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自始至终趋向放弃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寂,安宁无挠动,即放弃一切生命活动之义;种姓,即种类之义;补特伽罗,即人之义。
③加行:加力而行,加功而行,它既可指那些能扫荡廓清痛苦烦恼的修行方法,也可指按照这些修行方法勉力用功的修行实践。
④坐道场:坐在真理的苑囿裹,坐在真理的家园裹,指对真理产生了圆满的觉悟。道场,指举行法会、陈说佛法的地方。
⑤回向菩提:扭转自己以前的思维方向,把修行生活的切实动机引导到实现圆满觉悟这一至高目标上来。
⑥烦恼障:烦恼,指贪欲、恨恶、愚昧、偏见等邪恶的心理情绪;障,障碍之义。烦恼障,意即邪恶的心理情绪能障碍生命向上的发达进化。烦恼障的核心是“人我执” ,即在身心一切现象、一切活动中执著有主宰自我的存在。译为“心理障碍。”
⑦所知障:所知,被认知的对象,意即这种障碍能妨碍对知识对象的认识。所知障的核心是“法我执”,即在一切存在现象上执著有实体存在。译为“知识障碍” 。
⑧其心亦可当得解脱:那些转到追求圆满觉悟道路上来的修行人,最终也可突破知识上的障碍,使心灵得到自由解脱。文备解释这句话时发挥说:“古人文旨不许定性,吉藏师亦译此文,若声闻人将入无余时,蒙佛说法回向发大心,无有是处。故云终不能得,与今三藏所说不同。于此义中,由来多诤。”这是说,佛陀在《解深密》教法中,承认那些要求放弃生命活动的修行人也能获得最高觉悟,至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能够做到这样,这是玄奘自己独特的译法和讲法。古人——不知何指—— 和吉藏都不承认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各种各样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文备这些话说明“声闻人能否成佛”的问题无论是在玄奘之前还是在玄奘之后,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唯识学问题。
译文
胜义生!我希望你能弄懂的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同德性、不同品性的众生,对于我陈述真理的全部教法,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善男子!你们必须了解这 一点:虽然我的全部教法都依据上述三种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本性,虽然我的全部教法都与那存在之真理相契合,但是,在一些阐述真理的经典中,我只是以一种隐密的方式、间接的方式暗示了真理的要领。这就是有关“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生命活动没有产生也没有消亡、生命中本来没有痛苦烦恼的扰动以及生命就其自身即圆满而安乐”这一教法的真正意蕴所在。
对于我陈说“无实体性”的那类经典,如果有一些众生已经培育了引发未来一切善行的珍贵心理品性,已经消除了染污生命本性的各种障碍,已经可以在流转生命中把握到向上进化的方向,已经确立起与真理相契合的正确观念和正确知识,已经积累了美德与智慧的资粮,他们在听到“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的教法后,对于我隐伏著深广意蕴的真理言说方式就会心领神会,他们会对之产生信念和觉知,他们能用智慧去如实体会和掌握这一教法中包含的道理;此后,这类生命能用“无实体性”的教法道理来勤勉不懈地修正自己的生活,他们将很快地亲自体会那最后的真理,同时他们也会对陈说这一真理的觉者产生出深切的信心,知道他是真理的显现,知道自己的新生命乃追随觉者而来:简略一句话,这类修行人已经能不分别、不执著一切的存在,他们已对存在产生出平等的觉悟。
另外一些有情众生也已培育出引发未来一切善行的良善心理品性,已经消除和净化了染污生命本性的痛苦烦恼,已经在流转的生命进程中把握到向上进化的方向,已经对真理形成确定性的知识和见解;但是,这些人还没具有积累起修行生活的美德与智慧的资粮,他们心性平和,朴质坦荡,从下矫饰,他们虽然在知识上和智慧上有著下同的欠缺,没有那种高度的理性能力来对我的教法做各方面的细致研究,但是,弥 足珍贵的是,他们并不隐瞒自己的欠缺,从不自以为是,从不执著于自己的偏见。在听到“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这一高深的极具蕴味的理念后,虽然他们没办法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对之进行观念上的把握,但是他们在精神中印可这一真理性的理念,并由此在内心里激发出了纯洁的信念,相信阐述“无实体性”的这类经典是与真理相应的觉者陈说的,是真理的显现,是与“空”的特性相契符的;这一真理,或 者说这一“空”的深刻性格是难以见到、难以领会的,它绝不是我们凡俗的肉眼能够看得出来的,我们鄙陋的理性能力也绝难望其项背:“无实体性”的教法真理绝非以概念分析为能事的知性思维的认识对象,只有那些具有极高智慧的人才能透彻地体会它。
