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P2

  ..續本文上一頁那“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精神結構之間究竟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如果說它們之間沒有差別,那麼它們爲什麼沒有差別呢?如果說它們之間有差別,那麼差別又在何處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我們可以這樣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它們既沒有差別,又並非沒有差別。爲什麼說兩種思維活動間沒有差別呢?這是因爲,“觀照思維”的精神活動所認識的對象實際上是精神活動自身,而“心念相續的思維”也正是把精神活動自身作爲所關注的對象:兩種思維的認識對象事實上完全一致,所以說它們之間沒有差別。那麼,爲什麼又說兩種思維活動之間又並非沒有差別呢?這是因爲,兩種思維的具體認識方式又是不同的:在“心念相續的思維”結構中,精神活動對對象持甯靜的靜觀態度,不對對象進行分析或綜合,而在“觀照思維”結構中,精神活動則對對象有分析、有比較、有綜合。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觀照思維”指修行申的思維狀態,在此種思維狀態中思維活動所認識的對象,它與能認識的思維之間應當說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應當說這二者之間沒有差別。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觀照思維的認識對象事實上就是能認識的思維本身。善男子!我說思維活動的認知對象,正是思維活動自身的顯現和結果。

  彌勒又問:世尊!假若說思維活動所認識的對象與思維活動自身沒有差別,那麼,這豈不是說思維能認識思維嗎?您的意圖是要修行人通過改變日常意識結構來激發起新的思維方法。可是,在觀照思維裏,既然我們用能認知的思維去認識所認知的思維,那豈不是在認識活動裏仍然保留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嗎?

  佛陀說:善男子!問題的關鍵是在此種思維狀態,不是說有能思維的主體面對被思維的客體,而是說,當思維活動産生時,思維活動自身所變現的東西就作爲“對象”呈現出來。讓我們舉個生活中的事例使這個意思明晰起來:比方說,有一塊磨擦得很幹淨的鏡子,以人的臉作爲外部條件,人能看見鏡子裏的臉像,這個臉像就是他的面像。顯然,一個人映在鏡子裏的臉像和他的肉體面像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他有什麼樣的面像,鏡子裏就相應顯示出什麼樣的臉像,臉像根本不可能獨立于面像而存在。可是,當一個人照鏡子的時候,他卻往往不能這樣看問題,他把鏡子裏的臉像看成肉體面像的影子,但他卻把這個“影子”當成了某種外在的獨立的東西。思維活動發生的時候,情況也正如此:觀照思維的對象是觀照思維活動本身的顯現,所以對象與思維是在一個整體中的內在的統一:另一方面,思維對象畢竟又作爲“對象”存在著,因此它與能認知的主觀活動好像又有一些差別。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您剛才所舉照鏡子這個例子,把觀照思維中思維活動和其對象之間那種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親密關系巧妙地顯示出來了。可是,如果這裏談的不是修行人特殊的思維結構,而是一般生命的日常認識活動,那麼,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認識物質事物或者其他事物時,那被認識的對象也與主觀的心識沒有差別嗎?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這個結論是普遍成立的,一般人的認識和認識的對象之間也沒有差別,其認識對象同樣是認識活動之顯現和結果,可是一般人正因爲無法看清認識活動的實際情況,他們不能如實理解自己認知結構中的這種微妙關系,因而錯誤地把認識對象與認知活動割裂開來,把前者從認識活動的統一整體中分離出去,而看成是不依賴人的意識活動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彌勒菩薩!你應該弄清楚這一點,這就是日常思維中普遍發生的錯覺,因爲這一根本的錯覺,人們無論在認識中還是生活中就會顛倒行事;對我所講的道理,他們也用日常思維結構去作顛倒的理解。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爲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于如所思所有諸法內叁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毗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毗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毗缽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毗缽舍那所緣境,心爲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①。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諸毗缽舍那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②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見此心?

