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自始至終趨向放棄一切生命活動的修行人。寂,安甯無撓動,即放棄一切生命活動之義;種姓,即種類之義;補特伽羅,即人之義。
③加行:加力而行,加功而行,它既可指那些能掃蕩廓清痛苦煩惱的修行方法,也可指按照這些修行方法勉力用功的修行實踐。
④坐道場:坐在真理的苑囿裹,坐在真理的家園裹,指對真理産生了圓滿的覺悟。道場,指舉行法會、陳說佛法的地方。
⑤回向菩提:扭轉自己以前的思維方向,把修行生活的切實動機引導到實現圓滿覺悟這一至高目標上來。
⑥煩惱障:煩惱,指貪欲、恨惡、愚昧、偏見等邪惡的心理情緒;障,障礙之義。煩惱障,意即邪惡的心理情緒能障礙生命向上的發達進化。煩惱障的核心是“人我執” ,即在身心一切現象、一切活動中執著有主宰自我的存在。譯爲“心理障礙。”
⑦所知障:所知,被認知的對象,意即這種障礙能妨礙對知識對象的認識。所知障的核心是“法我執”,即在一切存在現象上執著有實體存在。譯爲“知識障礙” 。
⑧其心亦可當得解脫:那些轉到追求圓滿覺悟道路上來的修行人,最終也可突破知識上的障礙,使心靈得到自由解脫。文備解釋這句話時發揮說:“古人文旨不許定性,吉藏師亦譯此文,若聲聞人將入無余時,蒙佛說法回向發大心,無有是處。故雲終不能得,與今叁藏所說不同。于此義中,由來多诤。”這是說,佛陀在《解深密》教法中,承認那些要求放棄生命活動的修行人也能獲得最高覺悟,至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能夠做到這樣,這是玄奘自己獨特的譯法和講法。古人——不知何指—— 和吉藏都不承認會發生這種情況,這個問題一直引起各種各樣的爭論,至今也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文備這些話說明“聲聞人能否成佛”的問題無論是在玄奘之前還是在玄奘之後,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唯識學問題。
譯文
勝義生!我希望你能弄懂的另外一個極爲重要的問題就是,不同德性、不同品性的衆生,對于我陳述真理的全部教法,會産生不同的理解。善男子!你們必須了解這 一點:雖然我的全部教法都依據上述叁種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雖然我的全部教法都與那存在之真理相契合,但是,在一些闡述真理的經典中,我只是以一種隱密的方式、間接的方式暗示了真理的要領。這就是有關“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生命活動沒有産生也沒有消亡、生命中本來沒有痛苦煩惱的擾動以及生命就其自身即圓滿而安樂”這一教法的真正意蘊所在。
對于我陳說“無實體性”的那類經典,如果有一些衆生已經培育了引發未來一切善行的珍貴心理品性,已經消除了染汙生命本性的各種障礙,已經可以在流轉生命中把握到向上進化的方向,已經確立起與真理相契合的正確觀念和正確知識,已經積累了美德與智慧的資糧,他們在聽到“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的教法後,對于我隱伏著深廣意蘊的真理言說方式就會心領神會,他們會對之産生信念和覺知,他們能用智慧去如實體會和掌握這一教法中包含的道理;此後,這類生命能用“無實體性”的教法道理來勤勉不懈地修正自己的生活,他們將很快地親自體會那最後的真理,同時他們也會對陳說這一真理的覺者産生出深切的信心,知道他是真理的顯現,知道自己的新生命乃追隨覺者而來:簡略一句話,這類修行人已經能不分別、不執著一切的存在,他們已對存在産生出平等的覺悟。
另外一些有情衆生也已培育出引發未來一切善行的良善心理品性,已經消除和淨化了染汙生命本性的痛苦煩惱,已經在流轉的生命進程中把握到向上進化的方向,已經對真理形成確定性的知識和見解;但是,這些人還沒具有積累起修行生活的美德與智慧的資糧,他們心性平和,樸質坦蕩,從下矯飾,他們雖然在知識上和智慧上有著下同的欠缺,沒有那種高度的理性能力來對我的教法做各方面的細致研究,但是,彌 足珍貴的是,他們並不隱瞞自己的欠缺,從不自以爲是,從不執著于自己的偏見。在聽到“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這一高深的極具蘊味的理念後,雖然他們沒辦法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對之進行觀念上的把握,但是他們在精神中印可這一真理性的理念,並由此在內心裏激發出了純潔的信念,相信闡述“無實體性”的這類經典是與真理相應的覺者陳說的,是真理的顯現,是與“空”的特性相契符的;這一真理,或 者說這一“空”的深刻性格是難以見到、難以領會的,它絕不是我們凡俗的肉眼能夠看得出來的,我們鄙陋的理性能力也絕難望其項背:“無實體性”的教法真理絕非以概念分析爲能事的知性思維的認識對象,只有那些具有極高智慧的人才能透徹地體會它。
