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P9

  ..续本文上一页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显示常不思议。大慧。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若因自相成彼则有常。但以作者为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远离有无。自证圣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义智为其因故有因。离有无故非作者。如虚空涅槃寂灭法故常不思议。是故我说常不思议。不同外道所有诤论。大慧。此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证圣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萨当勤修学。

  “常不思议”,就是没有分别的显现的真理。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大慧。外道常不思议。以见所作法有已还无

  作的法,有了以后再没有。

  无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不因此说为常。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此因相非有。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分别

  外道还是分别。

  但有言说。何故彼因同于兔角。无自因相故。大慧。我常不思议。以自证为因相。不以外法有已还无无常为因。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而恒在于自证圣智所行相外。此不应说。

  外道是通过思想、作意、分别、观察事物,他说,有了以后再没有了,没有了以后,他知道这个没有是常不思议的。意思说,他是观察思想形成的。而佛讲的这“常不思议”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存在、本来清净、本来没有分别,他是一直在不思议当中,就是没有一个能思维的他、能一个东西思考他的,他就是本来面目,就是常不思议的体性,这个和万事万物的变化没有关系,不是因为事物的存在去探讨他的真理,他是本性的如此,本来没有分别的。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

  声闻他知道生死这个苦,妄想苦,求涅槃。但是,他不知道生死涅槃差别之相。这些差别之相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妄想分别来的、才有的。所以说

  无所有故。

  这个有是无所有,都是妄想来。

  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

  “妄计”,将来诸根、根身世界没有了、境界灭了,以为这就是涅槃。

  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

  不知道把自己的分别、藏识、染污、执着转了,就是大涅槃。当下就是,不用把身体灭掉、把根灭掉,当下就是现量放光,这个二乘人就不知道。所以说,这个叫大涅槃。我们现在如果在本位当中、法身的本性当中,就是住于常住大涅槃境界。但是,如果还有流识、还在动、还有微细的地方没有去掉,还不算大涅槃。

  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

  他不说唯心,只是心的作用,没有境界。

  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复次大慧。去来现在诸如来说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见非有性故。离有无生故。如兔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诸愚夫二分别境。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

  就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存在的事事物物都是我们藏识所现的影子,众生不知道,当作实有。

  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

  愚痴的人。

  堕生住灭二见中故。

  住在生住灭的二见之中。

  于中妄起有无分别。大慧。汝于此义当勤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种种性。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性。缘觉乘种性。如来乘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大慧。云何知是声闻乘种性。谓若闻说于蕴界处自相共相。若知若证。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于缘起相不乐观察。应知此是声闻乘种性。彼于自乘见所证已。于五六地断烦恼结。不断烦恼习。住不思议死。正师子吼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修习人无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觉。大慧。复有众生求证涅槃。言能觉知我人众生养者取者此是涅槃。复有说言。见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槃。大慧。彼无解脱。以未能见法无我故。此是声闻乘及外道种性。于未出中生出离想。应勤修习舍此恶见。大慧。云何知是缘觉乘种性。谓若闻说缘觉乘法。举身毛竖悲泣流泪。离愦闹缘无所染着。有时闻说现种种身或聚或散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无所违逆。当知此是缘觉乘种性。应为其说缘觉乘法。大慧。如来乘种性所证法有三种。所谓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

  意思说,如来乘有三种法。第一种,也就是第一步了,第一步是什么?就是“自性无自性法”,证到自性,知道一切法都没有自性,这个就是开悟见性的境界,第一步法。第二步“内身自证圣智法”,第二步。第三步“外诸佛刹广大法”,显现一切佛刹广大圆满、空行、聚会、种种的国土庄严,显现报身庄严,这是第三步。

  大慧。若有闻说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现身财建立阿赖耶识不思议境。不惊不怖不畏。

  闻到这些法,没有惊怖,不畏。

  当知此是如来乘性。大慧。不定种性者。谓闻说彼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大慧。为初治地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作此建立。

  就是说,不定种性的人,他听到前面那些自性的法,就是本性的圣智的法以后,也能够生起信解而随顺修学。那么,佛说,大慧啊,这种人是“初治地人”,就是初登入地的人,“而说种性。欲令其入无影像地”,接引他进入无影像地,本性空明的境界。作此建立的。

  大慧。彼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

  就是二乘人一转过来,他把烦恼习断掉,证到真实的法无我境界。那么,他也同时也能够证得、毕竟能证得如来之身。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预流一来果 不还阿罗汉

  是等诸圣人 其心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 一乘及非乘

  为愚夫少智 乐寂诸圣说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取

  住于无境界 

  “住于无境界”这句话很重要,住在无境界当中,不要有境界。

  何建立三乘

  诸禅及无量 无色三摩提

  乃至灭受想 唯心不可得

  在这个自性当中,什么三乘啊、什么禅啊、什么四无量啊、什么无色界啊、三摩提啊乃至于灭受想定,都是不可得,唯心,都是唯心作用,都不可得,这是真正开悟的人,明白这个真实的智慧的量。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

  菩萨就是我们说第二种开悟的人,就是愿慈之故,以本愿力方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证到涅槃。

  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趣。

  如果说这样执着这样的愿的话,也会住在“一阐提趣”。

  此是无涅槃种性相。

  这样子的话,他就是没有涅槃的种性相。

  大慧菩萨言。世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

  如果是这样发愿的话,菩萨知道了,本来没有涅槃可以入。所以说,就一切法本来涅槃。

  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自性相。何者为三。所谓妄计自性。缘起自性。圆成自性。

  这三种自性相。

  大慧。妄计自性从相生。云何从相生。谓彼依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着故。

  产生计着,就是缘起相啊。

  大慧。彼计着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是诸如来之所演说。谓名相计着相。事相计着相。

  就是说,一个人“妄计事相”有两种,一个是名相概念。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想、想它,想这个事物是什么?是通过思想概念的。一种是执着具体的事物。这是茶叶,我喜欢。这是什么菜?我要吃。计着这个事相的。

  大慧。事计着相者。谓计着内外法。

  内是身体,身体里面的法;外是外面事物的法。

  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内外法中计着自共相。是名二种妄计自性相。大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性。何者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一切分别

  这句话很关键,其它的大家都懂。就是说,怎么样才是圆成的自性,“圆成”就是道,就是本性的本来面目的光明。那么,“圆成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离名相事相”名称概念,所有的名,包括凡夫的名、佛的名、一切功德名,所有的名称都不能执着,一切的事相都不能执着,名相事相都破掉了。所以说“不立文字”,佛法高深处,文字都不建立了。一切事相,无论佛的庄严都不执着了,上师的庄严、种种相都不会执着,一切分别都远离。

  自证圣智所行真如。

  当时是真如,真如都不分别以后,能够显现,显现也不分别,这就是“自证圣智所行真如”的境界。

  大慧。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

  就是如来藏心,就是七宝藏里面讲的实相宝藏,就是讲如来藏心。

  尔时世尊即说颂言

  名相分别 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 是圆成性 

  “正智”,就是没有分别,叫正智。了知而无分别,这个就是所证的真如,体现的道是圆成性。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法门。自证圣智所行境界。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当勤修学。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

  蕴:五蕴;界:十八界;处:十二处。

  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着。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