有一種直覺的神通,本性上妙顯的神通,有的事情境界他自然會反映出來,真正的智慧是神通真正的慈悲是神通,真正的對機說法,幫助別人,不留痕迹,恰到好處是神通。對人說話。做事情正好符合這人的情景、機緣是神通。如果故意顯示,我看到什麼了,聽到什麼了,故弄玄虛,反而引起別人的不安和執著,這不是神通,這是障礙,障礙別人,也障礙自己。
十項任運成就之大樂
(一)一切衆生心之自性常住法身,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悟道的人知道自他不二,自己和別人沒有區別,那麼一切衆生心之自性,就是常往法身,也就是諸佛的常住法身,也就是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常住法身,無二無別,所以你的大樂任運成就。這是真正的明白。真正的悟。
(二)本元法性離一切諸相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已經悟到本元的法性,離一切諸相戲論,戲論,就是分別。取舍。比較。妄評等種種知見,知道本元的法性沒有這些諸相的戲論,所以大樂任運成就,這樣就不會和人做無謂的辯論了,不會和人無故地爭論法的意義和世界上的種種事情,任何人講來講去,你坦然無诤,知道這就是一種大樂。對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戒律、任何境界,你都不會爭論,你已經了知這些都是戲論,無論怎麼講都無妨,比如:張叁、李四講你的事情,講他人的事情,講來講去,就用你的智慧去化解掉,不要去爭論,不要執著這些無意義的概念遊戲。
(叁)離邊越意之悟境,離一切宗派偏見之戲論,因此大樂任運成就。
離邊:離二邊,即離空和有、正和邪、內和外、是和非、高和低等等。離開一切的兩邊,沒有是非的執見,沒有善惡的執著,沒有高低的對立,沒有明和暗的實感,總之,沒有這些分別,我們學佛的人這一點是最起碼的,要體會到,無論這個人怎麼狂、怎麼壞,你心中要沒有這個分別。對一切你都能了知,但是不著意,不落這個分別,叫離邊。越意:是超越你的意識、意境、思想。你沒有固定的思想境界,沒有你的意識分…
《垟山禅悟錄 《寶鬘集》選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