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P3

  ..续本文上一页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根据修行精神活动“不间断状态”的功能持续程度,可以把这种思维分成三种,也可以分成八种。所谓三种,这是与上面所说观照思维的修行层次相适应的,即是说,心念相续的思维在层次上有一般的、比较深入的以及最深层次的这三个类别:至于分成八种,那是特别考虑了具体修行生活中的程序性,这就是说,从最初有分析思维有喜悦感受的修行阶段到最后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的阶段,每一步修行程序上都有一种心念相绩的思维状态与之相适应。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思维方法分成四个形态,即在菩萨予众生乐、拔众生苦、忧其得救、无爱无憎这四种广大深厚的情怀里,各自都有心念相续的思维功能存在著,这最后一个分类,是特别著眼菩萨利济一切生命的独特修行生活而划分的。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①?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②。

  世尊!云何心相?

  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

  世尊!云何无问心?

  善男子!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

  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③。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毗钵舍那凡有几种?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毗钵舍那,二者寻求毗钵舍那,三者伺察毗钵舍那。

  云何有相毗钵舍那?

  谓纯思维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

  云何寻求毗钵舍那?

  谓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云何伺察毗钵舍那?

  谓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几种?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即由随彼无闲心故,当知此中亦有三种,复有八种④,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各有一种奢摩他故。复有四种,谓慈、悲、喜、舍四无量⑤中,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注释

  ①和合俱转:即指两种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转,产生之义。

  ②心一境性:心,指能认知的主观精神活动;境,指被认知的境界、对象。心一境性 ,即突破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思维对象与思维活动已融合一致。

  ③如性:本来的样子,本质的特性,也就是指“存在的真实本性” 。

  ④八种:指心念相续的思维在修行培养上经历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㈠有思维活动、有喜乐感受的第一阶段;㈡没有思维活动、有喜乐感受的第二阶段;㈢舍掉欢喜感受、只剩下愉悦感受的第三阶段;㈣舍掉愉悦感受、平等中容的第四阶段;㈤舍掉物质存在的种种质碍,精神与虚空契合的第五阶段;㈥舍掉虚空相状、体会心识普覆一切的第六阶段;㈦既不以虚空为对象也不以心识为对象、精神活动没有任何确定所指的第七阶段;㈧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的第八阶段。

  ⑤四无量:无量,既无边无际、无尽无数之义,指四种广大高达的精神境界。这四种精神境界是:第一、慈无量心,慈是爱念之义,即与乐之心,这是说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作各种乐事满足众生的心理要求;第二、悲无量心,悲,愍伤之义,即拔苦之心,这是说菩萨愍念一切众生,知道他们遭受著各种身心苦痛,常以怜愍情怀,以各种方法救济他们,把他们从苦海中引渡出来;第三、喜无量心,这是说,菩萨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第四,舍无量心,指菩萨面对一切众生,既不怀恨恶之情,也不生贪欲之念,无爱无憎,平等中容,舍弃一切分别和偏执。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你曾经说过,有些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和观照思维能力是根据教法而来的,有些则不根据教法而来,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什么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原因是这样的:不同的人,他们接受佛教教法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们接受教法后,开始修行的情况就更不相同。如果修行人根据自己先前所接受所研究的教法,推究其意义,这样反复思索之后,即能获得心念相绩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功能,这就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绩和观照思维”。另外一些修行人不是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研究教法,而是通过师父的传授,从师父所传授的一些观念、一些方法中引发出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修行精神功能。举例说来,有些修行人在其老师的指导下,持久地观察肿胀糜烂的尸体,或者观察存在现象变动不居的特性,或者观察生命活动遭受邪恶情绪之逼迫、身心俱不自由的状况,或者观察一切存在现象里都没有主宰实体“自我”的存在,或者观察没有扰乱没有变动的安宁安乐境界等等,诸如此类。这样,在精神活动持久地努力和关注之后,也会开发出两种修行精神结构来,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功能能结构就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概括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两种途径间的差别:那些依靠自己研究教法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理性,我认为这类修行人理性极发达、智慧极高明:那些通过耳提面命、师弟相承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信仰、信念,他们虽然也藉信念而学有所得,但他们的智慧和德性都比较一般。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个别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有以众多教法的集合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那么,什么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什么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依据是这样的:虽然很多修行人都通过自己对教法的勤勉研究而学有所得,可是有些人好“精”,有些人好“博”,这样在引发修行精神结构的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某一教法,或者其他部分中的某一个教法,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之而改造自己的思维结构,这就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教法乃至整个一部经典中的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种种分类研究,思索它们哪些是叙述修行生活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渐趋事物本性过程的,哪些是进入真理前一刹那的:哪些是叙述觉悟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叙述圆满自由状态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同由凡俗的流转的生命向净化的、自由的生命进行转变的修行过程不相违背的,哪些是趋向觉悟趋向完满自由的,哪些是进入最高觉悟及圆满自由的前一刹那的,等等,认为所思考的教法集合体是对无穷无尽的良善法则之表现,这就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邪?云何复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于他教诫教授,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槃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为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绿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较少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有以较大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您还说过有以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世尊!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什么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什么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把一部经典中的“契经”部分或者其他部分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教法总体,来有意识地思考这个总体,从而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把所接受所研究的一部经典中所有各个部分的教法聚为一个整体,对之进行思考、研究,而不是仅仅研究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样来引发修行精神结构,这就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能把佛陀那无穷无尽的教法、无穷无尽的教法语言以及包涵在这些教法语言中关于存在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作为一个综合而成的整体,来有意识地研究这个整体,以便引发出修行精神结…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