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根據修行精神活動“不間斷狀態”的功能持續程度,可以把這種思維分成叁種,也可以分成八種。所謂叁種,這是與上面所說觀照思維的修行層次相適應的,即是說,心念相續的思維在層次上有一般的、比較深入的以及最深層次的這叁個類別:至于分成八種,那是特別考慮了具體修行生活中的程序性,這就是說,從最初有分析思維有喜悅感受的修行階段到最後既沒有思想活動又並非沒有思想活動的階段,每一步修行程序上都有一種心念相績的思維狀態與之相適應。

  此外,我們還可以把這種思維方法分成四個形態,即在菩薩予衆生樂、拔衆生苦、憂其得救、無愛無憎這四種廣大深厚的情懷裏,各自都有心念相續的思維功能存在著,這最後一個分類,是特別著眼菩薩利濟一切生命的獨特修行生活而劃分的。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毗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毗缽舍那和合俱轉①?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②。

  世尊!雲何心相?

  善男子!謂叁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毗缽舍那所緣。

  世尊!雲何無問心?

  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

  世尊!雲何心一境性?

  善男子!謂通達叁摩地所雲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複思惟如性③。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毗缽舍那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略有叁種:一者有相毗缽舍那,二者尋求毗缽舍那,叁者伺察毗缽舍那。

  雲何有相毗缽舍那?

  謂純思維叁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毗缽舍那。

  雲何尋求毗缽舍那?

  謂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爲善了故,作意思惟毗缽舍那。

  雲何伺察毗缽舍那?

  謂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爲善證得極解脫故,作意思惟毗缽舍那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閑心故,當知此中亦有叁種,複有八種④,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複有四種,謂慈、悲、喜、舍四無量⑤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注釋

  ①和合俱轉:即指兩種思維方式融合在一起。轉,産生之義。

  ②心一境性:心,指能認知的主觀精神活動;境,指被認知的境界、對象。心一境性 ,即突破主客對立的思維模式,思維對象與思維活動已融合一致。

  ③如性:本來的樣子,本質的特性,也就是指“存在的真實本性” 。

  ④八種:指心念相續的思維在修行培養上經曆的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是:㈠有思維活動、有喜樂感受的第一階段;㈡沒有思維活動、有喜樂感受的第二階段;㈢舍掉歡喜感受、只剩下愉悅感受的第叁階段;㈣舍掉愉悅感受、平等中容的第四階段;㈤舍掉物質存在的種種質礙,精神與虛空契合的第五階段;㈥舍掉虛空相狀、體會心識普覆一切的第六階段;㈦既不以虛空爲對象也不以心識爲對象、精神活動沒有任何確定所指的第七階段;㈧既沒有思想活動、又並非沒有思想活動的第八階段。

  ⑤四無量:無量,既無邊無際、無盡無數之義,指四種廣大高達的精神境界。這四種精神境界是:第一、慈無量心,慈是愛念之義,即與樂之心,這是說菩薩愛念一切衆生,常作各種樂事滿足衆生的心理要求;第二、悲無量心,悲,愍傷之義,即拔苦之心,這是說菩薩愍念一切衆生,知道他們遭受著各種身心苦痛,常以憐愍情懷,以各種方法救濟他們,把他們從苦海中引渡出來;第叁、喜無量心,這是說,菩薩看到衆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第四,舍無量心,指菩薩面對一切衆生,既不懷恨惡之情,也不生貪欲之念,無愛無憎,平等中容,舍棄一切分別和偏執。

  譯文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你曾經說過,有些心念相續的思維能力和觀照思維能力是根據教法而來的,有些則不根據教法而來,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現在,我想知道,什麼叫做“依據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什麼叫做“不依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這一分類的原因是這樣的:不同的人,他們接受佛教教法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人們接受教法後,開始修行的情況就更不相同。如果修行人根據自己先前所接受所研究的教法,推究其意義,這樣反複思索之後,即能獲得心念相績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精神功能,這就叫做“依據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績和觀照思維”。另外一些修行人不是通過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研究教法,而是通過師父的傳授,從師父所傳授的一些觀念、一些方法中引發出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修行精神功能。舉例說來,有些修行人在其老師的指導下,持久地觀察腫脹糜爛的屍體,或者觀察存在現象變動不居的特性,或者觀察生命活動遭受邪惡情緒之逼迫、身心俱不自由的狀況,或者觀察一切存在現象裏都沒有主宰實體“自我”的存在,或者觀察沒有擾亂沒有變動的安甯安樂境界等等,諸如此類。這樣,在精神活動持久地努力和關注之後,也會開發出兩種修行精神結構來,通過這種方式産生的功能能結構就叫做“不依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我們還可以這樣來概括獲得修行精神結構的兩種途徑間的差別:那些依靠自己研究教法從而獲得修行精神結構的修行人,他們事實上依靠自己的理性,我認爲這類修行人理性極發達、智慧極高明:那些通過耳提面命、師弟相承從而獲得修行精神結構的修行人,他們事實上依靠自己的信仰、信念,他們雖然也藉信念而學有所得,但他們的智慧和德性都比較一般。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有以個別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有以衆多教法的集合體作爲研究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那麼,什麼叫做“研究個別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呢?什麼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這一分類的依據是這樣的:雖然很多修行人都通過自己對教法的勤勉研究而學有所得,可是有些人好“精”,有些人好“博”,這樣在引發修行精神結構的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一個人拿一部經典中“契經”部分的某一教法,或者其他部分中的某一個教法,作爲研究對象,依據之而改造自己的思維結構,這就叫做“研究個別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如果一個人拿一部經典中“契經”部分的教法乃至整個一部經典中的教法作爲研究對象,對之進行種種分類研究,思索它們哪些是敘述修行生活的准備過程的,哪些是漸趨事物本性過程的,哪些是進入真理前一刹那的:哪些是敘述覺悟的准備過程的,哪些是敘述圓滿自由狀態的准備過程的,哪些是同由凡俗的流轉的生命向淨化的、自由的生命進行轉變的修行過程不相違背的,哪些是趨向覺悟趨向完滿自由的,哪些是進入最高覺悟及圓滿自由的前一刹那的,等等,認爲所思考的教法集合體是對無窮無盡的良善法則之表現,這就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

  

  原典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毗缽舍那,複說不依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名依法奢摩他毗缽舍邪?雲何複名不依法奢摩他毗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義得奢摩他毗缽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毗缽舍那。若諸菩薩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于他教誡教授,而于其義得奢摩他毗缽舍那,謂觀青瘀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複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毗缽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缽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慈氏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毗缽舍那,複說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名爲緣別法奢摩他毗缽舍那?雲何複名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緣于各別契經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綠別法奢摩他毗缽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爲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毗缽舍那。

  譯文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有以較少量的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修行精神活動,有以較大量的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修行精神活動,您還說過有以無窮無盡的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修行精神活動。世尊!現在我想知道,什麼叫做“少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什麼叫做“大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什麼叫做“無窮無盡的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如果一個修行人把一部經典中的“契經”部分或者其他部分單獨提出來作爲一個教法總體,來有意識地思考這個總體,從而引發出修行精神結構來,這就叫做“少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如果修行人把所接受所研究的一部經典中所有各個部分的教法聚爲一個整體,對之進行思考、研究,而不是僅僅研究其中的一個部分,這樣來引發修行精神結構,這就叫做“大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如果修行人能把佛陀那無窮無盡的教法、無窮無盡的教法語言以及包涵在這些教法語言中關于存在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作爲一個綜合而成的整體,來有意識地研究這個整體,以便引發出修行精神結…

《解深密經譯注 分別瑜伽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