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指导,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之上,这样通过持久的努力使精神渐渐集中到真理之上:第六指通过反复研究教法而获得的智慧,这一研究过程中需要极大的意志力之参与:第七指静中思维工夫,其主要特征是把认知对象体会为精神活动之展现,从而得以突破外在实体的顽固观念:第八指提高了的静中思维能力,此时精神已能持久地倾注于存在本性之上:第九指同解除生命流转之苦这一最高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作准备的良善行为:第十指对世俗生命痛苦烦恼状态的全面认识和观察,这又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对有欲念的生命现状之观察,其二是对没有欲念但有肉体的生命现状之观察,其三是对既无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现状之观察,在第一种生命状态里,最主要的痛苦根源是颠倒性的知识和观念,它们是从对自我与对象这两重实体执著里引发出来的,在第二种生命现状里,思维方式仍然是邪恶的,第三种生命则稍稍能克服一些自我执著,但自我执著的烦恼潜势力仍然深深隐伏在他们的深层生命结构里:第十一指造成生命痛苦现状的基本原因:第十二指亲自体会到真理,也指被体认到的生命自由状态和存在真实本性:第十三指解除痛苦烦恼实现生命自由的具体修行方法;第十四指已直接“看见”真理,再也不会从真理的道路上退回去:第十五指在真理这一绝对知识指导下的关于存在特殊性的知识:第十六指与真理相应的认识之思维对象:第十七指对已被断除的后天烦恼和未被断除的先天烦恼都进行细致的观察:第十八指“看见”真理后仍然会偶而失控的心理状态;第十九指旨在调节失控状态的一些修行手段:第二十指绝对不会再失控的修行精神思维结构:第二十一指刻苦修学以期清除欲念生命状态中的身心烦恼:第二十二指刻苦修学以期清除没有欲念但有肉体的生命现状中的身心烦恼:第二十三指菩萨修行第八阶位创获的与真理绝对相应的精神结构:第二十四指与真理相应的智慧:第二十五指与真理绝对相应同时能体认存在各方面特殊性的智慧:第二十六指为了使生命进入一切顷恼不再存留的自由状态,应首先研究什么是真实的道理,什么是错误的妄见:第二十七指为了使生命进入一切烦恼不再存留的圆满自由中,首先致力于消除各种烦恼的现实活动:第二十八指在佛教教法中获得正知正见,尽管此种知见还未越出流转变动的范围,但已足够超过那些不按佛教教法修行的人在思维水平上达到的最高峰:第二十九是指虽然一些众生对我的教法产生了正知正见,但他不能在此正知正见的指导下,勤勉地展开修行工作,我就说他们从真理的道路上退回来了,不是说要现实地产生出与真理不相应的错误观念才可以叫做“从真理的道路上退回来了” ,一个人虽然有正知正见,但他不能认真地改变自己的精神结构,不能认真地从事净化生命的实践,这就已经是“从真理的道路上退回来了”。
原典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凡有几种一切如来身所住持言音差别?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缘此为境速得解脱。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①,二者调伏②, 三者本母③。
世尊!云何契经?云何调伏?云何本母?
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依摄事④显示诸法,是名契经。谓依四事,或依九事,或复依于二十九事。
云何四事?一者听闻事⑤;二者归趣事;三者修学事;四者菩提事。
云何九事?一者施设有情事⑥;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⑦;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净事;六者彼差别事⑧;七者能宣说事;八者所宣说事;九者诸众会事。
云何名为二十九事?谓依杂染品,有摄诸行事;彼次第随转事;即于是中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作是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依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事;即于是中勤精进事;心安住事;现法乐住事;超一切苦缘⑨方便事;彼遍知事;此复三种:颠倒遍知所依⑩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处⑾故,内离增慢遍知所依处⑿故。修依处事;作证事;修习事;令彼坚固事;彼行相事;彼所缘事;已断未断观察善巧事;彼散乱事;彼不散乱事;不散乱依处事;不弃修习劬劳加行事;修习胜利事;彼坚牢事;摄圣行事;摄圣行眷属事;通达真实事;证得涅槃事;于善说法昆奈耶中世间正见,超升一切外道所得正见顶事⒀;及即于此不修退事,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不修习故说名为退,非见过失故名为退。
注释
①契经:又称“经藏”。
②调伏:又称“律藏”。
③本母:又称“论藏”。
④摄事:指把同一性质、同一类型的事物分门别类地放在一起给予解说。
⑤听闻事:指接受教法,思考教法而引发的两种智慧,此依遁伦所说。
⑥施设有情事:讲述构造有情生命的各种成分聚集体,即“五蕴”学说。
⑦彼生起事:讲述生命展开的过程、环节等,即“十二因缘”学说。
