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利益,第五是观察教法中各种道理的真实意义,第六是观察流转众生中包含的因果原则,第七是研究教法中的各种道理,第八是观察教法提示的具体修行方法。
所谓观察真理,实即观察存在的真理本性。所谓观察存在中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东西,包括五类成分聚集体复合而成的生命现象,人们在这个复合体中执著有统摄性的、主宰性的自我之存在:也包括意识处处计较而虚构的一切事物之实体:还包括佛陀为了陈说真理而使用的一些陈说原则,例如:对任何人的讲说都一致的说法,在有些时间、地点这样说、另外一些时间、地点则那样说的说法,只问而不回答的说法,干脆搁置起来不予讨论的说法,声明不可用语言表述的说法,无人来问而自陈真理的说法等等,佛陀的教理陈说不仅为了表达真理的需要,而且需要考虑时间、地点、听众接受的可能性等等诸多因素,因此这些说法原则的成立,即表明不可对具体教法过于执著。
所谓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给生命带来的错失,我已经在很多地方以很多方式讲过了。所谓净化事物给生命带来的利益,也在很多地方以很多方式讲过了。所谓观察教法中各种道理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观察这些道理究竟归向什么,究竟引导什么,究竟以什么作为目的。这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有关存在本性的教法,这里所谓[存在本性]将把修行人导向什么?第二,有关亲身体证的教法,这里“亲身体证”究竟引导人体认什么呢?第三,佛陀的全部教导究竟以什么作为归宿呢?第四,佛陀告诉我们要远离两个错误的极端,那么远离两个错误的极端究竟远离什么呢?第五,教法中在阐述最高生命状态时,常用“不可思议”一词来表示其特质,那么,[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第六,佛陀的全部教法可以被看成一个首尾一贯的整体,而在佛陀施教的具体历史阶段,乃至于在同一部经典中不同的地方,却又常常有诸多分歧之处,这样安排教法的意蕴又到底何在呢?
所谓观察生命流转过程的因果原则,也就是观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流转变动著的生命活动状况,包括生命现象产生、持续和消亡的阶段性,也包括贯穿在三个发展阶段以及三个时间维度里的因果转化之原因、结果等,我已经在很多地方把促成生命变动的原因条件概括为以下四项:其一,生命现象中一切活动的直接原因,这可以看成是身心内部的诸种推动力量;其二是精神活动持续变动的条件,这是指,在精神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里,凡在前的精神活动都为在后的精神活动开辟了道路:其三,作为认知活动的对象能辅助认识活动发生,因而对象是认知活动发生的外部条件:其四,其他一切有助于生命活动发生的事物也都是生命活动中的原因和条件。
原典
胜义相者,当知宣说七种真如故。
菩提分法所缘相者,当知宣说遍一切种所知事故。
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行观故。云何名为八行观耶?一者谛实故,二者安住故,三者过失故,四者功德故,五者理趣故,六者流转故,七者道理故,八者总别故。
谛实者,谓诸法真如。安住者,谓或安立补特伽罗,或复安立诸法遍计所执自性,或复安立一向①、分别②、反问③、置记④,或复安立隐密、显了、记别、差别。
过失者,谓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功德者,谓我宣说诸清净法, 有无量门差别胜利。理趣者,当知六种:一者真义理趣,二者证得理趣,三者教导理趣,四者远离二边理趣,五者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流转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⑤。
注释
①一向:指对任何时间、地点都普遍适用的说法。
②分别:对有些对象适用,而对另外一些对象则不适用的说法。
③反问:只提出问题却不给予回答的说法。
④置记:干脆置而不答的说法。
⑤四种缘:事物产生、变化和消亡的四种条件。这四种条件是:其一,因缘,指产生事物的亲因、内部条件;其二,等无间缘,指心理活动前后相续的关系,其中,在前的心理活动为在后的心理活动之展开开辟了道路;其三,所缘缘,即指认知活动中的对象是认知活动得以产生的一个条件;其四,增上缘,其他一切有助于事物发生的事物,它们虽然不能直接引发出某种生命行为,但它们为引发此种生命行为提供了一些辅助性的条件。
译文
所谓教法中的各种道理,归结起来指的是下面这四种道理:其一是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的道理,其二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道理,其三是为了成立一个论点,选择适当的论据、组织适当的论式去证明它,这是有关逻辑学的道理:四是指事物本来如是的样子,事物本来如是的样子,也就是事物中本来具有的道理,这是不待任何人力的参与或改变的。
什么叫做原因与结果相互依存的道理呢?这是说,一切存在现象、一切生命现象,其产生、变化和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有的与事物有极密切的关系,有的关系则比较疏远,有了这些“亲因”和“疏因”,也就有了生理和心理的展开,如果没有这些内在和外在的条件,生理、心理的一切活动就将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原因与结果间相互依存的道理。此外,我们之所以运用语言可以对事物有所陈述,正因为被陈述的事物作为依据才使陈述有了可能,被陈述的对象与陈述问因而也体现了因果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