于是,這類謙虛的修行人就對上述經典陳說的真理以及它的陳說方式采取了這樣一固態度,他們打消了自己知識上的傲氣,承認自己的淺薄和凡俗,他們在真理的苑囿裏安住著,覺得佛陳說的教法理所當然的就是自己的家園。他們說:佛的覺悟是世間深刻無比的東西,一切存在現象的真實本性也是深刻無比的東西,這兩樣事物只有作爲真理化身的佛才能如實地通達,只有佛才能親身使得它們在自己的生命、生活裏圓滿地實現出來:這兩樣東西絕不是我們這些德性淺薄的衆生可以妄加議論的,我們深信我們最終也將獲得,但我們與真理還相隔得太遙遠。
諸佛爲那些追求真理、追求解脫、追求智慧的有情衆生陳說正確無妄的教法,佛的知識和智慧像大海那樣深廣無邊,我們的知識和智慧就像牛蹄印中的一點積水。這類修行人雖然也能恭恭敬敬地向他人轉述“無實體性”的教法,能書寫經典,保護經典,閱讀經典,傳播經典,能情真意切地供養經典,乃至于能幾十年如一日地溫習誦讀經典,然而他們仍然不能去實踐,不能按照“無實體性”的教法指導如實的實踐,不能按照這一教法理念所提示的修行方法去展開切實的修學,所以,他們對我那極富蘊味的真理言說就始終做不到心領神會。
由于上述的原因、條件,這類修行人也能夠增長其善行和智慧的二種資糧,他們生命的流轉狀態將漸漸地自行得到調禦,此後,他們的生命活動將走到淨化的道路上來。
原典
複次,勝義生!如是于我善說善製法毗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別可得。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叁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說不了義經①,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于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于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于一切法現正等覺。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其性質直,是質直類,雖無力能思擇廢立,而不安住自見取②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說,雖無力能如實解了,然于此法能生勝解,發清淨信,信此經典是如來說,是其甚深顯現,甚深空性相應,難見難悟,不可尋思,非諸尋思所行境界,徽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
于此經典所說義中,自輕而住,作如是言:諸佛菩提爲最甚深,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來能善了達,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諸佛如來爲彼種種勝解有情轉正法教,諸佛如來無邊智見,我等智見猶如牛迹③,于此經典雖能恭敬爲他宣說,書寫、護持、披閱、流布、殷重供養、受誦溫習,然猶未能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說言辭不能通達。
由此因緣,彼諸有情亦能增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于彼相續未成熟者亦能成熟。
注釋
①不了義經:未能圓滿闡說真理的經典。
②自見取:執著于自己的偏見,認爲只有自己的觀念是正確的,他人的觀念則完全錯誤。
③牛迹:是佛典中所記的一個比丘,性極愚鈍,因其多世投生于牛類中,故以牛名。
又譯爲牛司、牛主、牛王、牛叼、牛相等。文中以牛迹的智慧與如大海水的佛智相比,如從直譯,則顯平實。今不取牛迹之本意,特以“牛蹄印中的一點水”轉換之 ,既似有據,又與大海水乃相比照,頗能傳達經文之本意。
譯文
第叁類修行人沒有培育引發未來一切善行的良善心理品性,乃至于不具有修行生活的美德智慧的資糧,他們禀性不質樸、也不坦誠,他們在思想、行爲上喜歡矯飾,更多的則是虛僞;這些人往往有極其高明的思維能力,他們能對我的教法進行抽象的分析、比較和綜合性研究,然而他們又很自以爲是,固步自封,總是把生命的靈性束縛在自我偏見的重重牢籠裏。在聽到我“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的教法後,對于那極富蘊味的真理陳說方式,他們就無法如實地進行理解和把握,他們雖然也能對“無實體性”的理念産生信心,認爲它是覺者的言辭,然而對于教法陳說的深刻道理,他們卻又只根據表面的言辭而執著著。他們說:一切存在現象都絕對沒有任何實體,生命現象無所謂産生、也無所謂消亡,一切生命本來就絕對沒有任何痛苦煩惱的擾動,生命自身早已是完美安樂的了;以上這些話是覺者所說,以上這些道理是覺者的教誨。
由于這樣理解有關“無實體性”的教法,對于存在的認識,他們就獲得下面這兩個極端錯誤的見解:其一,一切存在現象都是“無”,一切存在現象都絕對不存在:其二,存在的任何表象也都是“無”,存在沒有任何相狀存在著。由于把一切現象都看成是“無”,把存在的任何相狀、任何表現、任何顯像都看成絕無存在,他們就認爲意識處處計較所執著的實體樣態、流轉生命樣態以及存在的真實本性都是絕對不存…
《解深密經譯注 無自性相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