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P2

  ..续本文上一页那“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结构之间究竟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如果说它们之间没有差别,那么它们为什么没有差别呢?如果说它们之间有差别,那么差别又在何处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既没有差别,又并非没有差别。为什么说两种思维活动间没有差别呢?这是因为,“观照思维”的精神活动所认识的对象实际上是精神活动自身,而“心念相续的思维”也正是把精神活动自身作为所关注的对象:两种思维的认识对象事实上完全一致,所以说它们之间没有差别。那么,为什么又说两种思维活动之间又并非没有差别呢?这是因为,两种思维的具体认识方式又是不同的: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结构中,精神活动对对象持宁静的静观态度,不对对象进行分析或综合,而在“观照思维”结构中,精神活动则对对象有分析、有比较、有综合。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观照思维”指修行申的思维状态,在此种思维状态中思维活动所认识的对象,它与能认识的思维之间应当说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应当说这二者之间没有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观照思维的认识对象事实上就是能认识的思维本身。善男子!我说思维活动的认知对象,正是思维活动自身的显现和结果。

  弥勒又问:世尊!假若说思维活动所认识的对象与思维活动自身没有差别,那么,这岂不是说思维能认识思维吗?您的意图是要修行人通过改变日常意识结构来激发起新的思维方法。可是,在观照思维里,既然我们用能认知的思维去认识所认知的思维,那岂不是在认识活动里仍然保留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吗?

  佛陀说:善男子!问题的关键是在此种思维状态,不是说有能思维的主体面对被思维的客体,而是说,当思维活动产生时,思维活动自身所变现的东西就作为“对象”呈现出来。让我们举个生活中的事例使这个意思明晰起来:比方说,有一块磨擦得很干净的镜子,以人的脸作为外部条件,人能看见镜子里的脸像,这个脸像就是他的面像。显然,一个人映在镜子里的脸像和他的肉体面像间有著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他有什么样的面像,镜子里就相应显示出什么样的脸像,脸像根本不可能独立于面像而存在。可是,当一个人照镜子的时候,他却往往不能这样看问题,他把镜子里的脸像看成肉体面像的影子,但他却把这个“影子”当成了某种外在的独立的东西。思维活动发生的时候,情况也正如此:观照思维的对象是观照思维活动本身的显现,所以对象与思维是在一个整体中的内在的统一:另一方面,思维对象毕竟又作为“对象”存在著,因此它与能认知的主观活动好像又有一些差别。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您刚才所举照镜子这个例子,把观照思维中思维活动和其对象之间那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亲密关系巧妙地显示出来了。可是,如果这里谈的不是修行人特殊的思维结构,而是一般生命的日常认识活动,那么,当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物质事物或者其他事物时,那被认识的对象也与主观的心识没有差别吗?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这个结论是普遍成立的,一般人的认识和认识的对象之间也没有差别,其认识对象同样是认识活动之显现和结果,可是一般人正因为无法看清认识活动的实际情况,他们不能如实理解自己认知结构中的这种微妙关系,因而错误地把认识对象与认知活动割裂开来,把前者从认识活动的统一整体中分离出去,而看成是不依赖人的意识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弥勒菩萨!你应该弄清楚这一点,这就是日常思维中普遍发生的错觉,因为这一根本的错觉,人们无论在认识中还是生活中就会颠倒行事;对我所讲的道理,他们也用日常思维结构去作颠倒的理解。

  

  原典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

  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①。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②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③,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注释

  ①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这一段讨论止观一异,神泰解释说:[以观即为止所缘故,约彼缘心同,故非有异;观分别影像相分境,而非止境,境既不同,故非无异。”这意思足说,对于心念相续的思维与观照思维是同是异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给予回答:首先,心念相续的思维以之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就是观照思维的心识活动,观照思维和心念相续的思维都同样以心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以它们是相同的;其次心念相续的思维对思维对象不作分析判断,而观照思维则要对对象作观察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具体认知的方式上是有差别的,从这个角度看,两种思维之间又存在著不同。

  ②识所缘唯识所现:意识活动的一切认知对象都是意识活动自身变现的产物。唯,不离之义;现,显现之义。

  ③自性而住:指在日常思维状态襄进行认知活动的生命。

  译文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根据什么标准说菩萨一直修行观照思维呢?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从不间断地、有意识地去思维心识所变现的对象,那么,这就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行观照思维了。

  弥勒又问:世尊!根据什么标准说菩萨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从不间断地、有意识地使思维活动持续著,那么,这就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了。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您说在改变精神结构的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使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结构融合起来,我现在想知道,究竟根据什么标准,我们可以说两种思维结构已经融合了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在进行观照思维时,他思维的对象已经与他的思维活动达成完全的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两种思维结构已经圆满地融合起来了。 

  弥勒接著问:世尊!什么叫做修行精神活动的对象?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在修行状态中,作为修行人观照思维之对象的,就是修行精神活动的对象。

  弥勒接著问:世尊!什么叫做不问断的思维活动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当心识在思维修行精神活动变现的对象,而这一心识自身又成为心念相续的思维活动之对象时,这个心识就成为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其间没 有中断和停顿。

  弥勒又问:世尊!什么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把“精神活动之境界完全是其主观心识的显现”这一道理透切地体会了,通过长期持续的修行生活,他就能摆脱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二元对立,他就做到认识活动与对象的完全同一,这就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或者,在把握对象与思维活动的同一后,进一步体会对象的真实本性,使精神活动能与存在的真实本性相契合,与真理相契合,这也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从修行层次上看,观照思维又有哪些形态上的差别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从修行层次上看,观照思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其一是二般的观照思维”,其二是“企图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其三是“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

  弥勒接著问:什么叫做“一般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这就是说,当此种观照思维进行认识时,它的观察和分析都是比较表面化和一般化的,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它是一个人在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初期所拥有的思维状态。

  弥勒接著问:什么叫做“企图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修行人在分析、研究精神活动境界时,由这样一个想法引导著,即:要把一切未能很好理解的东西理解透彻了,这个想法于是引导修行人透过事物的表层,深入对象的内部,运用智慧对存在的各方面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这就叫做“企图把一切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

  弥勒又问:什么叫做“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当修行人对存在的各方面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观察之后,他就会产生这样一个观念,即:我要亲身实现那终极的生命自由,我要让存在的真实本性明明白白地向我敞开,在此观念引导下,修行人就运用智慧对先前透彻领会过的一切进行最滦层次的把握,以便使精神结构完全透入存在的底蕴,与存在的真实本性相契合,这就叫做“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从修行层次上来说,心念相续的思维又有哪些类型上的差别呢?

  佛…

《解深密经译注 分别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