  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叁摩地所行影像顯現。

  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③,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

  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于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注釋

  ①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這一段討論止觀一異,神泰解釋說:[以觀即爲止所緣故,約彼緣心同,故非有異;觀分別影像相分境,而非止境,境既不同,故非無異。”這意思足說,對于心念相續的思維與觀照思維是同是異這個問題可從兩個方面給予回答:首先,心念相續的思維以之作爲認識對象的東西就是觀照思維的心識活動,觀照思維和心念相續的思維都同樣以心識活動作爲認識對象,所以它們是相同的;其次心念相續的思維對思維對象不作分析判斷,而觀照思維則要對對象作觀察分析和判斷,它們在具體認知的方式上是有差別的,從這個角度看,兩種思維之間又存在著不同。

  ②識所緣唯識所現:意識活動的一切認知對象都是意識活動自身變現的産物。唯,不離之義;現,顯現之義。

  ③自性而住:指在日常思維狀態襄進行認知活動的生命。

  譯文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根據什麼標准說菩薩一直修行觀照思維呢?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從不間斷地、有意識地去思維心識所變現的對象,那麼,這就可以說菩薩一直在修行觀照思維了。

  彌勒又問:世尊!根據什麼標准說菩薩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續的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從不間斷地、有意識地使思維活動持續著,那麼,這就可以說菩薩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續的思維了。

  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說:世尊!您說在改變精神結構的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就能使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精神結構融合起來,我現在想知道,究竟根據什麼標准,我們可以說兩種思維結構已經融合了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在進行觀照思維時,他思維的對象已經與他的思維活動達成完全的一致,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兩種思維結構已經圓滿地融合起來了。 

  彌勒接著問:世尊!什麼叫做修行精神活動的對象?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在修行狀態中,作爲修行人觀照思維之對象的,就是修行精神活動的對象。

  彌勒接著問:世尊!什麼叫做不問斷的思維活動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當心識在思維修行精神活動變現的對象,而這一心識自身又成爲心念相續的思維活動之對象時,這個心識就成爲一個連續的活動過程,其間沒 有中斷和停頓。

  彌勒又問:世尊!什麼叫做思維活動與思維對象的同一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如果修行人把“精神活動之境界完全是其主觀心識的顯現”這一道理透切地體會了,通過長期持續的修行生活,他就能擺脫認識過程中的任何二元對立,他就做到認識活動與對象的完全同一,這就叫做思維活動與思維對象的同一:或者,在把握對象與思維活動的同一後,進一步體會對象的真實本性,使精神活動能與存在的真實本性相契合,與真理相契合,這也叫做思維活動與思維對象的同一。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從修行層次上看,觀照思維又有哪些形態上的差別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從修行層次上看,觀照思維大致可以分成叁個類型:其一是二般的觀照思維”,其二是“企圖把所有問題都弄清楚的觀照思維],其叁是“最深層次的觀照思維”。

  彌勒接著問:什麼叫做“一般的觀照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這就是說,當此種觀照思維進行認識時,它的觀察和分析都是比較表面化和一般化的,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它是一個人在改變自己精神結構的初期所擁有的思維狀態。

  彌勒接著問:什麼叫做“企圖把所有問題都弄清楚的觀照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修行人在分析、研究精神活動境界時,由這樣一個想法引導著,即:要把一切未能很好理解的東西理解透徹了,這個想法于是引導修行人透過事物的表層,深入對象的內部,運用智慧對存在的各方面做細致深入的觀察和分析,這就叫做“企圖把一切問題都弄清楚的觀照思維”。

  彌勒又問:什麼叫做“最深層次的觀照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當修行人對存在的各方面作過深入細致的分析、觀察之後,他就會産生這樣一個觀念,即:我要親身實現那終極的生命自由,我要讓存在的真實本性明明白白地向我敞開,在此觀念引導下,修行人就運用智慧對先前透徹領會過的一切進行最灤層次的把握,以便使精神結構完全透入存在的底蘊,與存在的真實本性相契合,這就叫做“最深層次的觀照思維”。

  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說:世尊!從修行層次上來說,心念相續的思維又有哪些類型上的差別呢?

  佛…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