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译注(六)——分别瑜伽品第六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6与真理相应的净化道路
译文
当时,弥勒大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在成佛教法中著力改变日常思维结构 ,培养“心念相绩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他究竟应依据什么教理呢?他的修行生活归宿于何处?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菩萨应当把“一切存在现象都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其自身并无实体性”这一教理作为理论依据,把成就最高最圆满觉悟的誓愿作为修行生活的归宿所在。菩萨立志成佛,决心把自己和其他生命都引导到自由安乐的圆满境界里来,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他必须根据成佛教法的要求,努力培养“心念相绩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方法”,以期改变日常之精神结构,使精神活动更能与真理相契合。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说过四种认识境界:一是用思维比较、推度的认识境界,这一认识境界是心识变现的认识对象:二是消除比较推度后精神活动之认识境界,这一认识境界也是精神变现的产物;三是以遍在于一切现象中的存在本性作为认识对象:四是以一切事物圆满实现其本性的真实存在状态作为认识的对象。现在,我想知道,在上述四种认识对象、认识境界中,哪些是心念相续的思维活动之认识对象,哪些是观照思维的精神活动之认识对象,哪些是观照思维和心念相绩的思维这双重精神活动的认识对象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消除比较、推度后的认识对象是心念相续的精神活动之境界,分析、推求的认识境界是观照思维的活动对象,遍在于一切现象中的存在本性和一切事物圆满实现其本性的存在实态是修行精神双重活动的认识对象。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那么菩萨究竟怎样依据上述四种精神活动的认识对象来改变自己的精神结构,以求得心念相续和观照的思维能力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我想举个例子回答你的问题。我为菩萨们陈说的一切教法都应该看成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我的教法典籍共分十二个类别,这就是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以及论议,这十二种题裁类型也都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不能把这些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教法类别当作一个一个实体去虚妄地加以执著。菩萨们对于如此成立的教法能够认真听讲、虚心接受,能通晓其语言,能运用理性能力思考其中的道理,能领会和把握其中隐含的意蕴 。在此之后,菩萨独自找一个幽静的地方,把先前接受并研究过的教法拿出来,下决心要把它们领会透彻。
在这种诚心诚意的思考活动中,菩萨开始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精神活动自身的功能状态之上,渐渐地使能思维的精神活动联系成一片,其间不再有片刻的停顿和中断。我们知道,一般人日常的思维状况是这样的,他们或者老是觉得精神疲倦困顿,无法再认真研究认识对象,或者总有其他的事情吸引了精神,使其不能专注于认识对象,前一种情况叫“昏沉”,后一种情况叫“散乱”。通过有意地改变思维结构,在修行人的身心上就会产生出一种感觉,身心轻快、安宁,远离了“昏沉”和“散乱”的世俗精神状态,这种身心轻快、安宁、精神专注于认识对象的生命活动状态就叫做“心念相续的思维”,菩萨就这样通过持久践修来求得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
在达到心念相绩的思维状态后,修行人又把思维的对象提出来,进行更深刻、更细致的观察和思索,以便引发与真理相契合的确定性见解。此时修行人已经初步突破了能思维的心识与所思维的对象之间的对立,对峙关系,这就能对心念相续的思维活动之对象予以进一步的认识,能正确地思择、观察、分析至最精细的地步,也能把对象综合在愈来愈广大的思维范畴中;修行人能运用新的思维能力认识存在现象的各方面,也能突破现象本质:他能在安乐愉悦的精神状态里进行思考:能对存在的真实本性获得确凿的见地;能引生对善和恶两种生命现象作瞬间决择的智慧:能对四种真理获得亲切明晰的体会:这就叫做“观照思维”,菩萨就这样通过持久践修来培养自己的观照思维能力。简略一句话,修行人通过改变日常的、世俗的思维结构,就能开发出与真理相契合的超越的精神功能。
原典
分别瑜伽①品第六
己尔时,慈氏菩萨②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③、毗钵舍那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⑤: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⑥;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⑦;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⑧;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⑨。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里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慈氏菩萨复白佛说: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飒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⑩,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⑾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⑿,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注释
①瑜伽:相应、契合之义。这个词在佛教典籍里既指认识与真理的同一,也指修行生活中特殊的思维方法或修行精神结构。真理与认识的同一,即智慧融入存在的真实本性,这是修行精神结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最高程度的“瑜伽” 。 本节中的“瑜伽”则指修行过程中的“瑜伽”,我们将它译为“修行精神结构” 。
②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
③奢摩他:一般译为“止”,修行精神结构中的一个方面,可译为“心念相续的思维” 。
④毗钵舍那:一般译为“观”,修行精神结构的一个方面,可译为“观照思苎”。
⑤境事:境界、对象、事物之义。
⑥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被思维推求分析的认知对象,这一对象是认知心识变现的产物,所以称为“影像”。
⑦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没有分析判断的思维活动之对象,这一对象也是认知心识变现的产物,所以称为“影像”。
⑧事边际所缘境事:慧景解释说:“事边际所缘境事者,即是十地中止观所缘真如,真如遍满一切事法,故名事边际境,亦可法、物、事、有诸法,通名真如体,遍名事边际。”这是说在菩萨修行地位上,其精神活动把遍布于一切存在现象中的存在本性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这个遍布于一切存在现象中的存在本性就叫做“事边际所缘境事”。
⑨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慧景解释说:“谓在佛地,佛地所作一切成办,是故佛地上观所缘名成办境。”这是说,“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既不是一般人的认识对象,又不是修行圣人的认识对象,它是觉者的特殊认识对象。然“所作一切成办”实即指修行人的精神结构正能完全契合于真理,换句话说,通过修行人精神结构的改变,已使存在的本性在现象中完全表现出来、实现出来,或在认识中完全澄明出来,因此它事实上就是指“一切事物圆满实现其本性的状态”,也就是指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
⑩轻安:安宁、安乐的身心状态,没有昏沉和散乱的感觉。
⑾三摩地:又译为“等持”、“正心行处”等,指精神安住一境而不动摇。今取其大意,译为“静中思维”。
⑿舍离心相:心相,指日常认识活动状态,日常认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当认识发生时,有认知对象与认知活动间的对立,日常认识活动状态因此可被称为“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大乘止观修行就是要著力改变这一思维模式,突破主客对立,把精神从二元对峙状态解放出来。据此,我们可将“舍离心相”译成“舍弃了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假如一个修行人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认识活动作为自己精神关注的重心,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精神活动联成一片,可是他还没有达到身心轻快安宁的状态,他仍然有困顿疲倦的感觉,也仍然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发生,那么,修行人有意识的自我调控的这一修行阶段应当叫做什么名字呢?
佛陀回答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菩萨有意进行的这一自我调控还没有与心念相续的思维状态完全契合,它是在正确修行观念引导下进行的精神训练,通过这一精神训练就能逐渐引发出心念相续的思维功能来,所以我说,它是为心念相绩的思维结构之开发作准备的自我调控阶段。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修行人还没有达到身心轻快安宁的状态,他把所学的教法当作心念相绩的思维活动之对象,对之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菩萨有意识地进行著的这种观察和研究又应当叫做什么名字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菩萨这种观察和研究还没有与观照思维状态完全相契合,同样是修行人在正确修行观念引导下所进行的精神训练,通过这种精神训练,就能逐渐引发出观照思维的功能状态,所以我说,修行人有意进行的这一精神训练是为观照思维的精神结构之开发作准备的自我调控阶段。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我现在想了解这样一个问题,…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