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P4

  ..续本文上一页构来,这就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菩萨在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修行过程中,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才可说菩萨以总体教法作为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是成功了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具备了五个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菩萨改变日常思维、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第一个条件是,菩萨在修行精神活动的每一刹那,都能把深层心识中染污性的心理潜势力消除掉或者予以净化:第二个条件是,菩萨不再有各种虚妄错误的心理欲念,他的一切观念里都不再有实体执著:第三个条件是,由于把握了事物的本性,菩萨就在生命中开发出认识一切事物的智慧:第四个条件是,对于为成就最高觉悟及为济度众生而作的一切事业,都没有了分别、计较和执著:第五个条件是,为了成就与真理相应的真正生命,菩萨已能把促成生命转化、净化的一切良善和智慧的心理潜能积累起来不致失落。如果上述五个条件都能满足,那么,就可以说,菩萨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这个以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真正把握了它们;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圆满实现了它们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菩萨从漫长而艰难的准备性修行阶段跃入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把握到存在本性,内心中生起欢庆无限的喜悦感,他第一次毫无隔碍地亲身体会到真理,所以我说,在这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菩萨才真正把握了修行精神结构: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由于涌现出体认存在各方面属性的真实智慧,更由于这些智慧完全通过改变精神结构、从生命中直接开发出来,所以我说,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菩萨即已圆满地实现了日常精神结构的转化,圆满地开拓出了生命中相应于真理的崭新的思维功能。善男子!那些刚刚迈入修行历程的菩萨 ,也应有意地去这样做,他的成就虽然还不值得称叹,但也不应懈怠废弃。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说:世尊!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义,为一团等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各别,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缘无量如来法教,无量法句文字,无量后后慧①所照了,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乃至所受所思,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缘故,当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销一切粗重所依②,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③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④得成满故,摄受后后转胜妙因。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从初极喜地⑤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⑥乃名为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

  

  注释

  ①无量后后慧:又名“后得智”,指菩萨与真理契合而又以救度众生为著眼点的一切胜妙智慧,菩萨根据这些智慧,就能对一切存在现象的各方面获得透彻的认识,就能充分体认一切众生的心性要求,就能因地制宜、善巧方便地陈说教法。今取其大意译为“认识事物特殊性的智慧”。

  ②粗重所依:据遁伦记,此处即指阿赖耶识、深层心识,由于深层心识贮藏生命活动的一切潜势力,所以它是现实生命活动的基础和依据。粗重,即指现实生命活动,由于流转变异的现实生命活动充满著痛苦和烦恼,具有不轻灵、不调顺的特质,自由进化的生命本性被沉重地系缚住了,所以流转变异的现实生命被形象化地称作“鹿重”。

  ③所作成满相应净分:大意是,为成就最高功德所作的一切事业。

  ④法身:真正的生命。

  ⑤极喜地:菩萨修行阶位的第一层次,在此阶位,经过前期漫长而艰难的修学实践,终于突破主客对立的日常思维结构,第一次直接地认识到真理,所以内心中欢喜无限,故称“极喜地”。

  ⑥发光地:菩萨修行阶位的第三层次,在此阶位,菩萨开发出了认识事物特殊性的智慧,故称“发光地”。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以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作为表现形式的修行精神活动,在什么状态下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在什么状态下没有粗浅思维、只有细致思维?在什么状态下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在修行精神活动状态下,如果以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在观察它们时伴随著明显的心理感受,这种状态下的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对于研究对象虽然没有明显的心理感受,但却有一种极为细微的、与智慧相融合的感受,这种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没有粗浅思维但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另一方面如果以教法作为研究对象,而在进行思考时,下再杂有任何与主观意志相伴随的心理感受,这种修行精神活动就叫做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

  再者,善男子!你要知道,修行精神的活动状态,除了从有无感受活动去判别其层次高低外,还可以从思维的粗细程度去判别之,这就是说,如果在修行精神活动中,有粗浅的推理活动,这就叫做“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只有细致的推理活动存在著,这就叫做“没有粗浅思维只有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把存在的真实本性如实地作为研究对象,因而突破了一切推理活动,这就叫做“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的修行精神活动”。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什么叫做“心念停顿”?什么叫做“心念跃起”?什么叫做“心念中容平等”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三种情况的确是修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在我们努力培养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时,如果心思高扬,始终无法专注于思维对象,或者修行人担心会发生“心思高扬无法专注于思维对象”的情况,这时,将精神活动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厌恶的事物之上,并且使这一心理趋向保持稳定、连续,这就叫做[心念停顿”:如果精神产生疲倦感,无力沉浸于思维对象,或者修行人担心会发生这种情况时,将精神活动有意地集中到那些令人喜爱的事物之上,并且使这一心理趋向保持稳定连续,这就叫做[心念跃起”:如果修行人的修行精神活动被各种邪恶的心理情绪干扰著,这时修行人就应把精神趋向有意地超越到具体功用之上,使心理活动有意地随环境迁变而变化,而不去强行地控制情绪,这就叫做[平等中容]。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①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徽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举相?云何舍相?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心掉举②,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问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沈没,或恐沈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若于一向止道,或抄一向观道,或于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③ 作意,及心任运转④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注释

  ①寻伺:粗显思维叫做“寻”,细致思维叫做“伺”;“寻”停留于现象的表层,“伺”则深入对象的底蕴。

  ②掉举:精神活动游离于思维对象之外,不能专注于对象,译为“心思高扬,始终无法专注于思维对象”。

  ③无功用:即超越功利、实用之上。

  ④心任运转:任运,即自然而然之义;转,产生、显现之义。指精神活动自然地随著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不掺杂任何主观意志的控制或暗示。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那些努力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菩萨们能认识存在的现象,也能认识存在的本质。那么,修行人究竟怎样才能认识存在之现象,怎样才能认识存在之本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修行人是从五个方面来认识存在的现象的:一、他们认识现象的名称;二、他们认识陈述现象的命题:三、他们认识名称和命题以之为基础的语言文字:四、他们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五、他们认识事物的共性。什么叫做名称?这就是在或染污或净化的一切存在现象里,通过感觉知觉赋予事物一定的形状和特质,然后假借语言称谓这个形状、特质。什么叫做命题?就是把各种名称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聚拢到一起,造成一个句子,因而有所判断有所陈述,染污、净化等各种意义即通过命题而发生。什么叫做语言文字?它指的是名称和判断依据的语言符号。什么叫做对特殊性的认识?这是指以名称、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对名称概念所陈述的事物特质有所认识。什么叫做对事物共性的认识?这是指以一个命题、…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