什么叫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作用的道理呢?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观察:首先,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某种独特的功用,例如眼睛能看见物质现象、耳朵能听见声音等;其次,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能成就某种新的东西,例如被称作“坚硬”的物质元素在和其他物质元素以一定方式复合以后,就能产生出可以茁生万物的大地来:其三,事物产生以后就能较为稳定较为持续地发挥其具体功用。
什么叫做逻辑学的道理呢?这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你自己的论点得到证明,同时也藉此让别人发生觉悟。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运用论式去证明论点的方式可能有多种多样,其中,有的是正确、有益的,有的则是错误、有害的。我们如何确保论证方法的正确性呢?我们如何去识别错误的论证方法呢?根据五个特征,我们说某一论证方式是正确的、有益的:根据七个特征,我们说这一论证方法是错误的、邪恶的。
足以标明论证正确性的五个特征是:其一,论式成立的内容是我们日常感觉知觉可以感受到的:其二,虽然我们的感知功能无法直接感受到,但可以在感知经验基础上类推到的;其三,可以引同类事物作例证的:其四,论式的每一个成分、论证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完全具足、圆满成立的:其五,佛陀亲自陈说过的,这一陈说必然是净化了的。
什么叫做日常感觉知觉可以感受到的呢?例如,我们说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都变动不居,这个论题所成立的内容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我们在日常生活里能够见到或体会到生命现象的变动不居,所以这一论题的内容无疑是确立的。此外,像[一切生理心理的活动过程都具有逼迫生命本性的特征,一切存在现象里都没有主宰实体的存在”等等,这些说法包含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现实存在中可以直接体会得到的,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都能充分品味生命痛苦烦恼的存在品性,也能充分体味存在的无实体性,因此,以上论题中的道理是毫无疑问的可以成立的。
什么叫做在感知经验基础上可以类推到的呢?这是说,有一些论题,例如下面这些论题:“生理心理的活动过程中,哪怕是在最短的时间单位里,生命活动也是生生灭灭、变动不居的”,还有,“未来世是存在的” 、“良善行为与邪恶行为都不会马上消失掉,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继续发挥其影响”等等,这些论题所反映的生命内容不是单纯运用感知功能就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的,但是我们现实的感知功能的确可以观察到事物表层那些粗显变化、变动等,在此感觉基础上,我们就可类推到事物深层的变化、变动等:其次,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看到生命的生存状态有种种差别,而这些差别又的确跟他们的生存活动有关,这样我们就类推到,现实生命既然有这样那样的行为,那么这些行为将来总是要发生作用的,可见未来世是确实存在著的:再次,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的确看到生命有痛苦、也有欢乐,而这些痛苦和欢乐又的确同他的思想和行为有著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就类推到,现实生命里既然有这样那样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这些思想和行为将来在一定的条件下势必又会导致痛苦和欢乐,可见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不会消失掉的。总之,我们运用感觉作为基础,运用日常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就可对一些感觉不到的事物进行类比、推理,这就可以证明某些论题是正确的。
原典
道理者,当知四种:一者观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证成道理①,四者法尔道理②。
观待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
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
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又此道理略有二种:一者清净③,二者不清净④。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⑤,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⑥,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⑦,四者圆成实相⑧,五者善清净言教相⑨。
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
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粗无常性现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
《解深密经译注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