于是,这类谦虚的修行人就对上述经典陈说的真理以及它的陈说方式采取了这样一固态度,他们打消了自己知识上的傲气,承认自己的浅薄和凡俗,他们在真理的苑囿里安住著,觉得佛陈说的教法理所当然的就是自己的家园。他们说:佛的觉悟是世间深刻无比的东西,一切存在现象的真实本性也是深刻无比的东西,这两样事物只有作为真理化身的佛才能如实地通达,只有佛才能亲身使得它们在自己的生命、生活里圆满地实现出来:这两样东西绝不是我们这些德性浅薄的众生可以妄加议论的,我们深信我们最终也将获得,但我们与真理还相隔得太遥远。
诸佛为那些追求真理、追求解脱、追求智慧的有情众生陈说正确无妄的教法,佛的知识和智慧像大海那样深广无边,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就像牛蹄印中的一点积水。这类修行人虽然也能恭恭敬敬地向他人转述“无实体性”的教法,能书写经典,保护经典,阅读经典,传播经典,能情真意切地供养经典,乃至于能几十年如一日地温习诵读经典,然而他们仍然不能去实践,不能按照“无实体性”的教法指导如实的实践,不能按照这一教法理念所提示的修行方法去展开切实的修学,所以,他们对我那极富蕴味的真理言说就始终做不到心领神会。
由于上述的原因、条件,这类修行人也能够增长其善行和智慧的二种资粮,他们生命的流转状态将渐渐地自行得到调御,此后,他们的生命活动将走到净化的道路上来。
原典
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①,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依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
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②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徽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
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③,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
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
注释
①不了义经:未能圆满阐说真理的经典。
②自见取:执著于自己的偏见,认为只有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他人的观念则完全错误。
③牛迹:是佛典中所记的一个比丘,性极愚钝,因其多世投生于牛类中,故以牛名。
又译为牛司、牛主、牛王、牛叼、牛相等。文中以牛迹的智慧与如大海水的佛智相比,如从直译,则显平实。今不取牛迹之本意,特以“牛蹄印中的一点水”转换之 ,既似有据,又与大海水乃相比照,颇能传达经文之本意。
译文
第三类修行人没有培育引发未来一切善行的良善心理品性,乃至于不具有修行生活的美德智慧的资粮,他们禀性不质朴、也不坦诚,他们在思想、行为上喜欢矫饰,更多的则是虚伪;这些人往往有极其高明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对我的教法进行抽象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性研究,然而他们又很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总是把生命的灵性束缚在自我偏见的重重牢笼里。在听到我“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的教法后,对于那极富蕴味的真理陈说方式,他们就无法如实地进行理解和把握,他们虽然也能对“无实体性”的理念产生信心,认为它是觉者的言辞,然而对于教法陈说的深刻道理,他们却又只根据表面的言辞而执著著。他们说:一切存在现象都绝对没有任何实体,生命现象无所谓产生、也无所谓消亡,一切生命本来就绝对没有任何痛苦烦恼的扰动,生命自身早已是完美安乐的了;以上这些话是觉者所说,以上这些道理是觉者的教诲。
由于这样理解有关“无实体性”的教法,对于存在的认识,他们就获得下面这两个极端错误的见解:其一,一切存在现象都是“无”,一切存在现象都绝对不存在:其二,存在的任何表象也都是“无”,存在没有任何相状存在著。由于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无”,把存在的任何相状、任何表现、任何显像都看成绝无存在,他们就认为意识处处计较所执著的实体样态、流转生命样态以及存在的真实本性都是绝对不存…
《解深密经译注 无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