⑧彼差别事:指对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整个宇宙世界的分类说明,即“五界”学说。
⑨超一切苦缘:苦缘,指引发痛苦烦恼的原因、条件,意即解除生命一切流转之苦。
⑩颠倒逼知所依处:指对欲念生命生存现状之观察。颠倒,即各种错误的知识、观点和观念。遍知,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痛苦烦恼。
⑾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处:指对没有欲念但有物质性肉体的生命现状之观察。情想,即欲念、欲望之意;邪行遍知,指由于贪恋安宁安乐的精神境界而引起的痛苦烦恼。
⑿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处:对既无肉体又无欲念但残留思想活动的生命现状之观察,这是指“无色界”生命。“增上慢”指强烈的、显在的自我观念执著,“无色界”中的生命虽然放弃了自我观念的显在形式,但主体执著的心理潜势力仍然在生命结构中滞留、保存著,所以它仍然是痛苦烦恼的世俗生命。
⒀外道所得正见顶事:佛教外的其他各种学理在思维水平上可能达到的最高峰。
译文
曼殊室利!我在有些经典中为体会四种真理的修行人和希求成佛的修行人各自制定了一些他们应该遵守的戒律,与此同时也陈述了与戒律有联系的一些相关事项,这一部分经典即叫做“律藏”。
曼殊室利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您在经典中为菩萨们制定的戒律,其内容共有哪些部分呢?
佛陀说:善男子!这部分“律藏”内容共有七个方面:一是讲述接受戒律时应举行的相应仪式:二是针对一些重大罪行的制止戒律,这些重大罪行包括杀害、偷盗、邪淫、谎言等;三是详细规定具体戒律的适用范围:四是从理论上说明处于流转变异生存状态中的众生有违犯戒律的潜在可能性:五是从理论上证明那些在精神改变上取得很大进步的修行人不再有违犯戒律的潜在可能性:六是规定修行人从犯戒状态摆脱出来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七是讲述一些修行人接受戒律一段时间后又摒弃戒律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曼殊室利!我在一些经典中,从十一个方面来研究存在现象,对之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这部分经典就叫做“论藏”。这里说的是哪十一个方面呢?第一是存在流转变异的方面,第二是存在的真实本性,第三是三十七条引向真理的认识方法各自所研究的事物,第四是讨论八个类别的事物,第五是走向真理的方法本身,第六是 消除一切痛苦烦恼后所获得的功德,第七是如何接受觉者的智慧,又如何把觉者的智慧传达给他人,第八是能够染污修行方法的一些事物,第九是实现真理的辅助性手段 ,第十指那些染污修行方法的事物所带来的错失,第十一则指实现真理的辅助性手段所带来的乐观成果。
所谓存在流转变异的方面,这指的是以下三种情况:其一是根据五种事物的成分聚集体假说有生命现象存在,而此一生命被一般众生以“自我”统摄起来;其二是意识处处计较而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其三是指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生命活动等。
原典
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依声闻及诸菩萨,显示别解脱①及别解脱相应之法②,是名调伏。
世尊!菩萨别解脱几相所摄?
善男子!当知七相:一者宣说受轨则事③故;二者宣说随顺他胜事④故;三者宣说随顺毁犯事⑤故;四者宣说有犯自性故;五者宣说无犯自性故;六者宣说出所犯故;七者宣说舍律仪故。
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以十一种相,决了分别显示诸法,是名本母。何等名为十一种相?一者世俗相,二者胜义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⑥,四者行相⑦,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法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
世俗相者,当知三种:一者宣说补特伽罗故,二者宣说遍计所执自性故,三者宣说诸法作用事业故。
注释
①别解脱:修行人应当恪守的戒律。
②别解脱相应之法:与戒律相关的事物。
③宣说受轨则事:阐述接受戒律时应举行的相关仪式。
④宣说随顺他胜事:阐述针对一些严重行制定的禁止性戒律。
⑤宣说随顺毁犯事:详细规定具体戒律的适用范围。
⑥菩提分法所缘相:三十七条通向真理的方法各自所研究的事物、内容。
⑦行相:指八个类别的事物。
译文
所谓存在的真实本性,这就是我前面曾提出的七种存在本性之说。
所谓三十七种认识真理的方法各自所研究的事物,总起来说也是我们知识的本体。
所谓概述八个类别的事物,事实上是侧重研究跟修行有关的事物:第一是观察什么是事物中的东西,第二是观察存在现象中哪些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而其自身其实并不存在的东西,同时观察佛陀陈说教法的一些原则;第三是观察那些染污众生本性的事物给众生带来的错失,第四是观察净化生命的事物给众生带来…
《解深密经译注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